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1997-2011)

(2012-04-13 22:48:42)
标签:

杂谈

分类: 资源能源水利水电生态环保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1997-2011

http://s4/middle/5d55fe3exbd9094f96e13&690
2012-3-22 9:05:03  
来源: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 》(20120319  05版)

  1997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在政府序列中,仍保留电力部,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新组建的国电公司既是企业经营者,又行使政府职能,实际上政企并未分开。

  1998  “政企分开” 电力部撤销

  1998年九届人大会议通过决议撤销电力部,将电力工业的政府职能划归国家经贸委。国家电力公司承接了原电力部下属的五大区域集团公司、七个省公司和华能、葛洲坝两个直属集团。

  2002   国务院下发5号文件

  20024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文件),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

  2002  五大电力集团成立

  200212月,国家电力公司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五大发电集团为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和大唐集团。

  2003  电监会成立

  20033月全国国家电监会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实现“政监分开”。

  2003  电价改革方案出台

  20037月全国国务院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确定电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及主要改革措施。

  2004  标杆上网电价出台

  20043月全国出台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统一制定并颁布各省新投产机组上网电价。

  2004  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出台

  200412月全国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措施。

  2005  电力监管条例颁布

  20052月全国《电力监管条例》颁布。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监管机构的职责,监管措施,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2005  新定价机制实施

  20053月全国制定与《电价改革方案》相配套的《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三个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电价将实行新的定价机制。

  2006  煤电二次联动

  20066月全国第二次煤电联动,火力电企电价调整,各区域上调幅度不同,在1.5%-5%之间。

  2007  19号文件颁布

  国务院又于2007年颁布《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719号〕,强调电改需根据5号文精神,责令各部委着力推进。

  2008  7-8月电价两次上调

  20087月和8月全国电价两次上调,上网电价平均涨4.14分,销售电价平均涨2.61分,缓解了煤价大幅上涨导致的电企亏损。

  2009  电改首入政府工作报告

  20093月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深化电价改革。“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

  2009  电价执行报告发布

  2009914日全国电监会发布《2008年度电价执行情况监管报告》。我国电价政策执行情况良好,但政策执行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2009  交易价格管理通知出台

  200910月全国发改委、电监会、能源局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电能交易价格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1  中电建、中能建成立

  2011929,两大电力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挂牌成立,并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签订了分离企业整体划转移交协议。历时近9年的电力行业开始主辅分离。

  (刘一丁/整理)

    【本博】补充:2012年3月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电力行业改革”;国务院批转《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称,今年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按照国务院分工,电改任务仍交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负责,发改委牵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