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2013-03-27 22:03:29)
标签: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分毋求多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古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只看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只看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格言联璧•接物类》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有些人平常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跟君子一样;但一遇到事,一遇到个人利益,就暴露出小人的本质了。那是极端的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能捞就捞,能推就推。

 

    【注释】取:拿。与:给。如“与人方便”。贵:重要。分晓:清楚,明白。如“问个分晓”。宜:应当,应该。

    【解读】凡拿东西和给东西,重要的是心里一定要明白:给的应当多,拿的应当少。

    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的教育:不要让人吃亏。那时候总是见客人临走时父亲把家里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多地给人家,往人家手里塞。有一次我见父亲把家里都舍不得吃的苹果拣最大的挑了几个往出门的客人手里塞,客人走后,我生气地说:“爸爸,你怎么把好苹果都给人了?”爸爸生气地瞪了我一眼:“要给就给人家好的!”

    父亲教育我不要让人吃亏,但我却听见过反面教育。几十年前,正是商品短缺时代,有人托出国的朋友捎回来件东西,牵扯到汇率。上她家拿时,其母在家,说到汇率,脸色一变,严肃地说:“你可得把汇率算好了,不能让我家孩子吃亏!”她家孩子确实一点亏都不吃,锱铢必较,一牵扯到钱,气势汹汹,口碑极差!

    一事一物总关情。物能加深感情,也能破坏感情;能维系人际关系,也能破坏人际关系。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当你把钱紧紧攥在手里时,就没人气了;钱适当散散,人才会聚拢到身边。这也就是“落钱不落人,落人不落钱”。我一个同学就说得很好:“挣到的钱要花出去,才会有朋友。”有的老鳖一,兜里从来不装钱,遇到花钱就说没带钱,让别人花,自己享受;跟人吃饭从来不掏钱,总是吃别人的;有的铁公鸡,因过于爱财,连亲戚都断绝来往了。——因为走亲戚很多是需要礼品,需要钱的,特别是逢年过年、红白喜事时。

    小气的人,人们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因为心里明白,吃亏的总是自己;大方的人,人们愿意与之打交道,因为心里明白,对方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

    都知道“抠门”是“吝啬”“小气”的代名词,殊不知“抠门”一词来源据说是:古时有个财主,爱财如命,一次去寺庙烧香,看见庙门上刷的金粉,他要抠了带走,所以就有了“抠门”一词。“抠门”是连佛祖的便宜都想占啊!而且从财主抠门上看,抠门的人并不一定穷。想起了一个朋友,她有一个特点,餐馆里吃完饭,抬腿走之前必定把餐桌上公用餐巾纸从盒子里掏干净才走——有一次竟然把店家放在马桶盖上的一沓餐巾纸给拿走了。可她确实不差钱,且相当有钱啊!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的教育:不要占人便宜,不要让人看不起。


    古人说:“分配财物时不要贪求多得。”

    (《礼记•曲礼上》 分毋求多。)

    一次路上遇一熟人,一只手拎着一大摞东西,看到我,兴高采烈地把手里的东西伸给我看,说,这是单位分的,一人十个,他和另外两人去得早,趁人不注意,一人拿了二十个。后来领导见东西不够分了,只得对后来人说,就剩这么些东西了,你们自己看着拿吧!看他说这些话时那自鸣得意,很有成就感的样子,仿佛自己脑门跟人不一样,贴着“聪明”二字!唉,这种便宜占在别人吃亏基础上还有脸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明脑子里根本没有“分勿求多”那根弦。

    常见有的人在分发东西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啊,眼睛亮闪闪的,跟鸡叨食一样恨不能多叨两口;一到给东西时立马变成缩头乌龟了!

    还有的人,在单位分发财物时,立马变成了理论家,一条一条论述自己应该多分的合理性、合法性。平常不见他多会说话多会发表见解,这会儿说得有条不紊,头头是道;而且还能合理合法指出别人做的贡献少犯的错误多,逐一论证别人应该少拿的道理。真是不服都不行啊,关键时刻人家敢说话、会说话。不论谬论与歪理,人家就是会说理。

    不管怎么说,“理论家”能逐条逐句委婉指出别人应该少拿、自己应该多拿的理论依据,最起码顾忌了别人面子。见过最尖端的:某项任务完成后,几位相关人员商讨奖金分配方案,其中一位手指一位年长同事,直截了当:“你什么都没干,你不能分钱!”我的天呀,我都看傻眼了!都是知识分子,最起码表面上淡泊名利,不会伸着脖子钱钱钱的。此话一出,不止我一人傻眼了,在场之人都楞傻眼了。都知道此人爱财,没想到人家为财也是敢爱敢拼啊!

    即使不是分发财物,属于按需自领,也要注意个人修养。曾见有人在网上说,在一机场VIP室,一高管模样人居然在一盘免费小吃前来回四次。每次都是张开大手抓一大把放进口袋,之后找个座位腾进旅行袋,然后卷土重来。如此来来回回,一盘小吃见底了!一盘小吃值不了几个钱,高管肯定不缺那一盘小吃钱,但如此坚决奉行“不要钱的东西不要白不要”,要了就“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西装是白穿了!

    涉及财物一方面不要贪心,“拿的要少”;另一方面不要小气,“给的要多”。

    有的人真是服了,说他是有嘴没屁眼,只进不出的貔貅都不为过!东西一旦进了他家门,甭想从他家门出来,放坏了都舍不得送人一丁半点儿;钱一旦进了他腰包,那是一个子都不会花在别人身上!

    一次听一位朋友说婆婆的“坏话”,她婆婆可是开厂子住别墅的有钱人。她说婆婆是个“假贵族”,别说收到值钱礼物了,就是平常收到牛奶一类不值钱礼物都是赶紧放到二楼藏起来,儿子、孙子都不让喝;一旦拿出来,必定保质期只剩一个星期了。真的吗,真有人吝啬到连自己儿子、孙子都舍不得的地步了吗?抑或是染上了“恋钱癖”?“恋钱癖”是一种病态的爱钱:花个钱跟犯罪一样。

    有人说,老天爷是公平的:一个人如果爱钱过度,他舍不得花的钱,早晚有人替他花,而且是大把大把地花;他小推车推进来的钱,有人替他开火车拉出去。真的是这样的吗,有人负责攒钱,有人负责替他花钱?好像也有些道理。听一位朋友讲,一位退休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每分钢镚看成磨盘,孙子早上上学要几块钱买早餐都不给。退休工资从来不动,捡着吃,垃圾桶里扒出来的衣服穿,而且对于捡破烂非常入迷,白天晚上出去捡,大年初一也出去捡。捡来的破烂家里堆不下,堆到外面公共区域,家里家外气味难闻。儿女们制止不住,气得不登家门。邻居们看她一把年纪了,忍了又忍,忍不住找过物业,报过警,但起不了啥作用,老太太改不了,该咋样还咋样。后来她重病缠身,去世前,医院里花钱像泄洪。邻居们说,她一辈子舍不得花的钱,医院替她花了。


    瘦羊博士

    甄宇是东汉洛阳太学里的一位博士。那时每到年终,皇上都会给博士发年货,每人一只羊,羊有大小肥瘦。分羊时“博长”提议把羊杀掉,论秤分肉,甄宇说:“不可。”又提议抓阄,甄宇同样认为丢人。他自己先去挑了一只最瘦的羊,于是没人吵吵咋分羊了。

    后来,光武帝视察太学,问“瘦羊博士”在哪里。自此,京城洛阳就称号甄宇为“瘦羊博士”。

    (《东观汉记》甄宇,字长文,北海人。建武中,自青州从事征拜博士。每腊,诏书赐博士羊,人一头,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后召会,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因以号之。)(腊:年终。博士祭酒:博士之首领。)

    这也是成语“瘦羊博士”的出处,它是指在利益分配上甘于吃亏、克己让人的人。吃亏是福,甄宇因为单位发年货主动牵了只瘦羊就美名传扬,连皇帝都高看他一眼,秒杀那些怕吃亏要杀羊分肉,抓阄分羊的博士们。

    这些太学博士们,不分羊,一个比一个斯文;一分羊,斯文扫地,成小市民了!如果朝廷再宣布从博士里面评选高高级职称——最博士,太学里恐怕连照妖镜都有了。

    现在,一说分东西,一平均,二抓阄。谁应该多?谁应该少?他凭什么多?我凭什么少?“瘦羊博士”在哪里?

    能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平均,抓阄还是好的呢,见过有领导先把东西先藏起来一部分,然后高风亮节:“这一段时间大家辛苦了,这些东西你们一人一份,我们当领导的就不要了。”


    抠门姐夫
    晋朝时,有一著名大臣和峤,是个吝啬鬼,他家种有上好的李树,小舅子王武子要李子,他只给了几十个。于是,王武子趁其上朝值班,率领一帮能吃的小伙子,手持斧头入园,饱餐一顿之后,抡起斧头砍树,送一车树枝给和峤,问他:“跟你比来,我送你的李子咋样?”和峤全部收下,唯有苦笑而已。

    (《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 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上直:官员上朝值班。“直”通“值”。)

    姐夫“滴水之恩”,小舅子“涌泉相报”!和峤本是晋朝一代名臣,为政清简,也甚得百姓欢心。可惜他一生抠门,当时人称他有钱癖,又因为李子事件,在《世说新语》中“吝啬鬼”篇记下一笔,这一下,亏大了!

    小气鬼从古到今啥时候都有,有人存在,就有小气鬼存在。网上有大学生吐槽室友是个一毛不拔的,有一天突然买了一包瓜子,破天荒地请大家尝尝,然后是,她给室友们一人发了一粒瓜子。——不折不扣的“老鳖一”啊!


    “自求多福”的经理

    某单位长期供货的一家超市关门了,欠款要不回来,超市以货抵债。抵债的东西五花八门,经理发愁了,总不能组织员工上街卖货吧。经过讨论,与其卖货,不如趁机给大家搞搞福利。但这些货价值不一,没法分,于是抓阄碰运气,谁抓着啥算啥。

    一年轻职员出差回来,东西只剩两样,电饭锅,衣服撑子;没分东西的只剩两人,他,部门经理。经理发言了,小伙子,你是个单身未成家,要电饭锅何用?咱俩也崩抓阄了,电饭锅归我,衣服撑子归你。小伙开口了,你是经理,应高风亮节,衣服撑子归你,电饭锅归我,电饭锅我可以拿回去孝敬我妈。经理作出决定,咱俩还是抓阄吧!

    于是经理认认真真分别在两片纸上写上“电饭锅”、“衣服撑子”,折叠起来,一手一个握在拳头里。可笑地,他一只拳头紧握在胸前,一只拳头伸到小伙脸前,瞪圆了眼睛问:“你要哪个?你要哪个?”小伙一看,不好意思伸手要那个紧握在经理胸前的,只能要伸在脸前的。经理舒了一口气,把胸前紧握的拳头伸开,展开纸条,喜笑颜开:“还是我有福,电饭锅!”

    古人说“自求多福”。或许,“自求多福”的秘诀是,把“幸福”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一个电饭锅而已,至于吗?还是《围炉夜话》说得好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一个电饭锅都看不破的经理,人品能高在哪里?             


    有父母在与人交往中,总是好占人便宜,总是怕自己吃亏,而且也是这么教孩子的:“憨子,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咋不多拿点?!”“憨子,东西给人家这么多干啥?!”久而久之,孩子就被灌输了一种理念:多拿少给是“精”,少拿多给是“憨”。一旦形成这种理念,那是得到了“抠门”真传,全家老少老鳖一!这种老鳖一家庭还是一个小集体时相安无事,一旦子女结婚成家后变成大集体,事就来了!父母最终也成了半个外人,“精”的对象!成家后的兄弟姐妹往往以经济上谁吃亏了,谁占便宜了来衡量是否应该赡养父母。电视上曾看过,一对老人四个儿子,但四个儿子都拒绝赡养老人。记者前去采访,其中两兄弟当街对吵,说起不愿赡养理由,一个比一个生气,一个赛一个有理:弟弟说父母家里刨了一棵树,竟然全给哥哥了;哥哥说,弟弟结婚盖的新房竟然比他当哥的还多了三层砖!

    一棵树、三层砖,竟然也成了兄弟不和的理由,竟然也成了拒绝赡养老人的理由!人常说“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很多事怨不得别人,都是自己一步一步造成的。父母为什么不在子女幼年时就教育他们凡事要谦让、要不争呢?再者,父母有没有对他们言传身教凡事要谦让、要不争呢?今天你跟别人争,有没有想到将来有朝一日孩子们会跟你争,孩子们之间会争?

    有时我们指责一个人时,熟悉其家庭的人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跟他爸(妈)一个德行!”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其思想言行对子女起着优良或不良的示范作用:比个葫芦画个瓢,你娃或许就是比着你这个葫芦画出的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见过不少子女孝顺,兄弟姊妹和睦的家庭,他们从来就不争什么。兄弟姊妹互相给东西时只嫌给的少,拿了又拿,抓了又抓,对方一个劲地说“不要了,不要了!”“少给点,尝尝就行!”可是这方还一个劲地拿“不,不,你多拿些,我这还有!”“你全拿走,我离得近,再去买!”这样子谁都不在乎东西多少,反而越走越亲近;可贵的是,他们对待父母亦如此,给父母东西只嫌不够,只嫌少,与父母相处也非常和睦。这些不争、相让之心大都得益于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受到的潜移默化,他们的父母对外人就是这样,他们也习惯于这样了。——脑子里突然想到一点:来客人时,把好吃东西赶紧藏起来的人家和把好吃东西赶紧端给客人的人家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一生受父母影响太大了,太远了,大到远到若干年后影响了父母生活的幸福!

    单从家庭方面来看,吃亏是福啊:吃亏享受了兄弟和乐的福;享受了老年时子女孝顺的福!


    为人处事没别的,肯吃亏就行,钱上事上。如果《弟子规》中“凡取与,贵分晓:与易多,取宜少”是在告诫学吃亏的话,那么其后“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则在告诫不要与人结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