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医圣祠简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苑集萃 |
2009年的大年三十和2010年的大年初一这两天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纪念性意义的一天。因我长到这么大,也还是第一次在大年三十出那么远门;三十晚上八点,就在我们全家吃完了团圆饺子以后,我和儿子一起登上了去南阳的列车,此次去南阳,之所以在2010年的大年初一赶去,是因为我是怀着对医圣仲景的崇拜敬仰之心早已久矣的信念去的,多年来,这种心情在心中已蕴藏了多年,但却没有实现,而当我听说了四川成都的陈府大哥,也是善用经方的一位中医大师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初一必拜后,就更坚定了我去的信心,主意一定,我也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因得了重症腰椎间盘突出,还大病未愈,就义无反顾地和儿子一起在大年初一的这天早晨8点多赶到了南阳,此时的南阳天气阴冷,还在下着中雪,地上已经积了一层薄雪,儿子一路埋愿,本不想和我一起来,老公告诉儿子说;你必须得去,还需要你得一路上照顾你妈呢。此后,我们先安排了住宿,吃完了早餐又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因春节车上都是写着无座,又担心身体原因,怕过了初一票更难买了,所以干脆买了无座的初一晚上9点多的车票。安排好后,由南阳的针刀名医董连山大夫开车把我们送到了医圣祠,离车站不远,就在南阳市内医圣祠街,东邻温凉河,座北朝南。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
1988年1月13日,“张仲景墓及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医圣祠历代多次修葺,至清末医圣祠累计建置有;中殿、两庑、内经楼、灵枢阁、素问亭、仁术斋、广济斋、智圆斋、行方斋、春台亭、医圣井、医圣桥、梅花亭、待月轩。此外尚有桂花轩、莲花池、古龙柏、七孔桥等景物,面貌焕然一新。
民国初年,医圣祠堂大部分建筑为驻军拆毁,仅存仲景墓、大殿、东西偏殿、过殿为明清建筑。其间虽有修葺动议,终因战事频仍以及国民政府无力顾及,使医圣祠的修复被搁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工作。1956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修复医圣祠,经过历年修复,现医圣祠堂主要景观建筑有仲景墓、拜殿、大殿、东西殿、大门、汉阙、东西长廊、十大名医像、山门、六碑亭、春台亭、秋风阁、医圣井、菏花桥、后苑等景观20余处。
医圣祠是具有汉代风格的建筑群。是为纪念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医圣张仲景所建。
医圣祠大门建于1982年,为砖石混合结构,黄色玻璃瓦屋顶,占地面积574平方米,布局严谨,巍峨壮观,门前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阙正面镶嵌的是一对朱雀,它是汉代人崇尚的四方神灵中的南方之神,大门上方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大门上饰有300公斤重的铺首街环。迎门有长宽各3.5米的青石照壁,照壁正面是张仲景生平介绍,背面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穿过大门,进入院内,宽敞的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板铺设的道路,路中央矗立着医圣张仲景高大的塑像。两旁伫立着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像,其分别为;1、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相传黄帝咨歧伯而作《内经》,后世称医药学为歧黄之术。2、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所著《扁鹊内经》、《外经》已佚,现存《难经》。3、医和:春秋时秦名医,创六气致病说。4、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尤其擅长外科,创酒服麻沸散进行腹腔手术,是世界创举,还创有锻炼身体的“五禽戏”,所著医书已佚。5、王叔和:魏晋时期医学家,所著《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他辑集散佚在民间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使仲景文献得以保存。6、皇甫谧:东晋时期医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奠定了基础。7、葛洪:东晋医学家,著有《神仙传》、《抱朴子》等。8、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各三十卷,后世尊称为药王。9、成无已:宋代医学家,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10、李时珍:明代医药家,著有《本草纲目》、《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十大名医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是从古代至明清间对中国中医药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具有程碑意义的历代医学家。是医圣祠重要的人物景观。
祠院东西两侧为医圣祠长廊,东长廊内有镶嵌有张仲景石刻组画四十九块,采用仿汉画刻法,生动再现了医圣张仲景生平事迹,由于当时战乱沦丧,民不聊生,疫病流行,仲景立志学医,拜师张伯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巨著。西长廊镶嵌有石刻历代名医像112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几千年来我国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医学家,如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救人治病,又有黄帝歧伯巨著《黄帝内经》被后世称为医学歧黄之术。
走过长廊,迎面是医圣祠山门,山门面南而座,把医圣祠分为前后两院,门前立有明代雕刻的石狮一对。山门东西两侧为春台亭和秋风阁,是医圣祠登高远望揽胜佳处,因仲景先圣著作《伤寒杂病论》比拟于孔圣的《春秋》,而称医学春秋,故建亭以志纪念。
穿过山门,便来到医圣仲景墓前,仲景墓座北朝南,由墓、墓亭、拜殿三部分组成。仲景墓为方形仿汉代砖石结构墓冢,墓四角各嵌一青石雕羊头,寓意“吉祥如意,名扬四海”。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很多百姓自发到仲景墓前,朝拜医圣,祈求健康平安。
仲景墓后,为医圣祠明清建筑的四合院,院内前方有大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三间,大殿门旁有对联曰;“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殿内正中塑有张仲景塑像一尊,刚毅质朴,庄严肃穆。这里是参拜、祭祀医圣的重要场所。
自山门向西,穿过秋风阁,便来到了西苑。苑内有荷花池、医圣井等景观,据记载“咸和五年”张仲景墓碑出于此井,因而得名。该井水质清澈,甘甜爽洌。经现代医学研究,此水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长期饮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用此井水煎煮炮炙中药皆犹奇效。
医圣祠为医圣张仲景纪念性建筑群,是中医界祭祖朝圣,民众谒医,祈福平安,南阳人文旅游的重要景区。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地位在世界上不断提高,医圣祠的发展前景和优势也更加广阔。以南阳张仲景医药节为龙头,打造仲景品牌,发展中医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现医圣祠以建立张仲景人文旅游服务中心和张仲景医药信息交流中心为目标,使其成为集张仲景生平介绍、医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物收藏、中医思想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展览、景区旅游、拜谒祭祀、学术交流的综合文化胜地,医圣祠已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张仲景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