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2010-09-22 17:54:42)
标签:

弟子规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分类: 解读《弟子规》

                         《泛爱众》章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注释】凡:一切,所有。覆:覆盖。载:承载。
    【解读】这世上所有的人,皆须关爱,因为人们共同生活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很简单:“爱人。”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古汉语中,“人”和“仁”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并相互替换的,这不能不让人赞叹中国古人之智慧,祖先早就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是其仁爱之心,借以区别于禽兽。

    有一句话说,“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天地之间人为贵”,同样也可以说,“天地之间,仁为贵”!

    天地是永恒的,人活天地间不过百八十年。在这百八十年里,好好活着,也让别人好好活着,最最起码给别人留条活路!

    

    “仁”是做人的道理

    孟子说:“仁与人是一回事;合起来说,仁是做人的道理。”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道:道理。)

    人之所以为人,是仁爱;禽兽之所以为禽兽,是无仁爱。人如果离开了仁爱,两条腿的动物而已。去斗吧,所有的争斗不过是动物之间的争斗!

    人很难离群索居,既然分不开,就要选个最佳群居方式,狠叨猛咬“斗”中生存?还是相互关心“爱”中生存?虽猛禽烈兽也难免斗输,也难免被叨被咬,何况人呢?所以,仁爱才是做人的道理,更是人类生存的法则,也是谁都能活得好的唯一法则。

    做人是要有底线的,做不到爱人,最起码做到不坑人,不害人;与人交往也是有底线的,对方的毛病再大,性格再难以忍受,只要不坑人,不害人,就可以与之交往!


    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正如我看别人一样,我在“别人”眼中也是“别人”。假如每一个“我”都能爱“别人”,那么每一个“别人”都能爱我。这不就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吗?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很简单,用不着讲那么多大道理:但凡是人,我都爱;反过来,我是人,但凡是人都爱我!

    我由点到面博爱的同时,也能获得由面到点的博爱!


    “上善若水”或许还可以理解为:水总是从上往下流的,往下流动过程中覆盖每一个沟沟坎坎;人之上善应该像水一样从上往下去爱,上级关爱下级,富人关爱穷人,健康人关爱残疾人等等,尤其是那些处于沟沟坎坎困境中的人。


    “上善若水”之上位关爱下位

    齐景公在位时,雪一连下了三天还不放晴。景公穿着狐白裘,坐在堂前侧面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站了一会儿,只听景公说:“怪事!雪连下三天竟然不冷。”晏子回说:“天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吃饱穿暖时会想到有人尚在受冻挨饿,安闲时会想到有人尚在辛苦劳作。如今的君主想不道这些。”景公说:“说得好!我懂你的意思了。”于是下令开仓取出冬衣和粮食,发给饥寒交迫者。并且下令说:凡路上见到的,不必问哪个乡的;街巷里见到的,不必问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挨冻受饿者数字,不必记录姓名。有工作的发给两个月粮食,有病的发给两年粮食。孔子闻听此事说:“晏子能表达其愿望,景公能实施其善政。”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宴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循:巡视。既:已经。兼:两,二。狐白之裘:是狐狸腋下白色皮毛做成的皮衣,而不是白狐皮衣,也称狐白裘。出裘发粟:开仓发放冬衣和粮食。古代“裘葛”一词泛指四季衣服;“粟”不仅指谷子,也可泛指粮食。)

   

    “上善若水”之富人关爱穷人

    南北朝时期,武将侯景叛乱,率军进攻京城,天下大乱。吴明彻家存有谷麦三万多斗,而邻里乡亲却在忍饥挨饿,吴明彻于是对诸位兄长说:“当今到处是趁机掠夺的,命都不保,咱家这么多粮食为什么不分给众乡亲?”于是按人口平分了粮食,与相邻们同贫富。盗贼们闻听此事后不再打劫这里,众乡亲也得以存活下来。

    (《陈书•吴明彻列传》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寇:劫掠,侵犯。京师:国都。斛: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一斛。草窃:趁机掠夺。) 


     我们普通百姓多数人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大爱”,但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爱”还是能做到的,比如:

    夏日里看到卖西瓜的老农,他们往往载着一车瓜天不亮就从乡下往市里赶,披星戴月,中午连个吃饭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实属不易,能让他们卖个好价钱就让他们卖个好价钱,不要过分计较,或许人家家里正等卖瓜钱急用呢!

    宁与高楼大厦里的卖家讨价还价也不与路边肩挑小贩讨价还价,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的,小本买卖,挣的都是辛苦钱。

    公共汽车上不要一见到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农民上车了,就嫌弃得要命,恨不能躲得远远的。往前数不了几辈,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的父母,也都是田间地头辛辛苦苦干活的农民。

    连清朝纪晓岚这样国家级大干部都告诫子女,“不要依仗家里的权势对人傲慢无礼,不要追求奢华,遇到贫苦之人应接济他们。”(《训诸子》勿恃傲谩,勿尚奢华,遇贫苦者宜赒恤之。)(谩:通“慢”。轻慢,没礼貌。赒[zhōu]:救济,接济。)人家高高在上的还教育子女要关爱贫苦百姓呢,你以为你是谁!


    《论语》二十篇,单一个“仁”字就出现100多次。“仁”说来说去不过是“爱人”,凡事为他人着想。也许,儒家思想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两千多年,离不开其极力倡导的仁爱思想。作为人,人们本能地渴望仁爱,向往着仁爱中好好活着!


    《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面紧跟的八句是“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潜台词是:虽然我爱人人,但我所敬重和佩服的有德有才之人——爱和敬重、佩服不是一回事。

    下一章《亲仁》则更是教育人“同是人,类不齐”,要亲近有德有才之人,疏远心眼坏的小人——虽然我爱人人,但我眼睛亮亮的,分清亲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