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为孩子进行人生设计
这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孩子长大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家长与孩子早做考虑,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就设定他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他整个学习教育期间,对他进行有方向有规划地培养,使他在日后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就具备了素质优势,从而保有他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拥有一个比较美好的人生前途。
我这里给家长们朋友们讲一个实例。有一个叫高倩的女孩,5岁时随父母从我国福建到了美国,父亲高燕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所大学做研究工作。在高倩6岁入学之前,父亲领着女儿到哈佛大学参观,告诉女儿:你今后就是要来这儿上大学,然后进法学院读博士,长大后从事律师工作生涯。律师在美国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发展路子宽,是进入上流社会的一条可行的途径。美国许多政界、商界名流,像许多议员、部长乃至总统,一些大企业的高管,都是律师出身。选择这个目标,当时有点像是做梦,难度很大,在美华人中也是闻所未闻的。高倩这女孩聪明、开朗、勤奋,在父亲影响下,把将来“当律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因此,乐于接受并主动配合父亲的安排,把所进行的各项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爱好,完成了许多同龄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在高中毕业之前,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英语、汉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她还频繁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和比赛,获得十几项全美或州或所在地区的优胜奖;参加了勤工俭学、商务活动、法庭审判实践、音乐演出,甚至全美选美比赛,全面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十二岁的时候,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书。高倩不但在校各门功课成绩优良,而且提前学习获得了大学三分之一的学分(美国的教育制度允许学生在高中时考大学学分,升入大学后,已取得学分的功课可以免修)。按我们中国的标准,高倩算是被培养成为“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了。由于从小专业方向明确,十几年下来,她积累了达到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哈佛大学;四年之后又进入了美国最顶尖的哥伦比亚法学院;在读博士的第二年,就在美国最权威的法学杂志上发表了她的论文,25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高倩还没有毕业之前,美国最大最有影响的律师事务所已经向她发出了邀请,一就业就稳定有数十万美金的年薪收入。父亲在回顾女儿成长经历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从小的周密设计,没有从幼儿时就锁定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并经过长期地刻意地追求和努力,高倩是不可能一路顺畅,一步步地达到一个个崇高目标的。
下面,我再举一个国内的例子。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学生刘畅,因为父亲在石油部门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对石油问题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从初中时候起就留心收集有关知识,国内资料不足,又把目光投向国际。为此,他下功夫学好英语。上高中时他已经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和英文网站。剑桥能源、中东能源、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网站……这些全英文的网站,几乎他每天都要浏览。有时达到疯狂的痴迷,一天就看完200页相关英文资料。收集打印出了8大册文件资料,因此他掌握了大量最前沿的知识,并且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在家经常和父亲讨论国家和国际能源问题,儿子的知识和见解经常让父亲感到吃惊和欣慰。在学校,刘畅被同学们称为“国际问题专家”。
2008年1月,刘畅应邀参加了由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全球高中生模拟联合国会议,在会上,他作为科威特驻联合国的代表,发言阐述全球石油运输安全,并发表立场文件,其中,他提出的海湾地区国家的联合问题、全球海洋运输线的问题等,给大会主席留下深刻印象。他回到学校后,又撰写出《关于中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得到了北京有关方面的专家的认可。同年4月,刘畅被破例邀请来北京,参与一个国家石油发展规划的重大课题研究。高中生参与国家重大规划课题,刘畅算是开了先河,他也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学历最低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组中,刘畅承担的是国际市场调研部分,从收集国际石油、天然气的市场资料,进行市场分析,到提出结论和意见,让所有工作人员刮目相看。课题领导人对刘畅的评价是: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思维缜密、考虑全面、观念创新以及视野开阔等优点。如今,刘畅已被美国的一所大学录取,出国留学了。他表示,今后将继续进行石油战略问题的研究。人们完全可以相信,刘畅定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高倩是早期进行人生设计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刘畅的事例说明,兴趣加努力,可以使一个孩子比较早的成为大器之才!
在我们中国,历来也有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帮助孩子设定了未来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培养,因而获得成功。像大家都知道的、近几年扬名中外的台球选手丁俊晖,从他七岁时开始,他父亲丁文均用了全部的精力和所有的财力来培养他,带着儿子走南闯北、国内国外,风风雨雨十几年下来,使丁俊晖16岁在全国比赛中就脱颖而出,19岁的时候就战胜过国际上许多最著名的选手,获得过国际比赛的冠军,成为当代最年轻的世界级大师。还有一些家长,也很早就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孩子,一般也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青少年教育还没有人生设计这一概念,许多家长和老师只是把目标定在孩子考上大学,都忽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家长和孩子并没有认真思考;孩子们则是处在一种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迷茫状态中自然发展。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也使学生们没有多少主动设计空间,只好无奈地跟着感觉走。许多高中生临近毕业,仍对自己要学什么、做什么无所思、无所知。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和家长一起跟着高考指挥棒转,家长只求孩子拼过高考,到时候凭着分数在几天时间内临时仓促地选一个专业,把孩子送进大学,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锁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有许多孩子分到的专业,完全不是他自己的喜爱和特长。孩子今后一生,可想而知,他的学习和职业不能给他带来乐趣,也就不会取得很突出的成绩。
这无意中害了许多青少年!白白错失了可能塑造他美好一生的机会。而且,他们大学毕业后,还可能因为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又一时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十几年的苦读,除了得到一张文凭外,再没有其他技能,有许多人不得不去干自己不喜欢又不懂得的、需要从头学起的工作,造成人才浪费,生命的浪费。放大来看,这造成国家和社会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使整个一代人的幼稚期向后推延多年。
(待续)
(本文被新浪论坛《教育论坛》《今日教育谈》版推荐置顶)
让孩子在赞美声中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