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枫香染”——我被这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所陶醉

(2010-12-27 23:59:00)
标签:

杨光成

惠水县

枫香

楷体

梅子

分类: 旅游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p2009331213343.jpg

           再次看到这张图片,更加坚定了我寻访这个布衣山寨的决心。。。。。。

--------------------------------------------------------------------------------------------------

    在贵州腹地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这样一支民族——布依族,这个民族世代生活在这里,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在这个大山深处里,人们难以相信,至今还保存着几百年前独特的布染。梅子对蜡染研究很深,但这里说到的布染并不是现代人所熟悉的蜡染,这种独特的布染叫——“枫香染”,因其有独特的工艺,当地艺人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制成特殊的防染液,用自织的土布在其上描绘花、鸟、龙、凤等图案后,放入植物染料蓝靛缸中浸染,取出阴干后,在滚水中除掉防染液枫油,便会露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犹如瓷器表面的青花点绘,故被称之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具有其他蜡染所不能替代的独特风格和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枫香染色彩独特、美观大方,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便是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村。

    对布依族的枫香染,梅子早在多年前就知道杨通清这位老艺人的名字。但多年来我却无缘到惠水拜访这位身怀绝艺的老人。只是这两年来,已将类似于“枫香染”的民间蜡染带入高中课堂后,才激起我想对“枫香染”更深入的了解,因为又一个想法不停地在脑海里翻滚——同样想把“枫香染”一同带到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一起走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成为民族民间艺术的传人,想给学生留下一种民族文化的记忆,既也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http://s16/middle/5d511d8bx8da1c07397bf&690

     此强烈的想法,行动便在脚下。早晨驱车颠簸将近五个多小时,到达黔南州惠水县雅水镇,向县城里的当地人打听杨通清老人,无人知晓。便再问是否知道“枫香染”?当地人说这个知道呀,如今在惠水县城里有一股学习“枫香染”之风,都知道啊。原来惠水布依族枫香染传承班在该县雅水镇正式开班,百余名布依子弟参加了开班仪式,惠水著名的布依族枫香染老艺人杨光成(杨通清老人的二儿子)主动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艺传统,现场为学生们讲授枫香染基本制作工艺。此举标志着传承数百年、频临失传的布依族枫香染传统工艺可望后继有人,故布依族枫香染急盼传承人呐。

 

   只是遗憾的是当地县城里老人告诉我,杨通清老人已于2000年正月间过世了,走时88岁。”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震动了一下,来晚了。县城里的这位老人还告诉我,“枫香染”的最后传人是——杨通清的两个儿子78岁的杨光汉和63岁的杨光成。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终于在这所小学里寻找到了杨通清的小儿子,现年63岁的杨光成,他正在教室里给大家传授技艺。我没有打扰老人,站在教室外看着杨光成老人,眼前的他朴实的装扮和善良的神情,不尤令我敬佩起来。教室里一位年轻人走出来,我向他说了我的来意,便热情地笑着请我进去,并引见认识了杨光成老人。

 

    聊了一会,得知他和哥哥每天早上都要从几十里的家骑摩托到县城来为大家上课,6点下课了还要赶回去。我很想到他的家里看看,但听他说,回家的路很陡很狭窄,我的车去不了。为我安排把车停放在学校里,这里安全。

 

    这时天渐渐地暗了下来。老人安排了他的一个孙子用摩托带我。他带着他的哥哥,78岁的杨光汉老人,我们前后两车向他的家驶去。那路啊,我真没想到是那样的难走,坑坑洼洼,摩托一起一伏,坐在后面,感觉肠子肝子都要倒翻出来一样的难受。背上还背着一大包。呵呵~~~我长这么大,还真没坐过摩托呢,并且还是这样的路呀.到达他家里时,我差一点都快吐出来,那种感觉难受啊。可是想着这两兄弟都已快七、八十岁了,每天都这样的来回跑,太不容易了。为了不让他们看出来,我强装着。不过更多的是喜悦,因为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接下来将在这里开始对“枫香染”进行两天的学习与研究。

   

http://s3/middle/5d511d8bx8da1c65f66f2&690

 

 

http://s16/middle/5d511d8bx8da1c001f10f&690

 

 

http://s3/middle/5d511d8bx9863171882c2&690
    这位是杨光汉老人的老伴,热情朴实善良,听不懂汉话,只是不停的笑着,做着。忙着。正在为大家做晚饭。

 

http://s16/middle/5d511d8bx98632c4af8ef&690


http://s10/middle/5d511d8bx98632e2e09f9&690
                      杨光汉老人最小的儿子。


http://s6/middle/5d511d8bx98632f96da15&690
    那个女孩是他的闺女。将要上高中,中考成绩不错。我马上联系了我校领导,这成绩可以进民族重点班的,可她犹豫了很久,最终放弃,还是留在县城上高中。人很勤快,又漂亮。


http://s3/middle/5d511d8bx986331fcd912&690
                         这是他们原来的老屋。


http://s15/middle/5d511d8bx9863341e84ee&690
   老屋连着的是他们的新房,据说是这些年不断地有人到此定画,才有钱建了这座三层楼的房子。

 

http://s3/middle/5d511d8bx986361fcb752&690

     杨光成老人还介绍,他们这个所在的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村民组,是一个拥有60多户270余人的布依族村寨,这个寨子全姓杨。在这里,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枫香染,是惠水县民间布依族人民优秀的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具有其他蜡染所不能替代的独特风格和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枫香染色彩独特、美观大方,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杨光成家祖辈采用枫香树脂做防染剂,用植物蓝靛做染料的一种古老的民族工艺,其制作方法是用毛笔蘸枫香油(枫香油是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用文火煎熬过滤而成),在农家自织的土布上描花,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即色泽鲜艳,形成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枫香染的图案较为丰富,有几何图形,也有龙、凤、花、鸟、鱼、虫等。惠水县的布依族、苗族群众喜爱的枫香染制品,有衣裙、背扇、挎包、被面、门帘、帐檐等。惠水枫香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的枫香染艺人中,要数杨光成的父亲杨通清最为有名。杨通清的枫香染,其绘制的布依族传统的“大瓶花”、“反翅蝴蝶”图案有青花瓷的润泽及工笔画的柔和,而“双凤朝阳”、“鲤鱼含珠”里的鸟和鱼的夸张变形酷似楚文化的造型。发祥于先秦江汉地区的文化怎么会影响到这么远的边寨?这需要文化史学者来进一步研究和解释了。


http://s10/middle/5d511d8bx986364a1cd99&690

 


http://s13/middle/5d511d8bx986367ed63dc&690

                      

                                

                       

                    (以下是还未浸染的步骤图)


http://s9/middle/5d511d8bx75a38abe8608&690
                           墙上到处挂满了他的作品及他父亲生前的作品。


http://s1/middle/5d511d8bx98636dd318c0&690

 


http://s15/middle/5d511d8bx98637007974e&690

 


http://s2/middle/5d511d8bx986372291831&690

 


http://s14/middle/5d511d8bx9863771c619d&690

 


http://s7/middle/5d511d8bx98637768aeb6&690

 


http://s7/middle/5d511d8bx98637cca6ab6&690


http://s5/middle/5d511d8bx98637f2227b4&690

 

 


http://s6/middle/5d511d8bx986382681e75&690

 


http://s11/middle/5d511d8bx986382c3a06a&690

 


http://s4/middle/5d511d8bx9863833db2d3&690


 

 

http://s13/middle/5d511d8bx9863b957004c&690

 

 


http://s4/middle/5d511d8bx9863bf52cd43&690
                                    杨光成的妹夫也在画枫香染。

 


http://s6/middle/5d511d8bx9863c2596e05&690
     78岁的杨光汉的儿子是一位乡村教师,对这个枫香染不是很感兴趣,但平时也画一些

 

                 
http://s10/middle/5d511d8bx986398e6b0b9&690
               (从右往左:63岁的杨光成、78岁的杨光汉和他们的妹夫。)

 

 

http://s5/middle/5d511d8bx9863af3b2af4&690
                               我的到来,又勾起了他们对父亲的回忆。

 

     杨光成老人介绍说,他的父亲杨通清生于1913年,其父务农兼枫香染手艺。少时家贫,全靠其父耕种两亩薄土及从事枫香染手艺收入为生。杨通清自幼聪明,为人忠厚。8岁后,常帮父亲上山、下地,放牛、割草,做些简单的农活。闲时,常看其父操作枫香染色,对画图、染色、漂洗等项工艺十分留意,潜心铭记。14岁时,开始从父学习枫香染手艺。先学用枫香油画图,继学染色、漂洗,最后学习设计图案纹样。15岁始入私塾读书,兼练书法、绘画,写得一手好字,喜欢吟诗,对其以后的枫香染技艺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http://s15/middle/5d511d8bx9863d90fe72e&690

                                  这一家人正在回忆中。。。。。


http://s1/middle/5d511d8bx9863df957940&690

                           1999年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曾在《澳门日报》报道

 

    父亲杨通清的枫香染,在染色工艺上和贵州安顺、黔东南地区的蜡染有相似之处,但在原料和使用工具上,又有所区别。他用毛笔沾百年古枫香树油在白布上作画,或曲或直,或粗或细,运笔自如,能将自然界中的鸟、兽、鱼、虫及花卉、树木等经过艺术变形后,装饰出美丽的图案来。他学到25岁时才掌握了前人整套工艺的精髓。于是他才正式开业从事枫香染手艺,为四邻村寨的布依族、苗族同胞染制被面、床单、帐帘、门帘、衣裙、围腰等,收取薄酬,以付家支。解放前,由于人民生活贫苦,枫香染收入不多,维持生活实为困难,更无心钻研枫香染技艺,更新纹样,仅按老式图案制作。此后,为了生活,杨通清弃艺从教,作了一段时间的私塾教师。

 


   
http://s2/middle/5d511d8bx9863e01ee331&690
    半个多世纪以来,杨通清在继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不断地实践,形成了自已的风格。他独立完成的枫香染制品,色泽分明,线条细致流畅,他绘制的各种图案,结构均衡,主题明确,变形得体,装饰性强,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

    对于父亲所传承和取得的枫香染成就,杨光成自豪地说:“父亲的枫香染,构图严谨、明快、大方,线条曲直相兼,主次分明,突出特征,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工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http://s9/middle/5d511d8bx9863e0d5fcf8&690

 

 

http://s2/middle/5d511d8bx9864865863d1&690
               杨通清的大儿子,回忆起当年随父亲学画的一些往事。

              http://s5/middle/5d511d8bx9864811a34c4&690
     谈到父亲,杨光成脸上满是敬佩的神色。但他随后又叹了一口气,幽幽地说,进入新世纪之后,枫香染逐步被人们所淡忘,随着父亲的去世,枫香染的最后一代传人就是他和哥哥杨光汉了。但今年已经78岁的哥哥因为年龄增大、视力下降,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制作枫香染了。只有他还在制作枫香染。哥哥杨光汉的6个子女中,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不会制作枫香染;他自己的三个子女,均因年幼,都还在读小学。因此,枫香染祖传的这一宝贵的民间工艺技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失传危机。


http://s15/middle/5d511d8bx9863df2ab39e&690
    面对枫香染的未来,杨光成说,他也愿意把家传了200多年的这门手艺传给外界,让枫香染这门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不能让这门手艺断送在我的手上啊。不然的话,我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国家啊。”

 

http://s11/middle/5d511d8bx986479ba141a&690
    目前,惠水县将和贵州省艺术研究所向国家文化部申报枫香染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将培养年轻人学习枫香染技术,以保护这一民族民间文化。


 

http://s14/middle/5d511d8bx98646d12c8bd&690

 

 

http://s4/middle/5d511d8bx9864767e8923&690

 


http://s8/middle/5d511d8bx98647cf725d7&690

 

                  http://s2/middle/5d511d8bx98649a0b55a1&690

                                                枫香染世

 

                 http://s6/bmiddle/5d511d8bx74902d6ae125&690

                            拜访民间艺人杨光成老人,合影留念。

 

      枫香染艺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传统的组成部分,因而,作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我们有责任必须保护人类艺术遗产和古老的手工艺术,继承和发展世界传统文化。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动中,孕育了许多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生态变迁迅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传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对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抢救。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具有民族文化典型特征的民族聚居区域,可以建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或者划定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让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艺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更好的让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不断地发扬光大

 

    此行,梅子收获很大。我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杨光成老人,他很乐意到我校来传授技艺。只是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用来制作枫香染的原料枫油,因为制取枫油需要很长的时间,数量少,价格贵。目前这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很快会有解决的办法。

 

                               (以上图片均为梅子摄影)

 

****************************************

 

              (分享)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枫香染

                             作者:小木匠 日期:2009-03-31

 

      在贵州惠水县,有一种古老的印染技法“枫香染”,深藏大山腹地,秘为人知。由于其图案极具感染力,其色泽与青花瓷器极为相似,它被人喻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与贵州其他传统印染技法不同的是,枫香染的艺人,多年来一直恪守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艺传统。如今,这个古朴神秘的技法后继无人,如同人们对它美丽的称谓青花瓷一样易碎……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m2009331213243.jpg
                                                    “天染”
     枫香染出自惠水雅水镇一个名叫小岩脚的布依村寨,这个古寨的布依语地名叫“扁啊”,意为,乌鸦的地盘。据说,过去这里古树参天,散发奇香的枫香树举目皆是,鸟类乐于在此安家。
    雅水镇文化站站长杨昌飞说,在《宋史》四九三卷是纪载:南宁(今惠水)物产名马、朱砂、染布……书上所提及的“染布”,即雅水布依枫香染。
   布依吊脚楼上,老人们在火塘边代代唱和的布依古歌中,隐藏着枫香染的故事。故事中描述,枫香染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10余次,深受大宋皇室喜爱,并得到当时的统治者亲笔御题“天染”二字赐予小岩脚。故事真假无可印证,但雅水的布依人却坚信,这种印染方法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
   伴随这个信念的是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小岩脚心灵手巧的布依姑娘织得一手好布。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织床摆到屋侧枫香树下,飞梭走线间,忽然,一大滴枫树油脂滴下来,正落在织好的布匹上。经过后期的印染后,油脂滴落处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丽图案。从此,当地人通过这个启示,取得独特的印染技法。“天染”一说,用这个角度解释,更为贴切。
   枫香染在材料、工具、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其它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工艺特征,艺术价值很高。它的图案精美而丰富:有鸟禽、鱼虫、花草等动植物,更多的则是当地布依群众所喜爱的传统图案:凤凰、太阳花、蝴蝶、鲤鱼串珠等代表吉祥寓意的图案。成品多为被面、床单、蚊帐、背带等日常生活用品,深受布依群众的喜爱。当地结婚嫁女,以枫香染被面数量的多少,来表达对女儿的喜爱程度。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d2009331213315.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92009331213325.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p2009331213343.jpg

枫香一生
    76岁的杨光汉老人,从15岁开始就与父辈学习枫香染技艺,冒着青烟的枫香油碗、蓝靛染缸伴随了他一生。年至耄耋,视力和不停颤抖的双手,已经让他显得已力不从心,无奈地离开相伴了50多年的画桌。
   杨光汉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枫香染极为崇敬,严格按照“染谱”上所述,何时作画,何时浸染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更为苛刻的是,每次作画前,都要淋浴身体,谢绝一切访客,关门制作。尽管所有的印染过程,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但画工、备料、印染都是专人负责,分工严密。
  “用毛笔蘸枫香油,在白布上描绘所需要的花、鸟、鱼、虫等图案,再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中染靛,取出后水煮脱脂,就可以呈现白色花纹,清水漂洗、晾干”。杨光汉轻描淡写地描述了印染的整个过程。但文化站的杨昌飞说,仅画工一项,学徒就要学习三年至五年不等。杨光汉说,我先是在纸上画,直到父亲满意后,才可以布上照着底纹画。一旦掌握了枫香染的整个流程,并开始独自操作后,才到出师的时间。
“出师的第一道考验就是,在宽大的白布上,在没有打底纹和对照物的情况下,画出工整对称而又极富美感的图案”。考官和老师都是自己的父亲,但却非常严格。因为那次考试将决定你是否独自在家庭内部指挥枫香染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决定你是否可以成为得到核心秘笈的真正传人。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w2009331213421.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h2009331213429.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i2009331213439.jpg

     老人用一生守护着这门技艺,他说自己十五岁开始学习,二十岁出师。已经无法统计自己画过多少幅枫香染图案,用过了多少缸蓝靛。
    他回忆,年青的时候,每到赶集时,就会跟着父亲,用马驮着已经加工完成的枫香染到集市上售卖。“也有村民将织好的白布,请我们加工,当然他们需要付出报酬。”在当时,懂得枫香染的工匠,在当地享有令人尊敬的地位。
    今年二月,杨光汉早年的作品枫香染,被放置在北京人同大会堂贵州厅陈列,当地布依人对此十分自豪,认为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殊荣。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6200933121358.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e2009331213515.jpg
后继乏人
     火塘里火苗燃烧,烟雾缭绕。二楼正屋里,听布依艺人们讲枫香染的故事,我就象身临其境,欣赏一部传奇电影。
     在雅水,目前懂得枫香染技艺的仅剩下12个老人,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已经50余岁,年龄最大的年近80。与《功夫熊猫》中的情节相似,只有学艺最精的人,才可以阅读和传承枫香染的秘笈《染谱》,杨氏兄弟就是这样的人。在12个枫香染艺人中,仅有杨光汉、杨光成兄弟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
    59岁的杨光成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兄长相比,他正是精力和技艺最佳的时期。但令其尴尬的是,自己的大学毕业的儿子对枫香染却没有丝毫的兴趣。按理,这个在村里当教师的儿子,才是他的嫡传,但现在看来,这个传统注定要在他的这一代被打破。
  “20年前,我家的染布远近闻名,连贵定、马场坪,龙里的人也上门求购,但自从市场上出现轻便涤纶等现代化的织物后,枫香染受到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冲击。”
   杨光成说,做一件枫香染需要近十天的时间,而且全为手工操作,成本高,工艺繁琐,价格相对就会偏高。因此,当地群众开始放弃这一传统的布料,选择更为轻便和时尚的纺织品,枫香染走向发展的最低潮。“年轻人中间,已经没有人想学这门手艺了,因为不能维持生活”。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o2009331213537.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o2009331213545.jpg


              http://www.chiyou.name/blog/hz/attachments/month_0903/y2009331213556.jpg

     最揪心的是,1974年,小岩脚曾经遭遇到一次火灾,杨家最为珍贵的印染秘笈《染谱》在大火中被烧毁。现在枫香染的核心技术,例如,备料、防染剂配方、作画时的枫香和牛油的火侯,都只存在于杨氏兄弟的记忆中。而直系后代对古老工艺的冷漠,让杨光成几乎绝望,“我不能让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我这一辈消失,这是对家族的不孝,也是对国家的不忠”。
    目前,雅水镇现在10余名年轻人,正在追随杨光成学习枫香染技艺。我会从他们中间挑选出一个关门弟子(真正的传人)。
    按杨的逻辑,尽管后继乏人,但也不能让这个古老工艺,被不具备道德的人所拥有。
    现在找到这个人了吗?杨光成笑而不答。
 
 

                   文章来源于:http://www.chiyou.name/blog/hz/article.asp?id=118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