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
(2008-12-02 10:55:51)
标签:
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 |
分类: 解读《弟子规》 |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古人说:“父母有过错,要柔声下气,和颜悦色地劝谏。假若劝谏不起作用,也还要孝敬他们,并等他们高兴时再劝;假若劝恼了,那么与其得罪远近乡邻,还不如反复劝谏。假若劝怒了,那么即使挨打流血,也不敢怨恨,仍要孝敬他们。”
(《礼记•内则》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下气:态度卑微恭顺的样子。如低声下气。孰:反复。乡党州闾: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合称乡党;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闾,合称州闾。)
山即使发生了泥石流,山还是山;水即使暴发了洪水,水还是水。父亲是山,母亲是水。
亲有过
【注释】谏:规劝,劝谏。多用于下对上。更:更正,改正。怡色:面色和悦。
【解读】父母有过错,应劝谏使其更正;劝谏时,要面色和悦,声音轻柔。
父母有错,劝谏时一定要委婉、委婉、再委婉。与“怡色”“柔声”委婉的劝谏方式对立的是毫不留情批斗式的劝谏:声色俱厉,疾声厉色。
曾子问老师孔子:“敢问孩子一切听父亲的,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过去,天子有七位敢于劝谏的大臣,即使昏庸无道,也不至于失掉天下;诸侯有五位敢于劝谏的大臣,即使昏庸无道,也不至于亡国;大夫有三位敢于劝谏的大臣,即使没有道义,也不至于丢掉家;士人有敢于劝谏的朋友,不至于败坏名誉;父亲有敢于劝谏的子女,不至于身陷不义。所以,如果是不义,子女不可以不劝谏父亲,大臣不可以不劝谏国君;所以,如果是不义,应劝谏才是,一切听父亲的,怎么可以说是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古时一位叫乐羊子的人在外求学期间,妻子在家辛勤劳作,奉养婆婆。曾有别家鸡误入她家园子,婆婆杀掉做成了一道美味。乐羊子妻对着鸡不吃反而哭,婆婆感到奇怪,问原因,她说:“我难受家里太穷,没有东西,所以饭菜中才有了别人家的肉。”婆婆甚是惭愧,于是把鸡倒掉不吃了。
(《智囊•闺智部》 乐羊子游学,其妻勤做以养姑。尝有他舍鸡谬入园,姑杀而烹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故,对曰:“自伤居贫,不能备物,使食有他肉耳。”姑遂弃去不食。)(姑:丈夫的母亲。婆婆。)
反观如今有的人父母有了过错,那脸色黑青,声声震耳,句句话戳心窝,可能早就对着那盘鸡咋呼了:“你穷疯了,竟然偷吃别人家的鸡!”
现如今有的人在外面与人说话讲究方式,和风细雨的,回到家里则根本不讲究方式,狂风暴雨。平时父母“看着就烦”“看着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旦有了过错,更不得了,简直是电闪雷鸣!有时你看到一个温文尔雅,说话字斟句酌的人,根本想象不出其回到家里公老虎、母老虎样子!
古时候,近九十岁高龄的愚公嫌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在他家门前,进进出出绕很远路,便召集全家人开会,提议搬走这两座大山。
小儿子是个急性子,一听父亲提出这么个想法,立马大声嚷嚷:“爹,您老糊涂了,开什么国际玩笑?这么高两座山,咱家说搬就给搬走了?”愚公脸拉老长。二儿子连忙打圆场:“爹,您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怎么想着搬山呢?况且挖出来的土石放哪里?”大儿子建议道:“爹,我有个建议。既然山挡了咱家的道,不如我们搬家吧!”
“胡扯!”愚公当即反对:“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房子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坟也在这里,难道我们要把房子、祖宗都抛下不管吗?!”
儿子们面面相觑。沉默片刻,纷纷举手表示赞同。至于如何处理土石,有人提议运送到渤海边。就这么着了。第二天一早,愚公一家开始上山凿石挖土,连七八岁的小孩都欢呼跳跃着前去帮忙。大家把石头、泥土装在箕畚里,运送到渤海边。冬季出发,夏季才能回来。
儿孙们看愚公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辛劳地领着大家伙干,纷纷劝愚公在家歇着。可愚公不答应,非要亲自上阵。
有一位叫智叟的老头见了,嘲笑愚公:“怪不得你叫愚公。你个傻老头,领着一家人搬山!”这话被身后大儿子听到了,上前一步道:“我爹大智若愚,所以才叫愚公。我们家搬山咋了?我爹不在了,有我们;我们不在了,有儿子;儿子不在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可山一点不会增高,何愁挖不平?”智叟无言以对。
最后,愚公带领家人移山之事传到天帝耳中,他被愚公移山精神极其子孙的孝行深深感动了,于是命令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给背走了。
我们对父母劝谏只能限于“过错”,如果仅仅是生活习惯不同,做事想法不同,那就是另外一种方式——说说而已,根本用不着苦劝。常见有人,为了些小事,跟父母嗷嗷叫。何必呢?人常说,“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同样,改变不了父母,就改变自己!
再者,即使父母有过错,也要多想想父母好的方面,多想想其功劳与苦劳,这样的话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少了份嫌弃,少了份指责。孔子说:“君子要丢开父母的过错,尊敬其好的方面。”(《礼记•坊记》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弛:丢开。)
对《弟子规》持否定态度者,总拿“挞无怨”说事:挨打还不能怨恨父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说,还培养孩子“愚孝”,导致成人后“愚忠”。此言未免太揪字眼了!领会一句话,要领会其精神!就像人们挂嘴边的“我气死了”,若要揪字眼的话,死了吗?不过是表达生气程度而已!“挞无怨”也不过是表达对父母打不还手态度而已。面对家庭暴力,孔子早就说了:轻的家庭暴力,忍着;重的家庭暴力,逃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儒家思想怎么培养人愚忠了?孟子不是坚决主张“民贵君轻”吗?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几千年,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轰轰烈烈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中国人“愚忠”了吗?
儒家思想主张一个“仁”字,对父母更要“仁”。即使父母是坏蛋,也要伺候,也要孝敬;但若君主是坏蛋,就让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