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8个收获
(2018-11-29 17:56:42)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8个收获
宫福满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岁月如水,仿佛一晃之间,笔者的“不惑”之年已渐行渐远。20多年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虽然并未让笔者成为真正“出版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虽然眼睛比别人早花了两年,还沾了一身特爱咬文嚼字的“臭毛病”,然而,笔者常常会怀着一份感动,回望那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岁岁年年,常常以一种感恩之心,对曾经给我帮助、鼓励与提携的师长、朋友、同事表达深深的敬意。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让我至少有以下8个收获。
领悟了人生价值。笔者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学报编辑部工作。当时担任学报主编的,是学校一位很有威望的、个子不高、白发苍苍的教授。工作之余,我们建立了“忘年交”。他给我讲年轻时苦难的生活经历,讲他为理想奋斗的故事,讲他对为人师表的理解,讲他对党、对学校、对工作矢志不移的信念与良心。他那满是书卷气的身上,浸透着一种精神:人要有追求有理想。能与这样一位长者共事,我深以为幸。他让我知道:人应该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奋斗的动力;他让我明白:工作态度是树立威信的手段,工作业绩是让人尊敬的基础。
理解了职业精神。初入编辑行当,因经验不足,工作上总是深一脚浅一脚,缺少章法。最最主要的,是自己坐不下来,沉不下去,这对编辑职业来说是十分要命的。在一个于北京举办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班上,我见到了多位德高望重的科技期刊编辑前辈。十几天下来,我真真切切地领教了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认真态度。有一幕情景至今难忘:一位老主编在会议间隙,还拿着刊物的校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修改,这种敬业精神让我动容,这种既把工作当作一种责任,又当作一种享受的态度把我彻底震撼。我深切地体会到,任何一份职业,如果没有热爱就不可能坚持,如果只是应付不投入感情,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就谈不上成功。
形成了独特眼光。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性质就是通过评判与选择,让真正有发表价值的成果及时发表,进入公众视野,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打造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足够选择与评判能力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科技期刊编辑。为适应工作要求,我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力求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刊物所涉学科更加匹配,力求让自己具有能胜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独特眼光。这种独特眼光,使人观察问题更全面,分析更深入,预测更可信。
培养了创新意识。科技期刊的使命是传播创新科技成果。一个好的科技期刊编辑,要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创新的逻辑,要能够恰切感知学科演进的苗头,要能够尽快发现研究成果的创新点。可以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就是与创新者为伍的工作,创新性是科技期刊编辑思维的主要特点,创新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主要语境。
结交了知心朋友。友谊是人类生命中的花朵。也许是与笔者的性格有关,也许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有关,笔者对友谊有着更真诚更强烈的渴望。多年科技期刊编辑圈内的交往,笔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结交了不少全国各地的知心朋友。笔者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科技期刊编辑间的友谊似乎别有一番景致,她是那样知心知意,那样温暖绵长。
提高了文字功底。笔者是理工科出身,虽然也有爱读书的嗜好,但语言文字功底常常令自己汗颜。为了做好工作,自己曾定下3年目标,系统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入行之初,笔者就十分仰慕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老师的文字功底,并一直把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笔者的文字功底得到提高。现在笔者是学校一些重要报告的文字润色人之一,是同事领导眼中的“笔杆子”。
修炼了良好心态。勿庸讳言,身处高校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地位较低,受重视度不高。这不是一时半时就能改变的现实。笔者一方面通过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实现突围,另一方面与通过同行交流,通过个人的理解、感悟来修炼良好心态。笔者记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陈浩元先生在一次会议上的“一位老青年编辑的絮语”,曾让笔者茅塞顿开,受到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
获得了他人认可。笔者多年来一直是学校研究生《知行讲堂》的特聘讲座专家,每年为全校研究生作《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讲座。可以不谦虚地说,笔者现在已经成为学校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的讲座“红人”。另外,随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验的增多,笔者对华中科技大学钱文霖教授首倡的科技编辑学编辑方法论研究深以为是,也认为科技期刊编辑有了自己的方法论,才能让作者信任,才能与作者交流。我努力做个有心人,及时总结编辑工作中的经验,并撰写成论文发表,至今已在编辑出版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近40篇论文。在单位的同龄人中,我最早评上了正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