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到6月的课外学习活动 - 小小心路历程

标签:
育儿美国课外学习 |
分类: 成长路上(2014) |
乐乐那天说,“妈妈,我喜欢芭蕾舞,因为我喜欢在舞台上表演的感觉;我喜欢画画,因为我喜欢用线条把一条鱼画出来的过程;我喜欢中文,因为我喜欢你和姥爷教我学一个个中文字。我喜欢弹钢琴,因为... ”
芭蕾两年了,每周一次(夏天停),就是玩,还能上台表演玩,满足了表演的欲望,所以喜欢。画画刚开始三周,每次自己一个人和小朋友在老师家,没压力,好玩,还受到表扬,也喜欢。中文如果每天都学,就反感,如果一周学一次,就喜欢。这钢琴,每天都要练,真是说不好。
说起来乐乐芭蕾课也上了三年了,到了4岁就开始在Rock School上课,这里不收3岁以下的孩子。虽说是专业学校向芭蕾舞公司输送演员的学校,那跟这些几岁的小孩关系也不大,因为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上课,5岁孩子的课主要是跳得开心,绝没有艰苦的基本功。因为是大学校,所以每年两次的芭蕾舞汇报表演非常正规,在最好的剧院,还有美国一流的芭蕾舞专业学生的表演,加上各个年级的小朋友中间穿插上台。
乐乐上什么课都是非常专注的,她听的能力很不错,别人说什么都往脑子里记,所以动作都挺标准。再说,有哪个女孩子不喜欢ballerina (芭蕾舞演员),公主什么的。穿着裙子和芭蕾鞋,可以感觉更优美,所以芭蕾几乎成了很多女孩子小时候都经历过的课外活动。
乐乐还是用心记住了很多动作。而且她乐感非常好。听到任何音乐,她都可以踩着点,根据音乐特点跳上一段。这些年也没白玩。我想想这些给小孩子的课的好处是没有压力,回家不用练习,也获得熏陶,大人孩子都挺喜欢的。
我很少在教室窗户外看她上课。我看她,对她跳舞也没有实质性帮助,而对我,这一小时却太宝贵了。通常她跳芭蕾的时候,我拿着计算机去餐厅工作,有时写博文,偶尔去买菜。那里百分之80的陪课家长都是聊天,也有上网的。搞得一个同班的美国姥姥和妈妈打听我干什么的呀? 我给她俩讲到下课,她们对我表示“同情”,终于好聊了一次,啥事也没干成。
福娃3岁也在上芭蕾,是去姐姐以前的学校,那里收3岁的孩子。说是芭蕾,其实就是 creative dance,就是老师带着孩子跳舞玩。主要是老大去上课,老二不上,带着干嘛呀? 前两年就是带着福娃去送姐姐上课,然后我们在外面蹭着找玩的。Rock School在城里,街道环境差,只能憋在楼里。去年是乐爸主要带福娃上课。有一阵子,我管两个,先9点20送福娃,9点45开始上课,然后接着送乐乐,通常迟到,10点5分钟或者10分才到,然后赶紧回去娃娃学校接她,10点30下课,10点40去接姐姐,11点到。有两次接乐乐迟到了,我们找不到她,她被领到楼下让一个大姐姐看着。后来决定这样其实不好,还是乐爸送福娃,等的时候还能干点别的事情。福娃快4岁了,明年就可以上一个学校了。
福娃上课的时候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大家在跳森林的女巫和动物的时候,她去拽人家小朋友的裙子。她们的课有钢琴老师根据情节伴奏的,比姐姐的课其实更有趣,就是孩子太多了。嗨,3岁的孩子,来了就是玩的,还挺有熏陶的。
基于乐乐对芭蕾的喜欢,明年继续上。
我问乐乐在舞台上什么感觉,她自豪地说,“I feel I am
very pretty” - 我感觉自己很漂亮。嗯,那肯定是一种特别好的感觉。
画画
纯粹是凑热闹开始的。我们家附近有个妙老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装设计毕业的。已经有三个朋友在她那学画了。夏天了,所有其它的课都停了,就周五晚上吃完饭骑车出来,蹭堂课试试吧。没想到乐乐第一堂课就特别进入状态,喜欢老师,也喜欢上课。一共6个孩子,小班好呀。别的家长陪课,我和皮皮妈都没陪,一个半小时还可以干点别的事 - 游泳,买菜,或者带福娃。
妙老师我们还挺喜欢的,不是什么科班美术专业出身,但是教学方法比较受孩子喜欢。不是重规重矩学技术技巧,而是create something and have fun。这么小的孩子兴趣最重要,她们要是觉得上课,就是玩,是enjoy (享受自己工作),就最理想了。
钢琴呀 - 不容易一件事
钢琴一旦开始,就得坚持每天练习,所以比起所有的课外活动,这个是最具挑战的一个。当然,最终每件事要做好了,都会到达到需要经常练习的阶段,可是钢琴这件事一开始就是要每天练习。钢琴,和其它课外活动比起,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具娱乐性的一种
- 因为它是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真的会变得很枯燥!
对我来说,钢琴都是当妈的工作,上课就罢了,一周一次。我又不比谁多出时间来,白天就挺辛苦的,晚上孩子不想练的时候,或闹点小脾气什么,我也很难永远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偶尔跟着闹点小脾气。这时从不陪练的爸爸就冒出来给双方单独讲道理,做工作,当起大好人来了。有时乐乐冒出两句话,一听就是爸爸跟她谈过了 - 比如说 “今天我告诉自己,即使特别难弹,我练不好,我也不生气”;“今天即使妈妈生气了,我也不生气。” 我就想,我这什么人呢,好像经常生气似的 (由此也开始给我自己的100天挑战 - 就是100天不生气,量变成质变)。
乐乐特点是你耐心跟她说什么她听什么。福娃是油盐不进那种的,跟你耸耸肩膀说 I don't care。我最担心的还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担心乐乐练琴是因为我想让她练琴,她就听;更担心的是她未来有可能对音乐的热爱,由此产生反感又不说出来,就慢慢消失了。
其实乐乐弹琴很好,进步也很快,她的钢琴老师听到我们要换学校的时候,问可不可以免费教乐乐,她非常喜欢乐乐。乐乐记忆力很好,我都不知道那么难的指法她怎么一下就记住了,而且两只手可以配合自如。反正她真的挺棒的。
6月14,学期结束乐乐钢琴recital,表演Allegro和goodbye to
winter。
之后我请Ms
Daphnpe来家里小坐。老师演奏了第七本书的曲子。
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帮我答疑解惑的是一本书
《Playful Parenting》,发觉我们成人真的都没有像孩子那样玩耍的心思,每天围绕着一件件事to-do
item,生活就是一件件任务组成。“成人擅长把学习的乐趣变得无影无踪,不管学习得对象是游泳还是数学。更糟糕的是,我们有批评孩子的倾向。因为她发生的过于频繁,我们根本注意不到。批评是一种危险的习惯,我们很难改正。我们认为自己只是想帮忙,但是实际上用处不大。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有时候又震耳欲聋),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他们。
... ”
我就把获得的灵感实践在钢琴练习和其它方面。6月份一次出差两天回来,我拽着乐乐8点半练琴,她不太情愿。一开始那首又弹得速度飞快。我开始表演一个傻乎乎的人,踩着她的节奏走路,结果跟不上超快节奏,摔了。乐乐笑死了,说我知道了知道了。我们又加进去舞蹈在一个新曲子,我扮演一株小花慢慢绽放,她又来劲了,又跳又弹,还准备周五给全家表演。
按照她的意思,我们6月20日,第一次在家里举行家庭音乐会,就是给乐乐一个展示机会,包括钢琴,现编舞蹈,唱歌,半个小时。妹妹开始捣乱,但没有影响乐乐。后来妹妹给姐姐献花,积木的花。
除了钢琴方面,其它方面也试图融入孩子游戏里。
当一个月以后写这篇博文,发现自己已经忘掉了游戏力,又回到了本性里。绝大多数大人的本性是不喜欢融进孩子的游戏里,装是装不出来的;但是经常提醒和练习,希望量变会产生质变。
我在学着真心接纳孩子的心里需要和特点,从而实现没有批评的口气和不耐烦的语气。因为她们就是孩子,我可以10分钟学会一首曲子,她真的需要很长时间来练习。乐乐很多时候不高兴是她对自己感到沮丧 - 因为难。
钢琴让我感觉很美好,因为把她和音乐相连在一起。我认识那些以音乐为友的人,跟我说音乐在她们生命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开心,伤感,平静,不安,音乐可以让她们回归到自己。我不懂音乐,但这不妨碍我们帮助孩子寻找到一扇通向音乐的大门。正因为我不懂,才觉得它奇妙无比,值得去寻觅。
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今天给资深Suzuki 老师写了信:
我说"I do practice with her
every time.
老师说: It does happen that
some very young children go to the piano and practice on their
own.
******
乐乐喜欢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福娃主要是凑热闹的。凑热闹都是欢欢喜喜的,问福娃想学吗? 她马上摇摇头,很坚决地说NO,然后就跑掉了。我想两个孩子可能两个方向吧 - 一个好学生类型的,一个放养自己发展的。好学生大概可以想见未来发展。放养的将来可能不学无术,可能成功自我发展,可能跟好学生殊途同归。孩子多了好处就是不操心,爱怎么着怎么着,不爱学习就算了。反正美国混碗饭也容易,比如说下水道工人收入多工作又稳定,不会被外包到中国去。
有三个更好了,更不用担心了。谁敢生三个? 说到这跑题了,乐乐和福娃强烈希望再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说以后你们自己多生两个吧,每个可以生三个,一个六个孩子。乐乐说,咱们同一天生三胞胎,一共六个。好的,我这给你记着呢。
********
小论文写完了,最后跑题。从6年前乐乐出生写日记,到后来周记,到月记,现在到半年记。老妈退步了 - 时间越好好利用起来变得越少了,这点东西不熬到后半夜都没法写完。再接再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