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路的梧桐树

洛阳市有一条被洛阳人称为洛阳市最美丽的路——西苑路,这条路是长长的林荫大道,它东起牡丹广场西,西至洛阳耐火厂。西苑路北侧的中部是洛阳市繁华商业区上海市场和幽静的牡丹公园,路南侧从西往东依次坐落着河南科技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拖拉机研究所,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
自打我记事起就有这条路,但与它紧密接触还是上中学时。七十年代末,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洛阳市随即命名了三所市重点中学,我们是第一批考入市重点中学的学生。记得当时我毕业的小学有八个班,四百多名学生,学校选送了一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考试,厂里派了一辆大卡车接送我们参加考试。记得当时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给宁铂的一封信”,很多学生把这个十三岁的少年大学生称之为宁铂爷爷,宁铂叔叔,还记得考试回来后,大卡车把我们送回小学门口,我从卡车上蹦下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还傻乎乎地跟着周围的同学,老师一起笑。
我们一起去的学生考上了十几个,有幸我是其中之一。当白底红字的校徽发下来时,别在身上,自觉比其他中学的学生要神气许多,因为我们是重点中学!
虽然神气,但离家远了,早上一大早要赶去上学。因为远,还不会骑车子,只能乘公共汽车上学,还得妈妈一大早起来准备一饭盒午饭让我带到学校,学校有统一热饭的地方,那时在操场上做课间操时就能看见烟囱在冒烟,那是学校已经开始生火为我们热饭了。
那时洛阳市的公交线路很少,上学只能到西苑路去乘八路车,所以西苑路也被洛阳人称为8路。一大早,特别是冬天,天还黑着,我就背着书包,提着饭盒,去上学了。那时的公交车车次也很少,到车站总能碰到我们班同学,当然我们也是同一个小学毕业考上那所重点中学的。之所以我们都是一个班的,是因为学校当时是按小学毕业的学校来分班,我们小学考上的人全都分在了一个班,我们班是三个厂子弟小学组成的。至今我们中学同学聚会时还在说哪个厂小学是哪个班的,印象太深了!
那时车少人多,好不容易挤上去,却发现两只脚已经脱离了地面,人已经被架空了。但有时巧的话,在等车时能遇到马车经过,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就趁机搭乘马车。坐在马车后面,听着“叮铃叮铃”的马铃铛声,“得得得”的马蹄声,优哉游哉地在行进这样的林荫大道上,别提多惬意了。但有时赶马车的大爷会不客气地向后面甩一鞭子,想把我们撵下来,我们只是在后面笑,就是不下来,大爷也就拉倒了,载着我们一路向前。
下午放学,如果班主任没有像平常那样,每每在放学后总是像开班会一般,谆谆教导我们一番;如果放学后数学老师没有给我们留满满一黑板题的话,我们几个同学就会相邀走回家。从我们学校往西走不算太远就到了西苑路,我们就会沿着西苑路,悠闲悠闲地连玩带往家走,这样连玩带走走回家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年半载后,我们大部分都学会了骑车子,于是大多数同学就每天四趟骑着车子往返于西苑路上,如此度过了中学六年的时间。
时光流逝太匆匆,转眼间大学也毕业了,也工作了,也成家了。每天两趟或四趟往返于家和工作单位之间,路是既可走西苑路也可走别的路,西苑路要绕远一些。但是每到夏季,我宁愿绕远一些,也要走凉爽的西苑路,置身于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就像进入有天然空调的凉爽世界里一样,与外面毫无情面的骄阳似火,暴晒,西苑路是温馨太多了!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的家离母亲家不算太远,中间必经西苑路,人常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成家这么多年来,我也总是往娘家跑,往返于西苑路上。
西苑路之所以是一条林荫大道,是因为路边栽的全是法国梧桐树,西苑路是并排两条路,这样就有了四排梧桐树。梧桐树高高大大,挺拔向上,树枝相互接连,向上看只能看到绿色的树叶和从树叶缝隙中露出点点的天空和零碎的阳光,为行走在它下面的人呈上一片与世隔绝的世界。下雨时,如果刚开始下雨,或是雨下的小的话,树下是干的,走在下面的人挨不着雨淋。
梧桐树从绿叶成荫至黄叶辞枝一直无私地为行走在它下面的人呈上一片荫凉,遮风又挡雨,就像一个人有一颗仁爱之心;它又高又大又挺拔,绿叶密密层层,重重叠叠,树下另有一番天地,就像一个人有博大的胸怀,巨大的包容性;自打上中学伊始,接触西苑路,接触梧桐树,三十年过去了,经历了很多很多,感觉什么都在变,人和物都在变,有时变得让你不敢想象,但是西苑路的梧桐树却一如我三十年前见到的那样,三十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尽管它周围的人和物三十年来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但梧桐树却一如我三十年前所见!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喜欢梧桐树,赞美梧桐树,以至于凤凰那种高贵圣洁的鸟非梧桐树不栖,以至于为了规避凤凰,百鸟不敢栖身于梧桐树。(宋代邹博的《见闻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
树有千钟万种,千千种万万种,但人们却那么的喜欢梧桐树,热爱梧桐树,赞美梧桐树,也许梧桐树暗含了人们所向往的美好品格: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博大的胸怀,还有的,就是它的永恒不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