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行和五行配列(续)

(2009-08-28 07:04:27)
标签:

五行

五行观

五色土

黄金分割

国学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赏读与评析

    五行观和五行配列,在中国的形成和传播源远流长,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是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历代帝王信奉“天人合一”学说,他们驾凌神州,治理天下的最终理论根据是“奉天承运”。他们是“天子”,至少在名义上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要“上合天理”的。既然“天有五行御五位,所以生万物”,那么,五行观就必然为统治者所尊崇。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社稷坛,为帝王祭神之所。社、稷乃土、谷之神。国家礼制规定“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春宫大伯》)。社稷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和代名词。历代王朝立国必先立社稷;灭人之国,必毁其社稷。社稷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构筑就要十分讲究了。据《春秋之义》记述:“天子之社稷广五丈,以五色土筑之,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中间)冒以黄土”。这既象征着“封土立社,示有土地”(《白虎通义·社稷》),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同时,还包含着祭祀五色之帝、五行之官的用意。《左转·昭》:“五行之官”,即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分别主木、火、金、水、土之官;五官乃以五色显,所以社稷坛既是祭土谷之神,也是祭五行之官的。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才使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处于显要的地位。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对五行说的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道教和佛教。东汉以后,儒学也称“儒教”,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虽然三教在教义和学术观点上有许多不同,但在阴阳和五行学说上却没有分歧。后世的道教更为明显。道教徒们观天象,审地气,计运数,卜未来,基本的常用手法就是五行和阴阳学说,以至于“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凶吉,依此为法”(《旧唐书·吕才传》)。道教讲五行,还特别强调相生相克的关系,这实际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符合辩证法,所以被人们认可,就有利于道教教义和五行说的传播。佛教不否定阴阳和五行说。在佛教经典中,以五概括的名词概念比比皆是。如:佛经讲尊“五祖”,明“吾宗”(大乘五宗),分“五乘”(五种教派和教法),讲“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修“五禅”(修禅深浅的五个阶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食酒肉),等等,客观上宣扬了五行配列。中国儒道佛三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相容性,不但互不相犯,而且互有吸收。如古典小说《西游记》就是道佛相容的最好典范。这就不像世界其他地方异教徒之间互不承认,你死我活、没完没了的争斗。三教相容有利于五行说的传播。实际情况是,宗教活动的兴盛,给五行学说和五行配列的传播,犹如插上了可以恣意翻飞的翅膀。

    第三,五行学说因古代文化典籍得以承载和传播。中国商周时期,国家制度已很成熟,一系列的礼乐典章已很完备。五行学说正是在这个时间形成的,并成为朝廷建立典章制度的一个理论依据。在整理这些典章文献所形成的《易》、《书》、《诗》、《礼》、《春秋》、《传》等一系列重要典籍之中,五行说得到了充分的记录和阐述;又由于整理这些典籍的儒家学派为后世(自汉以后)统治者推崇而成为政治文化的正统学派,这些经典就成了社会文化的基本教科书,五行观就自然随之流传久远。

    第四,“五”这个数字有其特殊性。在数质概念中,一为始,九为多,十为满,五位于中,用于世间人事的概括、同类事物的并举,一般具有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中和平衡之意。“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所以,在用于表示性质严肃、方正,强调平衡、中允,意在吉祥、妥善的思想观念时,五就常常被优选使用。在中国以外也有这种情况。如音乐记谱法“五线谱”,11世纪意大利一名音乐家发明它时仅有四条线,后来,有人觉得它满足不了要求,将其加至六线、七线。经过反复实践,到16世纪,最后确定为五线,既能满足要求,又不觉得烦琐,于是为世界广泛接受。还有如体育运动中的“五项全能”,“五项铁人”,教学考核用的五分制,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社会团体机构中心的“五个常任理事”等,这些情况下的数量,三以下嫌少,七以上嫌多,五是最为恰当的。

    如果说,在数学领域公认最优比值是0.618,通称“黄金分割”,那么,五行配列用于社会领域,是不是可以叫做“黄金概括”呢?如果可以这么说,这个“黄金概括”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份精华。

 

前文《五行和五行配列》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3855b0100exxx.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岩石上的史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