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喀什噶尔的眼眸》

(2010-08-23 06:27:04)
标签:

喀什噶尔古城

巷道

深巷

木门

沉凝

《喀什噶尔的眼眸》كاشغار في عيون

作者:铁木尔·迪里夏提(维吾尔族)المشي ايلىيغور
http://s13/middle/5d4e9d67g8e71a3e779ac&690

《喀什噶尔的眼眸》كاشغار في عيون
--------------------------
南疆的时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如同一瞬。历史在这里显得格外沉凝厚重,你站在喀什,仿佛就站在历史之中。
  “南疆”——可以有多种涵义,南部边疆、南方疆域……可是,当你在电脑上点击“南疆”后,出来的都是关于南半个新疆的消息。这就是说,“南疆”一词,已经成了新疆南半部的专用缩写。
  约定俗成,足见新疆和南疆的影响之大。
  坐落在东部渤海之滨的天津港,甚至专门修建了一个年吞吐量1000万吨的“南疆石化码头”,其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集散基地。
  俗云:“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南疆不算真正到过新疆。”
  “北疆看风情,南疆看风俗。”
  喀什就属于南疆。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喀什面积十一万一千七百平方公里,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人口360万人,其中98%是维吾尔族人,汉族人来喀什旅游,就是我们这里的少数民族了。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地市。人一生会走过许多地方,真正印象美好而强烈的能有多少?喀什,正是那种去过一次就让你再也不会忘记的地方,却又很难准确地概括它的魅力……
  喀什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
  你未到喀什,喀什是现实的。它作为一种常识,让你可感可知:南依喀喇昆仑山,北接天山山脉,东临塔里木盆地,西靠帕米尔高原,喀什正好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再加上有高山融雪汇成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凡山麓和河流流域都水草丰美。
  因此,喀什理所当然地成了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的要站。既充溢着浓郁的异族情调,又弥漫着“唐家风雨汉家烟”……
  喀什又是新疆唯一的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被流行文化演绎得神奇曼妙、令人心向往之的香妃墓,阿巴克霍加麻扎伊斯兰古墓群,以及中国最大的伊斯兰礼拜寺——艾提尕清真寺……
  但是,当你真地走近喀什才会感到它的神秘和古老,很难真正了解它。
  喀什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首府。随便一个院子里的随随便便的一棵无花果树,就可能已经生长了三百年;冰川流经的地方,桃树都存活了至少有五百年;那些老杏树已说不清活了有多少年,道边常见的极其普通的胡杨,却能“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生生死死,就是三千年!
  南疆的时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如同一瞬。历史在这里显得格外沉凝厚重,你站在喀什,仿佛就站在历史之中。因此,谁又真正能说得清,历史里还掩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喀什仿佛在述说着南疆历史中的神秘情境,站在这里伸手就可以触摸历史,闭上眼睛可以和历史对话,睁开眼睛便又回到现实之中。特意寻了只有一个人的机会,走到著名的喀什葛尔老城的高崖之下。我静静地仰望,上面这些巍峨的由泥巴和木头组合的建筑,这千年的古城。
    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的断壁残垣,使残败的历史感显得更加厚重。就是这样一座古城,曾经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的厮杀与血与火的强争豪夺。——这从历史课本里走出来的两千岁的疏勒国的国都,这一千年前的喀喇汗王朝的王宫,这从粗涩而沙哑的胡琴里走出来的边塞诗辞……
    我仰望着,思绪随苍凉而高飞。一个维族小孩站在半崖的门道上,向我友好地招手。我拾级而上,孩子竟躲进了木门后面。抬头时,眼前已是深深的街巷。
    这街巷很窄,宽不过四米,最窄时,甚至只有两米左右。墙与院落一个紧贴一个,密密麻麻,而住宅多为两层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黄土与木头为主要材料。墙脚斑驳的地方,看得见有土砖下基,粉墙的表体就是干草与黄泥混合的黏贴。而那些角楼,跨街楼和吊楼,都以木头为主要结构材料。尤其楼顶,底下一层全是整齐划一上方上楞的上好木料排列镶嵌,憨实而美观。我想,那顶层当阳的一面,一定还有一层隔水的防护,不然,就不会数百年后,木料不见半点腐败。
    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巷与巷之间有十字路口,也有三叉路口。这迷宫一样的城,当街的只有一个两扇的木门。见不着一处经商的门面。与其称为街,不如叫道更确切些。
    大多数木门都很考究,门边有伊斯兰风味的雕刻。我随意推开一道门,门内竟是一彩色布帘挡住视线。轻轻撩起布帘,原来却另有一方世界:一楼一底的住宅,木质雕刻精致,伊斯兰建筑的花窗与雕檐,有鲜艳的色彩,中世纪建筑的典雅曲线分布在院内。庭院里花草树木,清新而不繁;厅堂中织花地毯,各式摆设简洁而不单调。太阳照着的二楼,色彩在阳光中分外耀眼。整个小院,可以说,玲珑剔透,风味浓郁。
    与多姿多彩的庭院不同,巷道却显得阴郁暗晦。由于四面都是高高的土墙,让人有压抑的感觉。也不知自己走到迷宫的什么地方,只凭了个大概方向一直走。看看眼前的木门上有588或者649之类的编号,始知这维吾尔迷宫的深邃。
    城堡的两千多户主人,在两平方公里的堡垒中建立了二十几座清真寺。清真寺与巷道和庭院紧拥在一起。她独特的拱门与高举在蓝天之上的弯月,渲染一派庄严。似在提醒人们,这深巷里最光彩的建筑,原是他们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平时巷道里行人不多。这土木城廓的迷宫,蜿蜒中难得的静谧。我一个人这样走着,观赏着,感受着,不自觉中,压抑的氛围被沧桑的历史取代。这些以黄土筑起来的过道,可以说,每一巷每一岔,都有无数个述说不完的故事,都见证过维吾尔民族数百年的兴衰。我漫步在这样的时空隧道,让自己角色为《走西口》的中原商人。我抚摸着这古朴的土墙,我要捎上一撮墙上的黄土,然后用瓶子装了,带回去。——我决意带走对喀什噶尔老城的这一片眷念。
    我为这独自浏览的决定兀自惬意。——像一片落叶,凭着风在茫茫森林中随意翻飞。这文明之林,这叶的孤独与幸福。喀什噶尔古城,一个人的漫步,真正的文化之旅。
    寂静的巷道中,其实并不完全寂静。有孩子木门中帘子背后的嬉戏,有巷道里他们捉迷藏的追逐,还有女人们土炕上手头的轻言细语。很少有的行人,而深巷里却因为这些孩子和女人而有了生气。即使阳光在高墙之上,下面也没有阴冷的感觉。倒是这栉比链接的木楼,若紧紧挽在一起的手臂,让人在儿童的喧哗中倍感这深巷的亲切。
    我终于明白,许多世纪,这坚强的古城堡,就是以这样心贴着心一样的文化集聚,与自然抗争,延续生命。对于长期生活在号称“死亡之海”的沙漠戈壁边上的人们来说,狭窄是亲近,拥挤是热切。
喀什噶尔古城,这是我们维吾尔民族最后的也是最生动的民俗文化符号,她看似保守封闭的外表,而实际融合通达的精神,正是她千年不朽的奥秘。
    ——理解和学习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漫步喀什噶尔古城开始;热爱与融汇另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一片甘愿零落成泥的落叶做起。

  历史即是现实,现实宛若历史……
  历史本来就没有结局,每一个结局都是新的开始。所以,喀什又是崭新的。
التاريخ هو واقع ، والواقع كما في التاريخ......
ولم ينته التاريخ ، في كل نهاية هي بداية جديدة. حتى كاشي جدي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