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巴经典文学

(2009-01-13 00:14:15)
标签:

东巴

纳西族

鲁般鲁饶

杨福泉

第三国

分类: 杂谈

 东巴经典文学

     纳西人民经过无数次历史风波之后,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学。《东巴经》即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东巴经》除记载迎神驱鬼、祈福求寿、消灾消难等内容外,还记载了大量的纳西族古典文学作品,包括神话故事、叙事长诗、谚语歌谣等。神话中最著名的是英雄史诗《创世纪》、战争史诗《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鲁饶》。它们合称纳西族的三大史诗,又被誉为东巴文学中的三颗明珠。

 

    《创世纪》是纳西族的创世史诗,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叫《崇般图》,是东巴文学中最有影响的著作。共分为《开天辟地》、《洪水翻天》、《天上烽火》、《迁徙人间》四章,用纳西古歌调子形式,叙述天地混沌时代人类的起源故事。

 

    一个纳西男祖从忍利恩与天女组红保白命历经艰难成婚后,生下三子,然而都不会说话。精明智慧的白蝙蝠飞上天庭,偷听到天父天母的对话后,返回家园,把所听到的告诉主人以后,纳西始祖夫妻立刻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之后,三兄弟分别说出了藏语、纳西语和白族语。故事本身说明了纳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与邻族之间渴望友好的愿望。

 

    它表述了古纳西人对于世界万物、人类起源发展的朴素认识;突出了贬神褒人的思想,歌颂了人能胜天、人能创造一切的精神;展示出纳西先民艰苦卓绝的创世立业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他们征服自然、抗击暴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赞美了劳动和爱情、智慧和力量;表达了纳西人民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冀民族繁荣昌盛的理想;以宏大的气魄谱写了一曲高昂的纳西祖先颂歌。是纳西族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如果说《 创世纪 》讲述的是纳西民族愿望的话,那么《黑白战争》则是一部描写凄婉浪漫爱情的神话。故事演绎了古代纳西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叙事长诗《黑白战争》,是描写古代部落战争的优秀作品。纳西语叫《东岩木岩》,意为《东术战争》,因东部落住在白天白地,术部落住在黑天黑地,故又称《黑白战争》。

 

    战争的直接起因是术部落偷去东部落的日月,失去光明的东主(白部酋长)极为气愤,设法从术地取回日月,并念秘诀把日月固定。术主(黑部酋长)不甘心,派其子米委再去偷日月时,被东部埋设在边界上的铡刀铡死。术主为抢得日月和为儿子报仇,立即调兵遣将,打造兵甲,乘东部猝不及防,黑压压地攻入东地,扫荡一空。

 

    在古纳西白部落与黑部落的持续争战中,白部落的王子与黑部落的公主深深地相爱,然而,并不能因两个年轻人相爱而削弱双方部落的仇恨。“董若阿璐啊,他身负董的天地,手持董的日月,是董部落的栋梁。可如今,他不是走进亲戚家,而是跳进仇人家了,不是走进五谷房,而是钻进毒药房了!”这段是白部落王夫妇听到阿璐被杀的噩耗后,饮食不进,痛哭失声发出的呼喊(引自杨福泉《秘笈古韵 —— 东巴文化艺术天堂漫游》)。厮杀决斗,你死我活的斗争,令两个年轻人试图用痛苦的方式平息仇恨。尽管他们把爱情作为生命的代价,最终也未能换取两个部落之间的和平。莎翁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性怎能和纳西青年男女的爱情相比,纳西人骨子里就具备惨烈的个性,连文学作品也大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鲁般鲁饶》的名字远比它的汉译名《牧奴迁徙记 》更为人熟知。

《鲁般鲁饶》中第一个殉情女开美久命金殉情后,她的灵魂告诉祖布羽勒排:“ …… 不需把我抬到祖先火化场,我没有祖先的身份了,不要送我到祖先的故土!请求把我送到‘十二欢乐’坡(后人译成“十二岩子坡”与“玉龙第三国”同义)。”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是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雾路游翠郭),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

 

    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 —— “雾路游翠郭”(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因而情死,在纳西族地区,被更多地说成他们去了“玉龙第三国”。

 

    东巴吟诵最多的便是《鲁般鲁饶》,东巴徜徉于环境凝重、人神鬼之间矛盾又虚幻的世界里。吟唱时速度缓慢,唱调高亢缥缈,旋律悠远空旷,以抒情语调表达纳西族人民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情、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被悲剧文化笼罩的过去年代里,凡是在现场听过东巴吟诵《鲁般鲁饶》的青年男女,无不受其感染。加之东巴神秘的神情、玄妙的音乐、迷幻的气氛、空灵而单调的舞步,很多有同样遭遇的青年男女,在东巴吟诵后,竟成双成对地效仿作品里的情节而殉情。“民国元年,丽江地方政府曾一度下令禁止《鲁般鲁饶》在白天吟诵,违者斩。”此后,东巴们确实把超度仪式安排到深夜。

 

    杨福泉《 秘笈古韵 —— 东巴文化艺术殿堂漫游 》第20页中:“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丽江纳西族殉情悲剧频频发生的漫漫岁月,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每次大型的‘祭殉情者’仪式之后,就有一些在场听《鲁般鲁饶》吟唱的情侣步男女主人公的后尘去殉情,因为他们的面前亦横亘着与长诗主人公那样‘恋爱自主,婚姻不自主’的惨痛命运。

 

   杨福泉还在“悲风泣月的殉情”一章里,沉痛叙述道:“一首首长长的悲歌,竟然能促使无数青年男女去殉情,这里固然有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特质等多种因素融合形成的原因,但作品巨大的艺术魅力对殉情青年的强烈感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古至今,世界上以成千上万卷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一个民族千百年辉煌文化的,只有纳西族的“东巴经”。现尚存的两万多卷分别收藏于中国北京、云南、台湾、南京,以及美、英、德、法、意、荷兰等国图书馆和博物馆。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纳西族东巴经、竹笔画、木牌画、卷轴画等有近四千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天雨流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