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2009年7月24日上午7:00开始
地点:
江苏苏州枫桥景区
阴天(小雨过后)

解读苏州从枫桥开始——
古关、古镇、古桥、古诗——耐人寻味;
古运河游览——品味水韵苏州,
听寒山寺钟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在我心中,总是和小桥流水的淡泊明净,和一缕幽幽的古韵,淡淡的忧郁缠绕在一起——悠长而又孤寂的雨巷,湿漉漉的青石街,傍水而居的老屋,长了青苔的屋檐瓦角和台阶,斜风细雨中的一艘小舟悠悠荡着,象是一幅淡墨渲染的水墨画,恬淡、和谐、宁静、悠远,梦里一般。

诗韵钟声,脍炙人口,从此,寒山寺便名扬天下,香火鼎盛,来此参拜的善信络绎不绝,但更多的,是跟我们一样的游客。
到这儿来,不是参拜,也不是欣赏风景,只是为了那么一首诗,那首不知缭绕在梦里多少回的《枫桥夜泊》,那凄美绝伦的意境,简直令人泣血。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天涯飘泊的游子那种孤独、忧伤的心境。诗人停泊之时,夜色已经降临,上弦月渐渐在树梢隐没。老树上的栖鸦,偶尔惊觉,发出几声凄凉的啼鸣。诗人枕卧江浪,寒气袭衣,夜不成眠。这时,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了一声声的夜钟,更是添加了独卧秋江的孤寂。也许千年以来,人的感情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共通之处,所以仍然能够引起许许多多现代人的共鸣。毛宁的一曲《涛声依旧》给《枫桥夜泊》作了现代的诠释,也让“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更在古典之外涂上一层现代的色彩。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走过枫桥,看到了张继的雕塑及那握笔生花的手,很多人在虔诚地抚摩,以期待自己也可以生出妙笔,塑像的下面,就是张继当年夜泊之船,当然也是后人的杰作,不过,即便是赝品,已经看起来很班驳破落,真的不明白,张继怎么会在这样的船上写出这样经典的诗句。







这座石桥不应是原来的枫桥,但也不应是因诗而造。因为寒山寺是不会假的,而且寒山寺周围也不存在与诗歌吻合的河湾之类。千年岁月悠悠,自然景观变迁在所难免;据说历史上,寒山寺已经过数次劫后重建,而且据考证,这首诗原名是《松江夜泊》,停泊之所自然不在这里。不过这些都不是十分重要,我的本意也不是在对号入座。毕竟诗歌只是借景物来抒发情怀,诗歌不是游记纪实。









现在,再让我们在实地想象一下:诗人因事途经姑苏城,夜色降临了,将船停泊在寒山寺门前的沟渠边。渠里可能还泊着一两艘小船,或者由于交通之道,不时会有船儿在赶路。依照惯例,晚上要在船篷上挂一只风灯,免得让来船撞上。诗人躺在船里,此时寒霜满天,万籁俱寂,唯有江风不时抖响岸边的树叶。旅途的孤独让他无法入睡,近处的寒山寺,每过一会儿就敲一次钟。仕途失意,羁旅他乡的无限愁绪,悄然袭上心头。可诗人毕竟是诗人,如此强烈的感触,不吟出一首诗来抒发一下,可就说不过去了。写诗便要创造一种意境啊。西沉的初月,夜半时分的鸦啼,日间见到的枫叶,独卧孤舟的寂寥,船篷上黯淡的灯火,寒山寺,还有寺里不时传来的钟声,这几种意象一串连起来——好诗意。一首千古名诗就这样产生了。诗人转忧为喜,彻夜未眠。

梅子总算到此一游!乐啊!呵呵......










原来一直以为是因为张继的浪漫,故意夜泊枫桥才写出经典之作,今日特意来探究才知道,是因为落了城门他无法进城,无奈中只能夜泊船上,万分感叹中,钟鸣之时写出了<枫桥夜泊>,于是就成了千古的绝唱,见文字之绝妙之处,真的无处不在。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