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高三模拟试题诗歌鉴赏题汇编

(2018-10-08 11:08:31)
分类: 高考语文

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4. D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江西省2019届高三9月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15.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B(“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15.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

(宋)韩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潘邠(b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韩淲(bi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年约40岁。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 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 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 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15. 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14. C    15. 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而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故选C。

15题详解】

题干是“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把握诗歌主旨能力。本诗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意思是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诗人以“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来强调古今诗人的共同感受;这感受如何,诗不直说,以景语来表达,也就是以景作结,说“暮潮声卷入苍茫”,通过江潮澎湃,诗人独立山上,眼观这苍茫景色,来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把意境无限地展拓,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思考,正是所谓的“文已尽而意无穷”。

 

山东临沂高三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些(s):句末语助词。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宛如天然的图画。

C. 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D.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15. 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答案】14. B    15. 将桃李与荠菜花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以荠菜花自况,把深刻的思想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启迪。描绘了城中的桃李愁风畏雨和乡间荠菜花在溪头迎春开放的景象,本句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此词从全篇看皆写农村景色,唯“城中”一句一笔宕开,为下句作衬,点明主题,“在”字下得稳重有力,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深切的感受。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内容,B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风格,其中B项,“一动一静”错误,两句都是动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词的最后两句,注意从手法、结构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诗从内容看,描绘了城中的桃李愁风畏雨和乡间荠菜花在溪头迎春开放的景象;从手法看,将桃李与荠菜花形成对比;从情感看,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点睛: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湖南省益阳市2019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14.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15.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分)

 

 

 

 

 

 

14.B项,“孤寂寡淡”错误,应该是“安逸闲适”。

15.参考答案:“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夏木之茂密,环境幽深。(2分)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写动态,一写声音。(2分)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2分)

 

山西省大同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5.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

 

 

 

 

 

 

 

14.(3分)B(“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15.(6分)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2分) 

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1分) 

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1分)

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2分) 

 

 

四川省雅安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慢

【元】张弘范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睛。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

C.“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休”一“莫”,写得乐观开朗。

D.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了张弘范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14.B 解析词中没有“悔恨”,而且下文也表达了要有所作为的意愿。

15.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6分)

 

 

 

 

 

 

15.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对国家、人民的关心。“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海苍生”指百姓,作者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用反问表明作者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富贵,表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每点2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共6分)

 

 

 

 

贵州省贵阳市2019届高三9月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6分)

 

 

 

 

 

 

14.(3分)D 【解析】“‘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数亩荒园指的是女王城东禅庄院,是饯别的地点。 

15.(6分)尾联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3分)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3分)

 

宁夏银川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

 

 

 

 

 

 

14.D(“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非全“看到”。)

15. 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隐约曲折。

 

山东省淄博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D    15.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

15题详解】[来源:学科网]

题干是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可以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入手赏析诗歌的情感。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注释】: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亚:通“压”,俯偃低垂。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

 

 

 

 

 

 

14.D。“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15.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2分)

 

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2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2分)

 

 

河南省八市学评2019届高三上第一次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注】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银河云水迷茫的景象,诗人半夜时分独对罗帷想到此夜牛郎织女相会情景,再思及自身,不由黯然神伤。

B.“辞”字写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少女,“入”字写流萤在凭栏之人周遭飞舞。

C.颈联借用写景和用典手法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15.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6分)

 

 

 

 

 

 

14.D(“闺怨诗”错误,诗体表现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并无闺怨诗的“怨”。)

15.暗含对比,强化情感。尾联暗含和牛郎织女遭遇的对比,他们尚可一年一度相会,而诗人自己却连一年一度相会也不可得,从而强化了思念和伤感之情;看似叙事,暗含景情。一个“秋”字令人似乎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独自伫立在秋风中的诗人形象也如在眼前了;貌似平谈,怅恨无穷。出语平淡,却蕴含无穷的孤寂与凄凉,似有无尽叹息,给人余味不尽之感。(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若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14.【参考答案】D(3分)  

   【解析】D项“宠辱偕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15.【参考答案】(6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