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感怀之三
嵩山,无疑是一处神圣的风水宝地。凡天下名山皆落寺。长久以来,嵩山就是各种宗教的活动中心。在登封城周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荟萃了十多所古代寺院、庙观和会馆,其中有具代表性的佛教中心——“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中心——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岳庙,儒教中心——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
儒教、佛教和道教在相互独立竞争、又相互渗透融合中发展,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动向。嵩山让我们见证了三教融合的生动例证。

在少林寺的地藏殿内,有儒家的二十四孝图;在天王殿内有道家的哼哈二将;大雄宝殿内又有道家风格的石雕麒麟;特别是在大雄宝殿前还立起了一块《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右图)碑的上部题有唐肃宗李亨的“三教圣像”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在赞语下是少林寺僧人画家祖昭绘的三位一体的线刻画像。圆形图中有三个头像,正面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以最为形象的方式阐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如此绝妙的构思和表现,堪称中国宗教文化神奇之经典!
此外,在少林塔林,有万公塔每边雕有道家的“八卦”图案,也充分显示了佛、道两家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宗教历史文化。
在中岳庙峻极门东侧的宋真宗《御制中岳醮告文》八棱石幢,就是佛教的建制;主殿峻极殿前宽大的月台上有佛教专用的莲花望柱,则是佛道相互融通接纳的例证。
嵩阳书院是产生和传播宋明理学的重要基地。宋明理学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他们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然是来自道教。自唐宋以来,文人学士几乎没有不读佛典的。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被奉为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以及当时的大儒程灏、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他们都是对佛学、道学有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太极图》,源自道教的“太极先天图”;他的著名散文《爱莲说》,盛赞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之性,以及他在《通书》中大力提倡的“主静”说等,都十分明显地表明是受了佛教影响的结果。嵩阳书院的旁边有一所道观——崇福宫,司马光曾在崇福宫当过“提举”,即管理崇福宫;后来,他还在此撰写儒家经典、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 在别处实为少见 意味深长
几千年来,儒、释、道三教并立,相互间有过争论,但从来没有大的冲突,更没有战争。既没有发生某一家把某一家吃掉的现象,更没有造成三家归一的结局;而是通过相互的渗透、融合,使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从而也就促进了整个中华文化的丰富和提高。这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对政治、文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今日的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可持续发展的构想,都与这一思想根源有关。可以说,“三教融合”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
我站在嵩山的一座峰顶,极目远眺,蓝天和白云把我的思绪引向地球的另一面。我中华文明,“三教融合”的智慧,对于世界各国、各种文明的并立和融合,不是有着重要的启示吗?反观世界历史,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宗教,总是相互对立排斥,直至刀兵相见,甚至在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也往往相互残杀。宗教冲突、宗教战争连绵不断。从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到当代已连续了60年至今还见不到有任何解决办法的中东巴以流血冲突,有政治、经济的背景,而宗教因素当然是重要的原因。再看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除中国外,古挨及、古希腊和古印度文明,无一幸免都遭致湮灭,追根求源也是与宗教纷争分不开的。美国“911”事件,说到底也是宗教仇杀的报复。美国人吓怕了,以其为由对伊拉克开战,到底胜败如何来看,还是难说的事。如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单纯地反恐、防恐,肯定无济于事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世界逐渐走向和谐,消除冲突。如果各个民族、不同教派不是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共生共荣,仍然持一神教、单一教派的观念,偏执狭隘,排斥异己,视异教徒为异端和仇敌,冲突与仇杀就会不断发生,仇仇相报,就会没完没了;那么世界和平就永远没有实现的希望,各种文明的协调共处和继续发展也就没有多大可能。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中华文明,儒家的仁学,佛家的佛学,道家的道论,以及三教融合的智慧和胸怀,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一股东风,吹送到全球。东风西送,可能已是时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