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晚餐》教学案例

(2008-12-04 08:29: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最后的晚餐》教学案例

高中美术新教材,在鉴赏模块,可以将教学内容打乱后重组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达芬奇绘画作品是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的最好契入口,因为学生最熟悉达·芬奇。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讲授《最后的晚餐》整个过程。

(一)   导入新课——《最后的晚餐》

“同学们知道欧洲文艺复兴么?”
“知道!”
“那文艺复兴美术中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知道是谁呢?请大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讲出来。”
异口同声“达·芬奇”。
“还有呢?”
部分学生“米开朗基罗”
“还有一个谁知道?”
沉默许久,“拉斐尔”。
“那这‘三杰’你们最熟悉的是哪位啊?”
“达·芬奇。”

“为什么会是他啊?”
“他画的鸡蛋。”“以前在语文课本中学过。”
“哦,那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达·芬奇画蛋,你还有什么知道他的呢?”
“《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
“还有吗?”学生相互看看,没太多反应。
“好,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最著名的绘画,那我们今天也就一起来看看。”我打开课件,展现清晰的图片《最后的晚餐》,“老师今天不是来详细的剖析这位大师用什么样的技法来完成这幅画,也不讲它为什么被称为是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那我今天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都诧异的听着。
课件展示课题“《最后的晚餐》”,课题下面注明了具体要求:

这是一幅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作者列奥那多·达·芬奇,作于文艺复兴盛期。

问题: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文艺复兴时代北景。

 

反思与研究:美术这门学科,是和特定历史背景有关的。所以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要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更好地分析作品做好准备。画中一共描绘了13个人物的瞬间姿态和表情,精彩地表现了故事的戏剧性,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创作了此画。请同学介绍一下这个瞬间的前因后果。)

 

“达芬奇的画是无声的,但他所表现的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动态却意味着即将迸发出来的话语。我们这节课就将把‘这一刻’再现出来。”学生脸上透露出好奇和兴趣。“那么‘这一刻’就是是哪一刻啊?”
部分学生回答:“是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我了’的时候。”
“好,对,就是这一刻。”课件展示出耶稣所说的这句话。“那我想问大家,当耶稣讲出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很安静地讲的。”
“很好,正如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但作为智者的他可以安详地讲出这句话,即使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死亡。但作为他的门徒,那12个门徒又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就来认真观察这12门徒。”

(二)欣赏的第一步——对作家的形式、形象的了解

画中的13个人物表情、姿态各异,当耶稣说完“你们当中有出卖了我”之后,引起了12个门徒不同的惊诧与骚动。

下面请13位同学上台,把这个瞬间各人的表情和姿态演示一下,以便我们更好地读懂此画的内容,并从中寻找叛徒犹大。首先,由一位同学担任耶稣这一角色。其次,班级分为4组,每组请3位同学分别扮演12位门徒。

表演内容:姿态,表情,语言,思想活动(用语言表达)

学生开始讨论着练习起来,教室气氛相当活跃,因为除了动作神态之外,还要学生自由发挥的讲出适合动作的话语,这更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根据角色需要,去不同组的学生那再分析一下他们所属角色的动作等,也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要投入到角色演练中来。我让学生把最前排的桌子并起两张,并在桌子前摆放上足够13人坐的椅子,表演者面对台下【如图⑵】,然后让每组推选出角色代表。
△△△ △△△ ● △△△ △△△
讲 台
(注:●为耶稣,△为门徒,13人面对学生,13面前为课桌组合的长桌。)


    反思与研究:因为这样的分组针对性很强,所以五至十分钟学生基本就练习完毕。这样既不至于打乱课堂秩序,避免了自由组合中的随意散漫;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所要饰演的角色,不用再挑这选那,白白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这样使每个角色都有人来演,不会出现自由组合中某个角色没人肯演的情况。
角色分配好后,我逐一讲解分析12门徒的神态动作。每讲解到某个角色,被安排到饰演的学生就看得很认真,甚至在台下比划起了动作。
角色全部讲解完后,我就准备挑选耶稣的人选,一般学生都自己举手来饰演这个角色,比较过后,我便确定了一个耶稣角色。

 

三)欣赏的第二步——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和体验

如果说姿态与表情是大家从画面中看到可直接采用的,那么语言与思想活动则需要加以想象。通过表演,其实大家已走入了欣赏的第二步——对内容的理解与体验。

根据学生的表演,学生分析12个门徒的语言与性格(教师补充)。

当我喊表演耶稣的学生上场台时,台下的掌声已经响起,而后一个个分饰不同角色的学生走上前台,各角色按位置坐好。每一位角色上场时,台下学生都报以掌声。这种场景是我好久没有感受到的,因为这种不需要老师任何提示的鼓励,是很令人感动的。
    再现《最后的晚餐》剧情表演开始。
    当耶稣讲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我了”的时候,他的门徒立刻展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现在还有了角色们自由发挥的语言。
    当然一遍是不可能让这个剧情就表现的很好的,于是我们有了第二遍,第三遍……直至第五遍的时候,学生已经可以很自然的表现出角色的性格了。在这期间,台下的学生有的给予台上学生动作的纠正,有的自己也很想上来表演一下,更多的学生在每次剧情表演结束后给予热烈的掌声。当最后一次完成时,台上台下的掌声合成了一片。
    但将“这一刻”演完后,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下去,而是让他们把画面上的动作静止在台上。学生认真的摆好造型。
    “假设我们都不知道犹大是叛徒的话,也不知道画面上谁是犹大,那我想请问,达·芬奇如何让观画者可以从他的画中分辨出犹大这个叛徒呢?”
    学生在下面思考起来。
    “我们能否从台上学生的造型中感受到点什么呢?”
    学生甲:“犹大抓着钱袋的。”
    学生乙:“犹大肯定很心虚的,所以他的动作才会有躲避的感觉。”
    学生丙:“犹大的位置和其他人不一样。”
    学生的观察很敏锐,通过学生的造型,他们观察到了一些反映犹大就是叛徒的线索。“是的,我们看到他拿着钱袋而且还心虚的逃避着什么,我们也可以看到,画面上只有犹大一人的脸部处在黑暗中,而大家的造型里也看出犹大的位置和旁人不一样。这些箭头都直接指向犹大,以此也基本可以认为他就是出卖耶稣的叛徒。”

 

反思与研究: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学生从平时的枯燥中解放了出来,虽然以前的鉴赏课也都会设计影音资料等,但学生的参与毕竟还是少的。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没有学生热情的眼神,我认为课都是枯燥的。有的课上也有活动设计给学生进行参与,效果都很好,但这次给学生自主的时间特别长,基本上我只需要讲解10~15分钟,其它的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而下节课,将运用精美的课件制作,来向学生讲解必须的理论知识。

 

四)欣赏的第三步——对作品的内涵、艺术价值的了解

提到《最后的晚餐》,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总是达·芬奇的这幅作品,其实,在达·芬奇的前后有许多艺术家画过同一题材的作品,那么为什么达·芬奇的这幅作品会给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出卖’这个词大家熟悉么?”
“熟悉!”
“是的,或许我们都很熟悉,这种事情有时会发生在你我身边,并且我们经常能从影视剧里面看到。而《最后的晚餐》作为一幅宗教绘画,你们觉得这幅画的宗教味浓不浓啊?”
“不浓。”
“为什么不浓?那你们觉得这幅画更多的是描绘的什么?你们刚才其实都表现出来了。门徒不同的动作和神态……”
“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
“是的,这幅画如果作为纯粹意义上的宗教画可能不是很扣题,但达·芬奇以‘出卖’为突破口,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那刹那间的动作神态,揭示了他们的性格,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剧’。这就是达芬奇绘画思想的独到之处”。而其他同一题材的绘画就不一样。……

出示尼德兰时期的《最后的晚餐》。

问题:请同学们分组比较两幅同名作品有哪些不同,指出这些不同在达·芬奇作品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并归纳达·芬奇作品的艺术特色。

 

反思与研究:这个问题是本课的关键,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构图、色彩、透视、背景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教后记:

《最后的晚餐》几乎是每个高二学生都十分熟悉的作品,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看到过或是了解过这幅达·芬奇的代表作。那么,在课的开头,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个关键。这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犹大,对学生来讲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同学通过书籍,知道犹大这个人物背叛老师耶稣的前因后果,可是对他在画中的位置却并不清楚,即使知道犹大的手中持有钱袋,可是由于画作年代的久远,效果模糊,因此,也不能确定犹大在画中的准确位置。所以,寻找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犹大,成了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突破口。

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了这幅作品中人物的姿态与表情,并让学生在表演动作与表情的同时通过联想,为人物加上语言与心理活动,其目的在于:(1)重新观察整幅作品,走好欣赏的第一步——对作品形式、形象的认识。(2)表演的同学在思考所扮演角色的语言与心理活动的同时,已进入了欣赏的第二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有助于教师在分析时能有更深的认识。(3)把寻找犹大作为表演后要解决的问题,不但能使参与表演的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也使没参加表演的学生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更加仔细地观察画面和观看同学的表演。

表演以及问题——寻找犹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参与表演的同学成功后的跃跃欲试和没有参加表演的同学的一丝遗憾,使得全体学生希望在下面的课程中能再有机会积极地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在这时提出本课的关键问题——与同一时期同一问题的作品比较,分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艺术特色。使得学生能更认真、仔细、全面地思考问题,在师生共同对此问题作分析与整理的时候,逐步走入欣赏的最后一步——对作品内涵与艺术价值的理解。最后,由扮演画中两个主要人物——耶稣、犹大的同学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师做补充说明,以此作为总结,引出此画的主题,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人文主义,歌颂了真、善、美的事物,批判假、恶、丑的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