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掺饮料,酒劲会更猛
(2009-03-12 10:58:27)
标签:
养生饮食酒精酒劲小口健康 |
分类: 营养饮食 |
每逢节日,走亲访友,大小筵席不断,高兴时少不免两杯到肚,若冷不防饮酒过量,胃里返酸、呕吐、头晕的大有人在。该怎么办呢?先来了解酒精在人体是怎样运行的,就能发现哪个环节能“钻空子”了。
酒精的“运动路线”
酒精在胃里只会停留五分钟左右,就会进入肠道,并很快进入血液中,从而导致喝酒者出现心跳加快、脸红等醉酒症状。这个过程即:胃→肠道→血液→心跳加快、脸红。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两个关键:
1、吃什么东西能够和酒精结合,延缓它被血液吸收。
2、什么能稀释血液中的酒精。
酒精加速剂
1、有气饮料+酒精吸收速度快
红酒里边掺雪碧、可乐,不少人这么操作,以为这样能减低酒精浓度。这是错误的做法。充气饮料中的某些成分会加快身体吸收酒精。
2、大口喝酒加速吸收
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尽量慢一点喝,分小口咽下。
一直被误解的解酒方法
1、别指望醋酸和酒醇的化学反应
有人说,喝酒要在旁边放一碟醋,喝完酒后,小口小口地喝醋可以解酒。因为,醋酸和酒醇可以相互作用形成酯。但是,这个化学反应在体温下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根本起不到明显作用。
2、大块吃肥肉不能防醉酒
喝酒之前大块吃肥肉“垫垫”肚子,也是不少酒友的常见做法。其实不然。酒精是亲水性物质,它和疏水性的脂肪混溶性并不好。而且,肥肉的脂肪也不能像酸奶那样在胃表层形成粘稠的保护膜。而且脂肪还会延缓胃内容物的排空。
“解酒药”不能完全解酒
前面讲过了酒精在人体的吸收机制。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是非常快速的,“解酒药”不可能接触到血液中的酒精,因此效果非常有限。
以下几类人群要注意禁酒:
消化道溃疡病人、泌尿系结石病人、肝炎病人、肝病患者以及心血管病人等。
吃药后绝对不要喝酒,特别是在服过安眠药、镇静剂、感冒药之后,更是绝对不能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