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孩子一个中文环境,给他们一种心灵的力量

(2009-12-17 09:44:09)
标签:

ella

成长路上

乐乐

育儿

分类: 妈妈随笔

让孩子爱上中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美国,很多华人小孩到了5,6岁就开始上周日中文学校。在中文学校,据说大多数孩子用英文聊天。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很多孩子就放弃了,我认识的几个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同事就不会说中文,不要说写了。孩子长大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如果他们的朋友都讲英文,他们为什么要学并不时髦的中文呢? 能坚持下来学中文的一般都是父母在家里强烈要求孩子说中文的。记得我以前房东说,在他们家,如果孩子不说中文,他们就跟孩子表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请说中文。”

我觉得中文应该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原因是世俗一点的,多一个本事多一个出路。有一点小私心,希望小宝以后可以读懂妈妈很多年给她写的东西。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感觉小宝将来也许会寻根,会寻找她是谁,自己的identity是什么。她也许会在这个白人主导的世界感到困惑。中文是一个朋友,一种力量,可以帮助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自己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我的担心是空穴来风,小题大作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要看孩子了。看孩子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个体(individual)生活在美国,还是有强烈的群体归属感,要寻找自己的群体并发挥影响力。

奥巴马的那本《我父亲的梦想》我在休产假时匆匆看了一遍。我比较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他擅长文字,能用大段文字把自己的微妙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璃尽致。奥巴马同学在他的私立初高中是唯一的两,三个黑人孩子。因为他的特殊家庭结构和自己的颜色,他比较内向,只有几个朋友而已。所以从小以来,一直困扰他的问题是他是谁,奥同学也颓废过,也酗酒吸毒(应该只是大麻而已)好几年。他初入大学的时候是在加州的一个不太知名的文理学院(至少我没听说过),过了一段混沌的生活。后来一些契机,他忽然醒悟,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他参与了不少活动,慢慢发现自己很有语言天赋,因为他讲话的时候大家总是神情贯注的听,对他的讲话认同,被他的讲话激励,给了他十足的满足感。有一次很重要的活动,他准备了关于黑人和黑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之类的讲话。讲得太精彩了,在场的人的很多恨人都激动不已。一个黑人女孩子过来说,奥巴马,我是Deja(我编的名字),我是我自己,我是一个个体(individual),我很优秀,我的家庭也很优秀。记住,我不认为把人归类在一起有什么意义。我是我,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足够了。

也许小宝长大了以后觉得自己是个个体,她有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她感到开心满足。也许像奥巴马同学一样,内心充满了疑惑,内心不停地寻找生活的根本和自己的所属,想在自己之外的世界make an impact。如果是后者,我能做的就是传承给她中文和中国文化,给她一种力量,一片不同的天空。

那天和不同部门的一个ABC孩子聊天,想了解一下他作为华人,在公司里的感受。他在公司很活跃的那种,所以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说他虽然出生在这里,他的朋友还是ABC,他买房子还是要在中国城,他选择女朋友肯定是亚裔(因为白人女孩不会跟他约会),他在公司的朋友是亚裔,可以跟黑人聊得开心,但是和白人还是有距离。他也无奈,这就是他的事实。我想这可能是从小在中国城长大的孩子的状况。

另一个例子呢,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老板,目前领导小组亚洲业务,当年差一丁点就投奔到他那里去工作了。可惜和上海没有缘分。他家是台湾的,住在加州,父亲是商人,18岁的生日礼物就是一辆宝马,读美国常青藤学校的本科和MBA。就这样的背景,这么成熟的一个人,在我们的谈话中,很多次提起在美国公司里作为一个亚裔的处境,你和他们就是不一样的,你要付出更多更多。雄心勃勃的他离开了按步就班发展的美国公司,到芬兰发展,干出很大成绩,后来机会来了,他的华裔背景大显身手,在上海又打开了一片天地。

像我和乐爸这群人呢,年纪很大才来美国求学,花很多年适应语言,我们在美国是个体,就是自己能过到美国中产阶级,但是对社会没有影响力。我们困惑程度还好,因为每天在忙着生活的琐碎,无瑕它顾。但是我预感小宝他们会是跟我们完全不同的一代人。

我还记得奥巴马大三从文理学院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到达纽约那天,已经很晚了,约好了有人在他租的房子里等他,可是却没人,房子在阴森的黑人区,他蜷缩在街道的角落里躺在行礼上睡了一夜。他在哥大毕业以后给一些社会组织作全职服务,看到哥大校友谋得高职,西装革履的走来走去,他内心波澜翻滚,他收入微薄,已经是负债经营了。如果一个人没有苦苦求索过生活的意义,没有痛苦挣扎着要了解自己是谁,像他这样出色的条件,早去捞钞票谋高职了,是绝不会选择和忍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值得用心去理解的人。

传承我们的文化和语言给孩子,就是给他们打开了另一个视野,另一片天空。我们能做的可能太有限,这是最基本的,即使困难,我们也应该努力给孩子创造这个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