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2010-04-28 10:59:45)
标签:

弟子规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注释】才艺:才能。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练”。

    【解读】唯有品德、学问、才能不如人时,才当自我磨砺。

    《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兄弟不可能长久依靠,家乡也不可能常保太平无事,一旦流离,无人可以庇护依托,只能自己靠自己。俗话说:‘即使攒下千千万万的财产,也不如身怀一项小小的技能。’”
    (《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通“技”。技艺,才能。)

    曾经一次吃饭时和一位全国知名大公司的办公室人员同桌,他说起了他们办公室某位人员是十几年前市里一位响当当人物的儿子,一说都知道,过去常在本地电视新闻中露脸的。他父亲当年在任时把他安插进来,因为他们公司效益在全市数得着,工资高得令人艳羡。可这位公子哥却不像其父一样有本事,老子英雄儿软蛋,虎父出犬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干不成,公司鉴于他父亲的地位,权当白养着。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位公子哥一点长进也没有,父亲倒退休六七年,风光不再了,公司领导也换了几茬了,现任领导正瞅机会把这个没用之人给赶走呢!这真是的,谁都帮不了谁一辈子,包括亲生父母!你爹在,你喝咖啡;你爹不在,你喝西北风。再好的单位,也只能是“爹妈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啊。

    也许对于不少人来说:富贵只能享受一时,却很难享受一世。这一点权极一时的曹操就很明白,天下不太平,身后事难预料,他甚至在临终安排后事时交待众多的妾们无事时要学做带子、鞋子卖。(曹操《遗令》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组:宽丝带。)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完整的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的原因错综复杂,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女由于生活的安逸、舒适,进取心皆无;进取心皆无,也就没了真才实学再去创造财富、增加财富,靠吃祖宗饭享福享个两三辈,再往下就和大家一样了。如今很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某家大院”、“某家大院”,进去参观时不禁感慨当时的主人是多么显赫富有啊!可是这些主人的后人又在哪里呢?是经历了时代的动荡、变迁,还是由于自身家庭的原因败落了?几千年来,中国大地上不仅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样也是,“荣华富贵宁有种乎?”远的不说,近几百年来、近几十年来那些达官显贵、那些富人,也是风水轮流转,也是不断地更迭替换啊!谁就该世世代代为富人?谁就该世世代代为穷人?

    做人要有学、才、艺,这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赖以谋生的东西,并且学高、才高、艺高还能使人增加财富,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学高、才高、艺高还能获得他人尊重,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说得俗气一点就是,学高、才高、艺高,挣得钱多,又有名望,名利双收。所以,要想活得滋润、活得让人佩服,还得高学、高才、高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光有这些还不行,还得有德!德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不存在了,整个人就被否定了,那些所谓的高学、高才、高艺就垮塌了,就比如说某演技高超的明星,一旦出现道德上世人所不容的丑闻,其演艺生涯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人们最最敬仰的人,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兼有高学、高才、高义的人,因为他们人品好,又以自身所拥有的才学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这样一个新闻。东北一个小伙子大学本科即将毕业,准备报考研究生,但是家里供其读本科已“弹尽粮绝”,再也供不起他读研究生了,于是他给残疾母亲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逼其用工资供养自己上研究生。真是学问学到狼肚子里了,这是要吃了老娘还是咋着?如此狼心狗肺之人,别说读完硕士了,就是读完博士又怎样?大学本科毕业,已经成人了,想继续读书,家庭条件又不好,不想办法自己供自己读书,却逼着残疾母亲刷厕所,莫非怀胎十月,要养你一生?过去读书人读书必读《四书》,《四书》之一《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意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明白人性中所具有的美德”。这位小伙子“大学”马上毕业了,却连善待父母是最起码的人性中所具有的美德都不明白,看来“大学”是白上了!(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识文及洒扫应对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做人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孔子说:“不修品德、不讲学习、听到正确的也不实行,错了也不改,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发此感慨大概是希望人们做一个崇德尚义、德才兼备的人吧?无德、无才、无义,知错不改,他为此而忧虑。
    修养品德、讲求学问、实践道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错就改,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其实,“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也不是什么很高深的道理,很高大上的道理,不过是:“德”是解决做人问题的,“学、才、艺”是解决吃饭问题的,不如人的话,当然要“自砺”了!再说了,步入社会后,假若有无德之人想用铁拳攥死你,你必须靠自身的学、才、艺挣脱出来,并要生活得更好,饭吃得更香!你若没本事,任何一个无德之人想攥死你很容易。

    《弟子规》中把“德”放在“学、才、艺”之前,也很符合现在社会中很多单位的选人用人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我党一再强调的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啊!

    有人会说,装什么天真啊,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呢!谁不知道“不跑不送,听天由命。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别着急,这些花钱买来的官如果德不配位的话,必有灾殃。领导,领导,领的是“人”,这些人如果品德差的话,做出的决定是不会考虑人的,必将损害他人的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多了,必将给自己埋下一个又一个地雷。这些地雷不定哪天就炸了,或引发连环炸了!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德不配位的话,最后被拍死都不知道是被谁拍死的!

    

    走出游戏,“拥抱”学习
    有两个男孩,小学同班六年,初中同校三年,高中又考入了同一所学校,两人好得可以说跟亲兄弟似的,就差天天进一个家门了,但是其中一个男孩成绩特别优异,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一直稳居班里第一名、年级前十名,另一个男孩成绩却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中等偏上,前十名基本上与他无缘,好的话也就是班里十几名,差的话就出溜到二三十名去了。
    初中三年级时,有一天期中考完试后,学习差些的男孩的父亲郑重其事对儿子说:“马上要中考了,你要想办法把学习搞上去,向你的好朋友看齐。”

    儿子一听,不以为然地笑笑,说:“爸爸,你是在开玩笑吧?我和他学习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怎么向他看齐?”
    父亲一听,也默然。
    儿子见父亲不吭声了,就安慰父亲道:“爸爸,虽然我和他在学习上不是一个档次的,但是他和我在打游戏上却不是一个档次的,他从来打不过我!”
    父亲听了后说:“你打游戏能打过他,说明你并不笨嘛!”
    儿子一听,更得意了:“爸爸,你知道我打游戏时的动力是什么吗?”
    “是什么?”
    “我学习不如他,打游戏再打不过他,我不服啊!”紧接着他又说道,“爸爸,你知道他打游戏时的动力是什么吗?”

    “是什么?”
    “他总是说:‘我学习都比你好,不信打游戏打不过你!’他也真够聪明的,打游戏那么上瘾,还能考第一,我真服气了!我打游戏一上瘾,学习成绩马上就立竿见影到班里二三十名去了。他是学习的天才,我是打游戏的天才!”
    “打游戏除了能给你带来学习下降的‘好处’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好处?”
    儿子低头无语。
    “儿子,你将来能靠打游戏吃饭吗?我看是靠编游戏吃饭的多,靠打游戏吃饭的少。”父亲紧接着又说道,“儿子,我郑重地对你说:你现在是个男孩,长大后就是个男人,你要想想你将来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还要生存得更好些,靠打游戏是不行的!你要是在打游戏上这么下劲,早晚要完蛋!”
    儿子无语。
    “你叔叔小时候比我聪明的多,脑子反应也特别快,可是他上初中时迷恋上了打台球,天天下学去打台球,甚至逃学去打台球,后来初中没毕业就回家种了地。你爷爷至今见到台球,提起台球就摇头叹息,说台球毁了你叔叔,说他原本比我更有希望考上大学。”父亲顿了顿又说,“你也很聪明,比我聪明得多,你可不能让打游戏毁了你,让你叔叔的悲剧在你身上重演!”
    儿子默然。

     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高中二年级时,有一天,父亲从网上查儿子的成绩,查完后又把儿子好朋友的名字输了上去,结果上面显示的成绩让父亲大吃一惊,那个成绩比儿子差了一大截,而且可以说是相当不好了。
    儿子放学回来,父亲以为查错了,问了儿子。儿子说:“爸爸,那就是他的成绩,他现在就是这样了。”
    父亲听了,叹了口气说:“怎么会这样?怎么这么快成绩就滑落成这个样子了?这上高中才两年,他怎么就比你还差了这么多呢?他一直是远远高过你的啊。”
    儿子说:“从小学到初中,九年时间我都不如他,没想到高中两年我就超过他了,连我都没想到!”
    “为什么他会这样?”父亲疑惑地问。
    “他打游戏上瘾了,一打都是打到夜里两三点,第二天白天上课睡觉。”
    “噢,那怎么行?看样子,小学到初中时凭着聪明劲儿稍微学学成绩就不错,但是到了高中,课程多了,内容深了,复杂了,光凭聪明劲儿是不行了!”
    “嗯,我现在和他打游戏不是一个档次了,我早已不如他了。不过我现在觉得打游戏没意思了,很无聊,纯粹是消耗浪费时间,我如今找到他当时在班里前几名的感觉了,因为我现在一直是班里前几名,老师、同学都高看我一眼,有一次班会上老师还让我上台为同学们介绍学习进步的经验,我在台上讲了二三十分钟,这种感觉好极了!”
     父亲一听,笑了,然后又说:“你和他这么多年的好朋友,为什么不劝劝他?”
    “我劝过他,他说我劝他好好学习就像他妈一样,他烦!”
    父亲遗憾地说:“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电脑游戏毁了多少孩子啊,尤其是聪明的男孩子!我一直认为他应该是上清华北大的,现在看来是无缘了!可惜了!这么聪明的孩子!”


    见过好几个上小学、初中时成绩特别优秀的男孩子,进入高中后原本应该努力拼搏的阶段却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绩直线下降,从一流成绩直线跌入中下流成绩。父母原本满怀希望的心失落到极点,十几年来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如同吹了泡泡,说起孩子就哽咽,就眼含热泪,同样是为人父母,又都只养了这么一个孩子,听了他们的话心里也是酸楚楚的。唉——,谁又能不为他们叹息,不为他们的孩子惋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笑(2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