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

(2010-12-08 23:00:43)
标签:

爸爸

贴心小棉袄

育儿

分类: 成长路上(2010)

和同学在学校附近的公园。

远处第一座楼是爸爸上班的楼。每次回家,乐乐都要大喊,“楼爸爸,爸爸楼”。
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


   我是爸爸的泪珠
  
    我喜欢
  挂在爸爸的臂膀
  我喜欢
  骑在爸爸的肩上
  我还喜欢
  被爸爸的胡茬扎得叽叽喳喳叫

 每一次跌倒
  都有一双有力的手臂将我抱起
  每一次流泪
  都有一张温暖的脸把我逗笑

 可是,
  爸爸也有受伤的时候
  有一次,爸爸为了救我
  把膝盖磕破了
  我问爸爸:
  爸爸,你为什么不哭呢?
  爸爸说,
  因为你是爸爸的泪珠儿
  因为心疼你
  爸爸就舍不得流泪了
   

-- 刘慧芳 《有一种职业叫妈妈》

读了这首诗,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家乐乐可能都会对爸爸有着这样一种感情。

每天我接乐乐回家,在车子里,乐乐就会问好几遍,“爸爸呢?”我回答,“爸爸在回家的路上呢”。即使她知道,还是不停地问“爸爸呢?”

回到家里,乐乐第一件事是找爸爸,第一句话是问,“爸爸呢?” 姥爷说怎么不问姥姥在哪里呀。乐乐说,“姥姥抱妹妹呢”。妈妈问,“妹妹在干什么呢?” 乐乐说,“妹妹在睡觉呢”。这时,爸爸回来了,乐乐兴奋地大喊,“爸爸,爸爸”。

晚上洗完澡,如果是我陪乐乐在卧室玩,她就会不停地问,“爸爸呢?” 我说爸爸在刷牙。如果过一会还不见爸爸,又要问,“爸爸呢?”然后还要加一句,“要爸爸陪”。有一次我逗她说,“妈妈陪”。她说,“No,爸爸陪”。我说,“No,妈妈陪”。我俩就这样你来我往地说上足足一分钟。乐乐声音越来越高,最后还有些着急了。此后每天洗完澡,我陪她,她都要提醒一下,“要爸爸陪”。我的同事好友东东妈遇到跟我一模一样的情形。她家是两个儿子。

用姥爷的话说,乐乐对爸爸的感情最深了,一会儿不见就要问。用姥姥的话说,乐乐太黏爸爸了。用妈妈的话说,我心里还真有那么一点点嫉妒她爸。

想想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我一直跟二宝一个屋子睡觉,晚上给她喂奶,另外做月子的时候,主要都是爸爸照顾乐乐。乐乐知道我要照顾妹妹,知道妈妈不跟她睡一个屋子。另外爸爸对乐乐相当有耐心。我们家乐爸对女儿的爱是忘我的,无私的。

 

爸爸对乐乐几乎是有求必应,希望孩子能够顺应自己的天性成长,有时在溺爱和疼爱那条分界线上,很难说清楚到底在哪一边。我和乐爸一方面提醒自己要保护孩子自主选择和探索的天性,另一方面又对乐乐缺乏规则和秩序感到有些头疼。每天我和乐爸都面临着挑战 - 对孩子的行为,我们的反应是否恰当? 凭着我们的性子来,不行;凭着孩子的性子来,也不行,那么什么是恰到好处的?

比如说,最近乐乐又开始拒绝做几乎所有日常活动,比如说洗手,吃饭,刷牙,洗澡,脱衣服,穿衣服。她的一个口头禅是“I don't like it!  No, I don't like it, mama” - 我不喜欢这样,妈妈,我不喜欢你,妈妈。

我去学校和老师交流,Linda老师惊讶地说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正当我们聊天的时候,一个孩子在爬桌子,Linda老师说,“No, Lila. I don't like it!  That made me sad.” - 我不喜欢你这样,你这样让我很难过。孩子还要爬,Linda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孩子犹豫了,最终没有爬桌子。我猜测Linda老师的教师培训可能告诉她们 - 老师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说我对你的行为感到不高兴,我不喜欢你的行为。就像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这本书里说,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说我感到很生气,我感到伤害了等等。可是,可是,这样的话被老师用得太多了。孩子以为她们回家说同样的话,用同样的语气,就可以不用刷牙,洗澡,和睡觉了。从这件事情上,我感受到好老师多么重要,我们很喜欢Linda老师,可是她毕竟才24岁。从这件事情上,我也感受到父母的日常语言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很大。还是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恰到好处的?

最近睡觉又成为一个艰难项目。每到晚上,乐乐想尽办法拖延睡觉 - 不停地要求喝水,吃东西,尿尿,找小动物玩具,拼图,再讲故事,到了10点多累得不行了才睡,爸爸妈妈要求她躺下睡觉,她就开始哭,哭累了才睡。半夜醒来也要哭,我和乐爸一直没有琢磨清楚半夜醒来哭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routine日常规律的重要性,但是很明显乐乐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秩序感和规则感。我们感觉,乐乐思维仍处在一种random walk 随机行走之中。乐爸有些担心,不知到良好习惯和秩序感是不是现在开始培养出来的,还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她自发建立起来的? 不知哪位妈妈大侠可以指点一下。

养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至纯至真的生命。在读了很多育儿书以后,我发现,真正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我找不到答案,最终还要按照爸爸妈妈的直觉来判断。

最后加一句,小屁孩这个月长高了,可能两厘米。

 

-- 写于乐乐26个月 2010.12.08

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

 

*******************

看到小巫博客里的一篇文章,符合我和乐爸的观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c59260100n93z.html

孩子长大后你希望她/他成为怎样的人?

生命本意要他们成为的人,我没有太多的设想。即便要说,那就是──知道或者积极探索对“WHO AM I”这个问题的回答,具备欣赏、享受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博爱的胸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c59260100draq.html

... ...

从父母这一方面来说,我认为,好的养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达到如下的境界:

1、知道自己是谁,确认自我(be sure of self)

2、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相信自己能够获得

3、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4、对自己、对生活感到满意

5、具备创造、欣赏和享受美的品味和能力

6、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

 

所有这一切,都与成绩、考分、学历、文凭、收入、地位、财富……无关。既不需要名校的高等学位,也不需要车与房等物质占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因为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面对死神,我们仅仅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What have I done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我都做了些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如果能够给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那么这个人生就是成功的、精彩的。

 

以上这些,在我心目中,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却是最最值得的努力方向。作为一个曾经与死神喝过下午茶的人,我自认至少已经初步领悟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最值得追求和珍惜的。

 

也许有朋友会问:你说的这些精神方面的追求都很好,但是太理想化了,精神追求需要物质基础,如果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何以奢谈精神追求?

 

我的回答则是:如果我们将追求的目标仅仅设立为物质(包括考分成绩等等都属于物质范畴),拼劲全力追求它们,并且心怀恐惧和焦虑,生怕一个闪失追求不到,那么这个过程会十分艰难、充满痛苦。最惨的是,即便追求到了,内心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

 

就像我早先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与生活内容无比丰富,学习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时,这个孩子会学的很好;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大部分生活内容乃至全部生活内容只是学习,那么他恐怕就会感到吃力了。

 

所以,如果我们设立的目标不是物质,也不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得到,也就是说,并不患得患失,而是聚精会神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就能够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那么我们是不会饿着肚子的。

 

说到这里,好像没有提到怎样教育孩子。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努力达到前边所提到的境界,我们自己首先要努力达到那个境界。只有我们自己确定了我们的人生使命、知道我们要什么,孩子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我建议大家看看四周,是否认识这样的人(包括你自己)?如果有,和他们做好朋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