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性恋是不是天生的?

(2012-05-28 15:39:53)
标签:

同性恋

郑州心理咨询师

仁和心理咨询

高考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

杂谈

同性恋是不是天生的?

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推荐

 

    无论如何,种种证据都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男同性恋是先天决定的,与天生活环境无关。

 

http://res.img.ifeng.com/2012/0528/wm_cf04db71fb5482b4c07a955b758aba97.jpg

著名美剧《生活大爆炸》男主角Jim Parsons是同性恋

 

http://res.img.ifeng.com/2012/0528/wm_eb7c884550ccd9ee366947ecf39f4e03.jpg

香港无线电视著名艺人关菊英公开性取向

 

    媒体曾经报道说,美国科学家正在从事一项改变同性恋公羊的性取向的实验,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改变公羊大脑中的激素水平,使同性恋公羊开始对母羊有了兴趣。这让人联想到这项技术可能会在将来被运用于人类,孕妇可以通过某种医疗手段来减少或杜绝生育出同性恋后代的可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对云云。

    这个报道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时报》报道的,而《星期日时报》随后发了更正。与原报道相反,该研究是试图通过改变公羊大脑中的激素水平来让异性恋公羊变成同性恋,但是没有成功。该研究只是一项基础研究,并没有想到要将它应用于人类。

    在绵羊中,大约6~8%的公羊是“同性恋”,即对发情母羊毫无兴趣,却会试图与公羊交配。这使得公羊成为研究性取向的生物机制的绝好实验材料。许多项研究表明,在胎儿发育时,性激素能让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化学功能发生永久的变化,从而决定了成年后的性取向。例如,同性恋公羊大脑杏仁核中雌激素受体的数量明显少于异性恋公羊,而与母羊的相当。因为大脑杏仁核与嗅觉有关,这意味着同性恋公羊对与性刺激有关的嗅觉信息的处理可能与异性恋公羊不同。异性恋公羊下丘脑视前核显著大于母羊和同性恋公羊,大约是它们的两倍。

在人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早在1991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利维(Simon LeVay)在解剖了异性恋与同性恋男子的尸体后,发现在下丘脑前端一个被称为INAH-3的区域,同性恋男子显著小于异性恋男子,而与女子的相当。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人类的同性恋现象是不是由先天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设想的那样,是生长环境导致或个人选择的结果?

    有一些男孩在出生时被发现外生殖器有畸形。由于制造阴道要比制造阴茎容易,因此他们往往经过手术整形成女孩,并按女孩培养。他们不知道自己本是男儿郎,一直认为自己是女性。但是研究表明,他们在成年后无一例外都只对女人感兴趣。这就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性取向不是后天的培养可以改变的。

    对孪生子的研究也表明,男同性恋有其遗传因素。在同卵孪生子(基因完全相同)中,如果有一个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可能性达50%;但是对异卵孪生子(基因只有一半相同)来说,如果有一个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可能性则只有20%。

    如此看来,还存在与性取向有关的基因了。这个或这套“同性恋基因”在哪里呢?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哈默(Dean Hamer)等人在调查了114个男同性恋家庭后发现,同性恋看来是母系遗传的。他们进一步对同性恋兄弟的X染色体(只遗传自母亲的染色体)做了比较,认为同性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个被称为Xq28的片段上。此后其他实验室也做了类似研究,但是并不能重复出哈默等人的结果。要解决这个争议,需要有更大样本的调查。14年过去了,还没有人能够确定究竟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基因在影响着人的性倾向。

    无论如何,种种证据都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男同性恋是先天决定的,与后天生活环境无关。这个结论有其社会影响。一些同性恋活动家相信如果能够科学地证明同性恋是遗传的,那么就会有助于让全社会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同性恋。有一项在美国、瑞典和菲律宾同时进行的调查表明,那些认为同性恋是天生决定的人,要比那些认为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人,对同性恋抱着更积极的态度。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活动家担心这些研究结果会被用于消除同性恋,就像开头的那篇摆乌龙的报道所提及的。

    对研究同性恋现象的生物学家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关心其研究成果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而只是出于学术上的好奇:性取向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机制,又是怎么进化来的?

    如果真的存在“同性恋基因”的话,那么就有了一个很显然的难题:它怎么会被遗传下去?男同性恋对异性不感兴趣,没能留下后代,那么他携带的“同性恋基因”也会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即使有一部分男同性恋在社会压力下娶妻生子,生育率也会很低,“同性恋基因”也会很快地渐渐消失。为什么没有呢?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爱德华·威尔逊曾在1978年试图用“同胞选择”理论解决这个难题。他认为,男同性恋对其兄弟姐妹的子女会更关心,让他的侄子、外甥们(包括女孩)有更高的生存率。这些孩子有一部分基因(约八分之一)与其相同,这样男同性恋者就通过其侄子、外甥们传播了一部分基因,其中有的就含有隐性的“同性恋基因”,而他们更高的生存率可以弥补男同性恋自己不生育的损失。但是社会调查表明男同性恋并不比男异性恋更关心其侄子、外甥,不符合同胞选择理论的预测。当然,这也没有证伪同胞选择理论,因为根据现代社会做的调查并不能反映史前社会的状况。也许在史前社会男同性恋的确更关心其侄子、外甥的生存,而现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改变了他们的这种天性。

    另一种可能是,“同性恋基因”在不同的性别身上有截然相反的作用。男人携带“同性恋基因”会让他们变成同性恋,从而使其生育率极低或为零,而女人携带了“同性恋基因”却会提高其生育率。也许,“同性恋基因”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其携带者喜欢男人:它让男人喜欢男人,而让女人要比其他女人更喜欢男人。这样,携带了隐性“同性恋基因”的父母虽然其同性恋儿子不生育,却会有具有超级生育率的女儿弥补其损失,继续把“同性恋基因”传播下去。一项意大利的研究结果符合这个预测。研究人员调查了98名男同性恋和100名男异性恋,发现同性恋者的母亲平均有2.7个子女,而异性恋者的母亲则平均有2.3个子女。同样需要有更大样本的研究才能让人相信这不是假象,但是最终还要把基因找出来并研究清楚其功能,才会让人信服。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同性恋基因”如果存在的话,究竟在哪里?

 

    校园同性恋群体多遭攻击

 

    “反正,现在我是生活在阳光下,我的脸皮已经比城墙还要厚了,呵呵……”采访录音里她的笑声,有点不羁,有点释然,却也带着无奈和苦涩。于小胖,女,24岁,大学毕业,即将读研。看上去顺畅的人生之路其实并不平静,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她是一名同性恋者。按照她的说法,自“出柜”的那一天起,生活便不再平静那时的她才15岁,念高中。

    在我国,像于小胖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今年4月,一项由民间组织发起的调查结果显示,77%的受访者因为性取向不同曾在校园里遭遇过身体攻击;而社会上关于“同性恋”的话题总是引发争议。校园里的同性恋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活环境究竟如何?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是怎样的态度?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受?

 

    同性恋遭鄙视,家暴是常饭
 

    于小胖:那时一周被打好几次

    她成长在一个传统的教师家庭,姥姥姥爷都是她所就读的重点高中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有一天姥姥发现了她和女朋友的亲密信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妈妈。于小胖的妈妈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时,在她眼里,女儿只是年纪小、瞎胡闹,要么就是被她女朋友(比小胖大5岁)带坏了。从那以,在小胖和她女朋友交往的四年里,家庭暴力成了家常便饭,她说:“我妈妈一周打我好几次,拿起手边的东西就打。我头上有一块疤痕,是我妈妈拿台灯砸的。”她也曾想和家人心平气和地沟通,但并未成功,更让小胖崩溃的是,有一天,妈妈带她去精神病医院看心理医生。“那个医生是我妈的同事,她说同性恋是病,还给我开药,说如果长期服用可以改变我的性取向。”最终,她的拼命反抗让自己摆脱了所谓的“同性恋治疗”。

    后来,小胖就一直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监视之下,学校里也有了传言。老师们不再喜欢她,同学们也总是议论纷纷。“他们说我经常和女生搞暧昧什么的,其实我们是普通朋友,传到我妈那儿,我就会挨打……”小胖的话语里充满了无奈,“就在高考前几天,妈妈发现我跟女朋友还在联系,就拿着刀逼我。在推搡之中,刀割到了我左手食指,导致小动脉割破,后来留了疤。”这场争执影响了她的第一次高考,后来她决心复读,凭着一股子韧劲,熬过了黑暗的高中生活。大学里,她学的是艺术,同学们的思想都挺开放,她选择了公开出柜,同学们也都能接受,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但是,那段阴霾的青春在她心里留下的伤痛总是难以抹去。

    “变态、人妖、娘娘腔、中性人、半男半女、这些词伴随我从小学直到高一。现在想起来没什么感觉了。”刚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冰封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但仍听得出背后的心酸。“有一次,学校组织合唱比赛,音乐课前大家要排练,我在台上组织,可没有人理会我,后来老师来统计班上男女生的人数,有个男同学就大声地喊道:‘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人哄堂大笑。你不知道我当时心里有多恨,我隐隐地哭了一节课,后来逃了一节课,跑到操场上大哭。从那以后,我便决意不再融入集体,我只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太累了。同学们的欺负还在继续还在升级,我已经无所谓了。”

 

    猫猫:我只能生活在“暗处”

    猫猫是个男同性恋,体型略胖,戴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很斯文,用他的话来讲,他是个很“闷骚”的人。15岁那年,猫猫上网的时候偶然浏览了BL(boy’s love,指男生之间的爱)的漫画,发现自己对此一点也不反感,后来就慢慢地进入了那个圈子,不过他没让身边的人知道他的“秘密”。

    可是,恶意的言语攻击、嫌弃的眼神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包围了猫猫。他是大一新生,今年2月,他转发了一条含有同志内容的微博,所以他的“秘密”被室友发现了,原本十分融洽的宿舍气氛开始变得紧张。“我是个胆小懦弱的男生,有一次,一位舍友从我身边经过,无缘无故对我拳打脚踢,边打边骂,可我不敢反抗。我忘不了那场景,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里,经常失眠,更不敢出柜了。”猫猫说,从那以后,室友们都忽略他,视他为“隐形人”,“有一次,宿舍管理员登记人数,我们寝室本来有7个人,他们说只有6个。更难以想象的是,他们居然害怕我会爱上他们。”

    猫猫谈到,他所在的学校里开了《心理健康课》,“老师告诫大家‘爱情的基础是双方必须是男女或者是异性’,并暗示同性之间的情感不是爱情。”老师的话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同性倾向会拉远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力。“我越来越不喜欢学校,不想见到我的同学。我最期待的就是周末,那样我就可以去同志中心玩,倾诉我在学校的困境。”

 

    专家解读:“恐同”皆因不了解
 

    有关资料显示,“恐同”是导致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欺凌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同性恋研究专家Damien Lu博士表示,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是产生“恐同”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常宣扬男性与女性之间有天经地义的差别,所以很多人不能够接受超越这些的人生态度或行为。很多人反对同性恋者,仅仅是因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这属于个人思维上的恐同。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是同性恋者,家长会觉得颜面扫地,同时中国人信奉“棍棒出孝子”,所以公众对于长辈对晚辈实施的“管教”式家庭暴力大多采取默许的态度,导致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化。

    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还存在着机构性恐同和内在的自我恐同。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关司法解释将同性恋构成流氓罪,这就属于机构性恐同的一种;内在的自我恐同,是指同性恋者因为社会偏见无法真正地接受自己,而以所谓“主流社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轻则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重则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多为讳莫如深,所以有些青少年同性恋者不能正视自己的性取向,长期处于恐惧和紧张的状态。

    他认为,“恐同”其实是因为不了解同性恋而恐惧。我国对同性恋群体的科学研究不够,同性恋相关知识普及力度不足,容易造成公众对其认知上的空白。校园环境又有其特殊性,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性”的了解比较模糊,对“同性恋”更没有正确的认知,加上自身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当群体中出现一个同性恋者时,他们会以猎奇或恐惧的心态来对待他。另外,在校园里,同性相处的机会很多,对同性恋缺乏基础认识的人还会认为同性恋对所有同性有不可抑制的爱慕和侵犯欲,所以会从行为上隔离同性恋者。

 

 

 

 

http://renhe.591yoga.com/admin/edit/UploadFile/2012214111545581.jpg

心理咨询/心理督导/心理讲座/专栏合作/媒体约稿

请致电:0371-66617719 13938480499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

客服QQ:188100371(心理咨询) 188100855(心理课程)

工作地址:郑州二七广场西侧二七商务楼7层(从二七宾馆西门进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