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2016-03-18 12:17:29)
粤教版九年级第八章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斗门初中
李晓丽
粤教版九年级第八章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斗门初中
一、
1、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酸、碱的组成,知道酸和碱在溶液中生成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②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联系前两节所学,系统归纳酸碱的化学相似性。
③ 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酸碱溶液导电性实验,使学生认识酸碱的组成特点及其定义。
②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方案,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水平,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亲手做导电性实验和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体会理论来自于实践,感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② 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以及危害,培养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
③ 通过学习中和反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服务于社会、学以致用的理念。
二、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这为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做了必要的准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试管、胶头滴管、pH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方面: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欲强,对动手做实验充满了渴望。
三、教材把握
1、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酸、碱化学相似性的归纳。
2、教学难点:
酸、碱具有化学相似性原因的理解;设计中和反应实验方案。
四、教学准备
电脑、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实验仪器:电路板、1号干电池
实验药品:蒸馏水、酒精、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锌粒。
五、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以及了解了它们各种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板书课题:8.3酸和碱的反应 |
明白本节课所学课题 |
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
|||||||||||||||||||||
|
二、【学习新知】 探究问题一、酸和碱的组成特点 1、提出问题:常见的酸、碱有哪些?为什么它们有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在组成上一定有什么秘密。 |
说出常见的酸和碱,思考它们各自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
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发学习兴趣。 |
|||||||||||||||||||||
|
2、组织学生测定蒸馏水、酒精、稀盐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导电性实验。 |
分组测定 汇报结果:蒸馏水、酒精不能导电;稀盐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不能导电。 |
使学生明白有的物质能导电,有的物质却不能导电,建立起对酸和碱感性认识。 |
|||||||||||||||||||||
|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1)液体导电需要什么? (2)水、酒精不能导电,说明什么? (3)稀盐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能导电,说明什么? |
离子 它们没有离子 它们有离子 |
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
4、让学生说出稀盐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在水中形成的离子,并找规律。 |
指名回答出各种物质形成的离子名称。 找出后说出酸、碱中形成的共同离子,并给酸、碱下定义。 |
熟悉常见离子的写法,并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
|||||||||||||||||||||
|
探究问题二、酸和碱能否反应 过渡:前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酸、碱的组成上的特点,那么当酸和碱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 |
思考 |
平稳过渡,逐步深入对酸和碱的认识。 |
|||||||||||||||||||||
|
1、教师演示实验(1),并强调实验的规范操作;指一名学生演示实验(2),并指导实验的规范性操作。
2、提出问题:在实验(2)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相遇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现象,我们能否认为它们就一定没有发生反应。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 |
说出实验现象, 判断酸和碱能否反应。 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
通过两组酸和碱的反应却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
|||||||||||||||||||||
|
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寻找证明思路和方法。 |
与老师一起分析实验过程、寻找证明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克服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存在困难,使复杂问题分步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
|||||||||||||||||||||
|
4、组织学生回顾盐酸、氢氧化钠的主要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性质可以用来判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 |
回忆已学过的盐酸、氢氧化钠的主要性质,并说实验现象,分析哪些性质可以为我所用。 |
由已有知识结构到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5、组织各小组利用桌面上提供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并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再派代表汇报。 实验报告单
|
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 听取汇报 提出建议 评价方法 |
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实验报告单可以使学生目标任务更加明确。 |
|||||||||||||||||||||
|
6、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可以反应。那么反应生成了什么?展示一幅图,让学生分析。 |
说出每一步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原因。 |
通过一幅图使学生明白如何验证生成物。 |
|||||||||||||||||||||
|
7、指导学生写出下列方程式 (酸) (碱) (盐)(水) 板书:酸+碱 →盐+水 反应类型--中和反应的学习 1、出示两道书写酸和碱反应的例子,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注意观察,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1)、H2SO4 + NaOH (2)、 HCl + Ca(OH)2 板书:中和反应 |
得出酸和碱的一条规律。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
学习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并培养学生善于概括总结和观察的能力。 |
|||||||||||||||||||||
|
2、出示一道易错概念题。
判断: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
做出判断,并举例说明。 |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 |
|||||||||||||||||||||
|
3、展示一幅图,让学生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得出结论并板书:H+ + OH- =H2O |
观察,并比较反应前后变化的离子,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 |
通过图片能把看不见的微粒形象化,渗透化学的微粒观。 |
|||||||||||||||||||||
|
4、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 小结:中和反应在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处理工业废水、医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
观看图片,思考各应用中所涉及的中和反应原理。 |
体会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
|||||||||||||||||||||
|
三、【随堂练习】
小明同学忘记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定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下表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学以致用。 |
对课堂内容进行诊断性评价,检测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
|||||||||||||||||||||
|
四、【知识小结】 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并推荐一种手掌五指记忆法。
|
填写酸的各条性质于左手图中。 |
帮助学生找到好的记忆方法,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
|||||||||||||||||||||
|
五、【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来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最大的收获。 |
说出自己的最大收获。 |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注重自我评价的作用。 |
|||||||||||||||||||||
|
六、【作业】 1、自己完成碱的性质于右手图中并熟记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2、完成教材的课后习题8.3。 |
|
|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