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2009-04-24 11:43:31)
标签:

弟子规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分类: 解读《弟子规》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注释】诸父:指伯父和叔父。诸兄:所有同宗族之兄。

    【解读】侍奉伯父叔父,如同侍奉父亲;侍奉堂兄,如同侍奉胞兄。

    诸父:指伯父和叔父。《幼学琼林》中说:“称诸父,称亚父,都是对同宗族伯叔辈的通称。”

    (《幼学琼林•叔侄》 曰诸父,曰亚父,皆叔父之辈。)

    诸兄:所有同宗族之兄。

    诸父、诸兄在这里可以泛指亲戚。

    有的家庭挺有意思,小家很亲爱很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团结得跟头蒜似的;但跨出一步就不爱了,跟谁都不亲,谁都不好。父母偏心了,兄弟财产上占了大便宜了,言语上看不起他家了,成天这些破玩意挂嘴边,或是直接教唆孩子仇视他们。明眼人都知道,问题出在父母身上,是父母那辈出问题了。

    《颜氏家训》中说:“兄弟不和睦,就不会关爱子侄;不关爱子侄,堂兄弟们就会关系疏远、亲情淡薄。”

    (《颜氏家训•兄弟》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从:旧读zòng,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群从:指族中兄弟子侄辈。)

    一般来说,只有上辈之间和睦相处,才会关爱彼此下辈,才会走动得勤;如此,下辈才会和上辈亲戚有感情,下辈之间也亲亲热热不生分;如此,才是团结和睦的一大家人!

    一对亲姐妹参加婚礼,被安排在一张桌。可外人不知道的是:姐俩是仇人,互不来往。席间,妹妹两三岁的儿子只在母亲膝前玩耍,根本不认识姨妈;姨妈也对这个亲外甥视而不见,碰都不碰他。这个外甥长大后,会“事姨妈,如事妈”才怪呢!更别提什么“事表兄(姐),如事兄(姐)”了!

   亲兄弟三人,虽同住一个城市,但至少十年不走动了。一次,族中一位长辈从老家来,招呼兄弟仨带家小酒店聚会。这一聚不要紧,兄弟聚会像十来年没见面的同学聚会,别说侄子们不认识伯叔,就连伯叔看着已长成少年、青年的侄子也不认识!从老家来的族中长辈看出来了,生气地说:“你看看你们,连自己家人都不认识了,可见你们多少年没来往了!你们还像是一家人吗?”唉,这几个侄子虽说名字中都有着按家谱取的同一个字,可不过是个“字”而已,人不亲了!

    现在有那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本身就没有亲兄弟姐妹,小时候不显,有父母呵护,大的时候恐怕就孤独了。朋友毕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份情或许说来就来,说断就断;而亲情是靠血脉关系维系的,或许只有血浓于水的亲戚才可以真正依赖,只有血脉相连的堂表兄弟姐妹才是孩子一生可以相伴、相助的人!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不仅是礼节的需要,也是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这种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在庞大的血缘网络中找到情感寄托,不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感到孤独无依;更重要的是,这个庞大的血缘网络可以使我们困厄时找到求助者,找到拉我们一把的人。

   
    虽说只有上代人和睦相处,才会带动下代人和睦相处,在一个和睦大家庭里,才会几代人亲如一家,诸父也是父,诸兄也是兄。但作为下代人更为理智做法是:一辈人不掺和一辈人事,下辈人更不要掺和上辈人事。上辈人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那是他们没处理好关系,是他们之间纠结不清的事;下辈人不要光听父母讲坏话,扯是非,一味顺从他们,对一大家子亲人该亲还得亲、该敬还得敬。——在《入则孝》那一章也讲过“亲所恶,谨为去” ——子女不能一味地听从父母,要有主见。

    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后,叔叔出于高兴,送他500块钱作为奖励。但多年与叔叔不和的父母知道后,一顿臭骂,命其将钱如数退回。听话的孩子不好意思将钱退给叔叔,给了奶奶,奶奶将此事告诉了孩子大伯。大伯知道后,非常生气,教育侄子道:“小辈人不要掺和上辈人的事,上辈人哪怕闹翻天,那是他们之间纠缠不清的事!你叔叔送你500块钱,是高兴咱们家出了个大学生,你怎么能退回去呢?这事如果让他知道了,心里会好受?你奶奶看到亲生儿子闹不和,心里会好受?现在我给你500块钱,权当还是你叔叔给的,你给奶奶的500块钱权当是我孝敬你奶奶的。”说完掏出500块钱递给侄子,并语重心长道:“你已经是大学生了,不要再跟没上过多少学的父母、叔叔一样见识了,他们毕竟受教育有限;你也没必要事事都听父母的,该明辨是非,对事物有个判断力了!”

 

    人都有亲戚,生活在因血缘或婚姻关系构成的边界清晰又模糊的大家庭里。“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也可以说是如何对待亲戚。某女嫌弃老公农村亲戚多。老公从农村考入大学,城市里工作安家。老家不断来人,五大伯六大叔,七大姑八大姨,做饭一做就是一大桌,晚上睡觉家里到处是地铺,整得家跟饭馆旅馆似的!讨厌讨厌真讨厌!讨厌不能白讨厌,还得让他们知道!几番白眼慢待之后,老公开始让亲戚住旅馆。就这也讨厌,不来才好呢!有一回家里又来了亲戚,到了饭时,她愣是不做饭!后来孩子嚷嚷饿了,她才进厨房,但只做一碗饭给孩子吃,她也不吃,硬滋滋而把沙发上坐着的几个亲戚晾着!自此,如她所愿,那些农村亲戚再也不来了!

    N年后,老公毕竟大学毕业,升官成了领导;而她正相反,下岗回家了。再N年后,老公坚决与她离了婚。自此,那些农村亲戚与她再不沾边了。

    既然与人喜结连理,自然有盘根错节的亲戚;既然爱上了“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岂有嫌弃鸡窝只爱金凤凰的道理?还是古代周公是个明白人啊,他曾告诫儿子:“君子不疏远、怠慢他的亲戚。”(《论语•微子》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施:通“驰”,松弛。引申为疏远,怠慢。)

     

    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也可以说是如何对待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同父亲、兄长一样年龄的人。

    古人说:“年龄成倍大我的人,要待如父亲;年龄大我十岁的人,要待如兄长。”

    (《礼记•曲礼上》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倍:加倍。)

    孔子说:“用孝教育人,是为了敬爱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用悌教育人,是为了敬爱天下所有为人兄长者。”

    (《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 也。”)

    和谐社会也就是从小家到大家,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人人和谐,其乐融融!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弟子规》也不例外。前一章《入则孝》与这一章《《出则弟》合起来讲的是“首孝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