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遗留的两首诗歌
(2011-07-22 11:26:18)分类: 古诗文欣赏 |
标签:诗歌
刘邦遗留下来的两首诗歌
——《大风歌》和《鸿鹄歌》
五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一作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即汉高祖。公元前202—前195在位。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朝时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前206年,率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废除秦的严刑苛法。同年,项羽入关,大封诸侯王,他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占有汉中巴蜀之地。不久,即与项羽展开长达5年的战争(即楚汉战争)。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国号定为“汉”。他即皇帝位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刘邦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先后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以加强控制;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以秦律为根据,制定《汉律》九章。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对汉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据史载,刘邦没读几年书,以至于有人认为他没文化。但他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的豪情壮志和他遗留下来的两首诗歌——《大风歌》和《鸿鹄歌》,却成为古今文人赞叹不已的千古名篇。
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凯旋而归故里,击筑而歌的歌词。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起兵反汉,刘邦抱病御驾亲征。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而归,途经故乡沛县,乃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子弟欢宴,把酒话旧,感慨万千,酒酣兴起,击筑(按:一种古乐器)而歌。当时,刘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儿童伴唱,群情为之激昂,刘邦歌毕,流下行行热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驾崩之后,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庙里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为在乐府里经常练习的旧乐章。故汉朝人称之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并纪其盛,曰“歌风台”,后汉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这首诗歌只有三句,23字,却字字金石,掷地有声,其奋发有为之志,悲壮豪放;建功立业之心,气势磅礴;安邦忧国之虑,凝重深切。可谓壮怀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表意为: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按:“群雄竞逐”的“雄”,在《文选》有些版本中作为“凶”,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叛乱,有误。)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意思是说,这是我平定天下后,威震四海,而荣归故乡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坦率承认:他之所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并不是由刘邦造成的,而是他的运气好,偶然碰上了这种局面。后来,他终于登上了帝位,这是他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充分施展才智的结果。
这两句,刘邦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意为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显示了刘邦的踌躇满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样得到猛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安得:怎样得到。身为皇帝的刘邦认为,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之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呢?从平定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叛乱事件后刘邦的心态分析,可见此时的刘邦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楚汉战争,是刘邦与项羽的智慧较量。在这场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聚于刘邦麾下,而刘邦又善于用人之长,适才量力谋图大计。
相传刘邦与韩信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刘邦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刘邦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刘邦又问:“你又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甚为不悦。韩信接着又说:“皇上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刘邦悦。
由此可见,用人之道,自古帝王无不重视。但真正能用对人才,用好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见,而刘邦就是这样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开庆功宴,他坦然地说:“夫运筹策帷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供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当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与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分不开。这些军队,有的是刘邦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是,这些军队也会成为刘邦的一大隐患。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刘邦,刘邦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刘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可是,这些诸侯绝不可能永远效忠于刘邦。刘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发现他们一旦有叛乱的迹象,刘邦就会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消灭,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大风歌》是一首即兴而作的歌辞,寓意深刻。使我们既能看出刘邦是一位当取天下的英雄,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也能看出他在战胜西楚霸王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后,他那兴奋、欢乐、踌躇满志的情态;更能看出他平定叛乱后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恐惧、忧虑、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个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国艰难的伤感。不是吗?此时酒酣歌舞的刘邦,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项羽,后来又怎样平定韩信、彭越叛乱,这次又怎样讨伐英布叛乱,又想到以后怎样治理好国家,再上哪儿去找拥戴、效忠于他的猛士来帮他守卫疆土呢?这就难怪他借酒当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
古人云:诗言志。从《大风歌》可以看出,刘邦决非草莽之辈,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的英雄;是一个百折不挠,“能斗智时决不斗力”,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高超的用人、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项羽、刘邦见到秦始皇的车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回答:“大丈夫当如是!”可见,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也好,项羽也罢,都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诗人陈陶《歌风台》诗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大风歌》是一首并无文饰的口语化的楚辞体歌谣,宋代陈岩肖说:“汉高帝(祖)《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康溪诗话》卷上)南宋朱熹道:“汉高祖的《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诗蔽》内编卷三)清代袁枚评价刘邦“马上归来句亦工”,意思是说刘邦驰骋疆场归来,诗也写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认为《大风歌》其神韵所不待论。(《古诗评选》)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学者对《大风歌》评价之高,推崇之至。
因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创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二、《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鹄歌》是刘邦考虑立储问题,欲废太子刘盈,却发现太子羽毛丰满起来,犹如高飞的鸿鹄一样,于是消除改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对宠爱的戚夫人击筑而歌的歌词。
据《史记·留侯世家》、《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张良传》记载,汉高祖称帝后,封结发妻子吕雉为皇后,立吕雉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定陶女子戚夫人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晚年常为社稷忧虑。因他宠爱戚夫人,于是有意废掉吕后(皇后吕雉)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妃子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刘邦认为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不类我”;而刘如意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如意类我”。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想突然宣布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因为这是废嫡立庶,所以遭到大臣们反对。其中有两个人反对最为强烈。一个是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叔孙通,一个是张良。有一天,叔孙通突然进宫,引经据典,向刘邦诉说废太子的祸患,如果不听劝告,他就以死相逼,当面自刎。刘邦没办法,只能暂时答应不废太子。其时,张良,也极力反对废太子。所以废太子的事一直僵持着。
后来,吕后请张良谋划,请来了当时唯一不听刘邦召唤的,刘邦请他们出山为官辅佐自己却请不动的,号为“商山四皓”的四位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老人【即东园公唐秉(一说姓庾)、夏黄公崔广(又称黄石公)、绮里季吴实、甪(音lu)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70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号为“商山四皓”,又称“南山四皓”。后人又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当太子的老师。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平定英布叛乱后的刘邦病情加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急于换立太子。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与请来的“商山四皓”相随。“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眉皓发白,衣冠楚楚,相貌甚伟。刘邦见之大惊,忙问是谁。当知道是“商山四皓”后,他很奇怪地问道:“我请你们请不动,今天怎么跟从了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说:“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感到恐惧而隐居之。今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惜士人,天下士人都愿意为他去死,所以我们就出山了。”刘邦无语。
当太子与“商山四皓”退出宴席时,刘邦目光灼灼,目送他们远去。他想,太子有这么一个“辅佐集团”,要废掉他,着实很难。于是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急忙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吕后将来就是你的主子。”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哭泣不止。刘邦想到自己已无回天之力,心如刀绞,看着悲恸欲绝的戚夫人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即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唱楚歌,即遂唱这首《鸿鹄歌》。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榻去,罢酒。(《史记·留侯世家》)
这首诗歌因首句为“鸿鹄高飞”,故名。诗中的鸿鹄(hóng hú),是古人对天鹅的称呼,又名鸿、鹄、白鸿鹤、黄鹄等,因其飞得高,跋涉千里,所以被人们常用来比喻有远大志向或有伟大抱负的人。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起义前说过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远大志向的。“鸿鹄”,《史记》作“鸿雁” 。
这首诗的前两联,刘邦巧用“比”的写作方法,将太子刘盈比作羽翼丰满的鸿鹄。
首联: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用天空的天鹅比喻太子刘盈。意思是:天鹅呀,高高的在天上飞,一飞就是几千里。
颔联:羽翮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意思是:它羽毛丰满了,可以任意在天空中飞翔,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后两联则是说刘邦自己无能为力,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
颈联:横绝四海,当可奈何?意思是“他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尾联: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意思是说,我虽然有弓又有箭,可是用不上,哪还能干什么呢?这里的矰缴指的是用来射飞鸟的带丝绳的短箭。尚:还。安:疑问词,怎么。尚安所施:还能干什么?
由此可见,这首歌是唱给戚夫人听的。唱这首歌时,刘邦的心情与霸王别姬时差不多,即无可奈何,陷于绝境。可是,刘邦在这里一没有提当年勇,二没有将责任推卸,而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这完全显露了刘邦独特的性格,表露了刘邦当时的想法:太子刘盈已长大成人,翅膀硬了,虽然我有心想换太子,却无能为力,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那只能这样罢了。
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当上皇太后的吕雉开始独揽大权。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却遭到吕后极其疯狂的报复和残酷的迫害。刘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囚于永巷,令舂米。戚夫人怀念其子赵王如意作《永巷歌》【又名《舂歌》、《戚夫人歌》,歌见《汉书·外戚传》),并唱之。吕后闻之大怒,戚夫人遂遭“人彘”(被砍了手脚,挖眼熏耳,扔到茅房(厕所)里,称为“人彘”,供人观赏) 之祸。 看到戚夫人被吕后残忍地迫害为“人彘”的惨相,世人愤慨不已,谓之灭绝人性,惨无人寰;吕雉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也愤怒地大骂:“此非人所为!”但这是后话,在此仅为一提。
《鸿鹄歌》是一首情真意切,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诗歌。在写作方法上,与《大风歌》稍有区别,《大风歌》直抒胸意,《鸿鹄歌》隐隐不言。《鸿鹄歌》头两联先声夺人,后两联霸道阴沉。全诗虽然没有一句说到废太子的事,但戚夫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因为在这里,作者巧用了“比”的手法。什么叫比?“比”,是楚辞遗风。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采用“比”的手法写的诗,令读者读起来会觉得含蓄委婉,余味深长。以刘邦的性格,采用这种“比”的手法写出这首诗,可见刘邦当时的难言之隐,既极富深情,又充分表现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所采取的行为决断。
《鸿鹄歌》与《大风歌》不同,还表现在创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方面。《大风歌》是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凯旋而归故里,宴请乡亲,慷慨起舞而歌的,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深思的是猛士(可引申为辅佐帝王的文武大臣)问题。而《鸿鹄歌》则是他的皇帝宝座坐稳以后,考虑立储(确立皇位继承人)问题时,发现欲废除的太子刘盈已长大成人,像高飞的鸿鹄,并有高士辅佐,而发自内心“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的感叹,显露了他选用皇位继承人的决断。
《鸿鹄歌》与《大风歌》相比,虽略显逊色,但它仍不失为一首言情述怀的优秀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有广泛的影响,据说曹操《短歌行》的创作就受到了它的启迪。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首诗歌有多种版本,解释稍显错乱。有的版本把“当可奈何”记为“又可奈何”。有人认为,原诗一、三、五、七句后都有“兮”字,加上“兮”字更合楚歌之体。有人认为,这首诗不带“兮”字更好,更显得遒劲之力,更合乎诗中体现出的力道。若联系史实去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刘邦一生遗留下来的《大风歌》与《鸿鹄歌》这两首诗歌,都是刘邦的即兴之作,决非命题赋诗,更非他人代笔,因此有人认为,这比曹植的《七步诗》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邦凭借《大风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一笔,又使《鸿鹄歌》与之相互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南宋刘勰评价说:“《大风歌》、《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文心雕龙·时序篇》)这对于那些认为刘邦没有文化的人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