篆 刻 活 动 教 案
(2012-11-19 13:23: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术 |
引: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孕育出的千古奇葩。
序: 刻印是一种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其起源最初是为了实用。经过唐宋,在元明清时代的篆刻家,继承了秦汉印玺的传统,逐渐使篆刻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与书画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同书画相映成辉,古来流派纷繁,大家辈出。
第一讲
[工具介绍]
[刻刀]
[印泥]
[印床]
[笔墨砚刷]
[印规]
[纸]
[砂纸镜子]
[印筋]
第二讲
[选印石知识]
第三讲
写印稿前须磨细印面,如磨石时力度不均匀,会出现印面倾侧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
先将印稿设计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
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离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层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抹去。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肴町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第四讲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一摹印。方法是用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素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得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第五讲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0。靠上述三指的关审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扣拳一样使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以加工细节之不足。
第六讲
[运刀法]
[冲刀]
[切刀]
第七讲
[怎样刻白文印]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1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0。2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34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第八讲
[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用双刀流水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支.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书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人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疾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第九讲
[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沦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第十讲
[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第十一讲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第十二讲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法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帖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第十三讲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思。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第十四讲
[常用章法要领]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印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第十五讲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人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町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萬万、無无、一壹等)。统一是指线条的方圆,字体(大篆、小篆)、流派风格(格式文字)要彼此统一。
第十六讲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应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一在传统艺术中. “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第十七讲
四、增减、重复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法,以不敛雷同,单调。
第十八讲
五、挪让、呼应
第十九讲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的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其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以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第二十讲
七、穿插、并笔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划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并笔”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并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