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之罪”⑥: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万能的
编者按:3月35日,《中国青年报》著名的【冰点】栏目刊发了长篇报道《哄地来了,倏地走了》,回顾了自去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对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故事。现在的事实证明,当初凭借一股激情来到灾区的心理咨询师们,对灾区人民的帮助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一些心理咨询师缺少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做法,给灾区人民留下了永远难以弥合的心理伤害。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士警醒。本人特转发这篇文章,并把它命名为“心理咨询师之罪”。这个题目或许有些刺眼,我想用它来提醒自己,也提醒我的同行们。(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欧阳。心理咨询热线:13938480499,心理咨询QQ:646830003)
最初见到母广翔的时候,刘猛并没有马上展开工作。“那个时候他正缺钱呢,你上来就说要坚强地活下
去,那不是扯淡吗?”他承认心理咨询师也有无奈的时候。
在灾区,这位心理咨询师并不优雅整洁,他更像一位“居委会大妈”,忙乎着板房区里的琐事。这不,
刘猛随便从衣橱里扒拉出一套运动服,不合时宜地配上一双满是尘土的皮鞋就出门了。
这天下午,他一个人拎着桶油漆,在操场上画线。这是他专为板房区居民设计的羽毛球场。“要让大家
的生活尽量恢复正常,体育锻炼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他解释说。除了羽毛球场,他还为妇女们准备了音乐
舞会,为孩子们设计了图书室,甚至还要为没有收入的男人们介绍工作。
“很多心理问题,都与灾民的实际生活困难有关。”他说。
一个傍晚,3个女人相互搀扶着来到救助站,她们都是在地震中失去孩子,后来又怀孕的母亲。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母亲并没有流露出幸福感,反而充满了恐慌和不安。
段雪梅地震后怀过一个孩子,但3个月时检查发现胎儿死亡。同行的两个妈妈情况类似,她们掰着指头数了一下,差不多有40多个命运相同的母亲。
“老天为什么对我们这么不公平!”其中一个忍不住嚎啕大哭。时至今日,医生也无法解释胎死腹中的
原因——她们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
在这些母亲的设想里,再孕可能是走出阴影的唯一寄托,可事实远非如此。住在城北馨居的申妈妈就满
是心酸:“别以为我们怀了孩子就会忘记过去的那个。”在地震中,她失去了10岁的女儿,如今怀孕3个多月了。
她拉着记者来到女儿的遗像前,声音哽咽地喊着:“申露啊申露,姐姐来看你了!”
遗像前摆放着一瓶百事可乐和一种名叫“浪味仙”的膨化食品,还有一个镶满亮片的发卡。这些是女儿
生前喜爱的食物和首饰。每隔一段时间,申妈妈都会给女儿添置玩具和零食。
事实上,她本来没有打算再次怀孕。“我想好了,即使到了下辈子,也要和申露再做母女。”直到有一
天她默默祈祷,希望女儿投胎到自己家,这才计划再生个孩子。
但她并没有就此摆脱痛苦。“我一天也没有停止思念过去的女儿。”她流着泪说。时至今日,这位母亲
仍拒绝用“死”这个字眼。
面对这群母亲,刘猛也显得手足无措。他唯一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把她们集中起来,希望“状态好”的
母亲能够感染别人。
为此,他筹措6000多元钱办起了“妈妈之家”。在一个打通的板房里,他买来颜色艳丽的沙发和毛绒玩
具,在墙上贴满婴儿欢笑的照片,还养了群小金鱼,希望悲伤的母亲们能够暂时转移一下注意力。
3月23日下午,刘猛咳嗽着接听了记者的电话,表示自己正在去医院的路上。一周前,他做体检时发现,血常规25项中有10项不正常。
“我这是一种病态的坚持。”他一语双关地说。
尽管如此,刘猛拒绝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病情。“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不停地有人问我还能坚持多久。还有人感叹说,你已经不行了,赶快离开吧,你已经耗竭了,必须马上离开!”这些质疑让他很不舒服:“我知道,他们的潜台词是,你和我们一样,终究也要离开。但起码我现在还没有。”
他刚刚接到一个灾后心理危机培训班的通知。据说,这是业界某“大牛”组织的,报名费每人2000元。
“参加的人是为了拿证,搞活动的人是为了挣钱。”刘猛苦笑道:“这前前后后被培训的,怎么也有上万人
了吧,但是有人来灾区吗?”
(郑州市仁和心理咨询中心,河南省设立最早、实力最强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医院之一。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欧阳,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情感心理咨询等。心理咨询热线:13938480499,心理咨询QQ:646830003。更多心理咨询文章见:http://www.renhe365.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