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008-12-12 16:29:04)
标签:
弟子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
分类: 解读《弟子规》 |
丧尽礼
【注释】丧:丧事。
【解读】丧事要尽力符合礼的规定,祭祀要尽最大的虔诚。
孔子曾说,孝就是不违背礼。即:“父母活着时,按礼的规定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的规定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为政》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人最恐怖的是死亡,但没办法,有生就有死。丧礼在古代为凶礼之一,有很多程序,也有很多讲究。也许这些程序和讲究既是为逝者送终,也是为抚平逝者亲人的悲伤,安慰逝者亲人,让他们感觉亲人不过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罢了。
人常说,养孩子是为了养老送终。养老是一方面,送终是另一重要方面。父母活着时,要管好他们;去世后,仍然要管好他们。让逝去亲人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女必须做到的:你把我养大,如今撒手人寰,那么一切都由我来吧。——我要尽最大努力,让你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安息于另一个世界;让你在另一个世界安息时,知道还有人在你曾经生活过的世界里真心想着你,念着你!
说句不好听的话,善待故去的亲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人不能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终有一天要离开的,不能两眼一闭,没人管没人问了吧?
人生最最最悲惨的莫过于——活着没人管,死了没人埋吧?
有的人真奇怪,常年不回家,老爹去世了,也不回去奔丧,丧事由别人操办,问都不问;有的人真奇怪,老娘活着时,管都不管,老娘去世后,大操大办,哭得天崩地裂;有的人真奇怪,清明上坟,上着上着就开起了玩笑,张罗着去哪里吃饭,好像清明上坟不过是走过场,画一道杠而已。
有一个糊弄事的歇后语叫“上坟烧报纸”。是啊,亲人去世在阴间,你不给钱花,却糊弄着给几张报纸读,这安的什么心?这分明是让亲人在阴间都得不到安息,要求他们“与时俱进”啊!
如果心不诚,装什么样子?走什么过场?亲人去世,就像消费一样,出钱找人把事办了算了;以后还祭拜什么,宅在家里睡大觉也比出门跑一趟强!
孔子说:“举办丧事时,与其悲哀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不足而悲哀有余;祭祀时,与其敬意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不足而敬意有余。”——无论办理丧事还是祭拜,礼都不是用来装样子,走过场的。——礼,形式而已;心,才是实质。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故夫丧亡,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中国人这么注重丧事,祭祀,也是因为通过生者对逝者的态度做法可以培养民风,培养百姓厚道的品德。这也是一个由形式到意义的过程。曾子说:“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追念列祖列宗,百姓品德就厚道了。”(《论语•学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生命终结,死。)
对一个两眼一闭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还能做的这么好,对那些埋土里N年见过没见过的列祖列宗还能追思追念,那么他还能坏到哪里呢?这些老百姓还能坏到哪里呢?
再者,按照古人的观念,祖先既能保佑子孙,也能祸害子孙,所以要贿赂祖先,让祖先多保佑少祸害。祭祀是沟通生者与逝者的方式,既可以表达子女对亲人绵绵不断的思念,同时也可以祈求列祖列宗的保佑。——有一种说法,老人活着时隔代亲,去世了还隔代亲,去世的老人最能保佑孙辈了!祭祀父母时,乞求他们保佑孩子吧;祭祀先人时,乞求他们保佑子子孙孙吧!这也许只是一种心灵慰藉,但我们需要!
【注释】事:对待。
【解读】对待死去的父母,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
《中庸》中说:“对待死去的父母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对待死去很久的祖先如同他们还在世一样,这就是大孝了。”
(《中庸•第十九章》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死与亡的区别:死,生命终止;亡,死之久也。)
亲人去世,举办丧事时小心呵护他们去另一个世界,就像他们还活着一样。——这就是“事死如事生”。逢年过节很多人家吃团圆饭时为逝去亲人摆上一副碗筷,请他们回家团圆;清明节我们给逝去亲人上坟扫墓,为墓除草添土整理他们另一个家园,摆上他们生前爱吃的食品,说上几句贴心话,介绍他们去世后家里发生的变化等;十月一日进入冬季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亡故亲人天冷了也需要添置棉衣,这一天我们要给亡故亲人送去过冬寒衣。(这一天也称“寒衣节”。)——这就是“事亡如事存”。
也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一传统理念可以沟通生者与逝者的两个世界,让生者感觉亲人还在,还需要你照顾,由此情感得以释放,逐渐走出悲哀。
谁说“人死如灯灭”,为何逝去亲人一次又一次走入梦中与你相聚?亲人不过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罢了!他想你时,或你想他时,梦就是亲人相聚的地方!在梦里,逝去亲人的脸庞一如从前,声音一如从前,或温柔体贴,或严厉严肃,尤其还是那熟悉的笑容、熟悉的声音呼唤你的小名时,一下把你拉回了那熟悉的从前!
古代丧葬礼仪,墓葬制度,墓葬结构,陪葬品等级等都反映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理念。如秦始皇生前是统治天下的皇帝,他活着时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依然拥有。秦始皇陵仿照其都城咸阳的格局设计建造。墓室里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嵌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除了众人熟知的兵马俑外,随葬于地下的还有百戏俑、文官俑、青铜水禽等,他在世时所拥有的,在地下同样拥有。
洛阳的东周遗迹“天子驾六”车马坑也一样,周朝天子生前享受六匹马驾的车,葬于地下也照样享受六匹马驾的车。
闻雷泣墓
魏晋时期的王裒,极为孝顺。母亲活着时,非常惧怕打雷声,去世后,葬于山林。每遇风雨交加天气,一听响雷声,王裒立刻奔到墓地,跪拜墓前,哭着安慰母亲:“裒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
(《二十四孝•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阿香:神话传说中的推雷车的女神。)
《入则孝》这一章起始句是“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也就是孩子从懂事起,就要学会听话孝顺父母了;终结句是“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也就是孝顺到父母亡故还未结束,还要善待他们,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