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跃儿的《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书摘

(2009-12-07 09:58:49)
标签:

ella

乐乐

成长路上

育儿

分类: 成长路上(2010)

最近开始读李跃儿和孙瑞雪的书。我们没办法买到装订好的书,就只好在网上搜着看。对孙瑞雪的介绍中有一句话,说她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蒙台梭利]的本土化。本土化是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骨子里可能还是一个中国妈妈。像佑妈说的,中国妈妈都太紧张孩子,得学会放松。

我最先读的是李跃儿的《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中的的七章 - 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其中两个案例,我觉得挺适合我们家的。其中的几句话说得实在太到位了。不知可不可以转载在这里,主要是自己学习用的,不知这种情况转载可不可以。又想起开妈每次转载都会写信问作者,不好意思,我就省了这步了。文章来源于当当网上读书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2920),新浪网也有全文。

 

一岁零四个月的宝宝脾气怎么越来越大

妈妈的问题: 孩子在她刚出生的头半年,是个十分安静的孩子,很少哭。想当初,我是很少在她要求抱的时候抱她的。因为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整天被保姆抱惯了,连睡觉都一定要抱着,一分钟都不能放下,我朋友对此十分头疼。我对此也是印象深刻,那时我还没有结婚,但已经下了决心——以后自己的孩子绝不能这样带。现在看了这么多的书,才知道自己多傻。

不知是什么原因,宝宝越大脾气也越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有时还会拍桌子甚至打自己的脸,想请教一下,这种情况正常吗?

另外,她现在一岁零四个月大了才愿意自己走,之前一直爬着到家里各个地方去,要不就要大人扶着她,而更喜欢我抱着。俺家的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吧?会不会是小时候抱得太少了引起的?

最后想再请教:这样大的宝宝在家里我们该给她玩什么呢?我很少给她买玩具的,但是看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的,好像有点无聊。她最感兴趣的是我们大人的东西,大多数的用具我都让她随便拿,可是拿了一会儿也就不感兴趣了。不知有没有适合这么大的孩子的教具什么的?

答: 孩子在不感到饥饿,冷暖也不成问题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当安全感也不成问题后,所有的孩子就只剩下一件事情——不停地探索环境,使自己获得发展。如果在这一方面孩子能获得满足,孩子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使她产生不良的情绪。所以一个常常会大发脾气的孩子,一定是某一方面没有获得满足。

案例中的妈妈反思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过多地抱孩子,会不会现在给孩子造成不良情绪。实际上,对于人类来说,任何一种需求都只能恰到好处,不能过分缺失,也不能过分满足。宝宝从出生起就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去进行探索和工作,如果从出生那一刻起,成人就一刻不停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就不会按照自己内心的需求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人的身体会变换着散发出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会使孩子应接不暇,当孩子的身体时时刻刻都靠着成人的身体时,孩子很容易丢失大自然所赋予她的内在的兴趣,转而以成人身体所散发出来的各种信息为兴趣,并且不习惯离开成人的生活自己独处。这样的结果就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儿童也不会对身边的其他事物产生太浓厚的兴趣,会丢失探索的欲望。

目前人们发现,孩子成长时期所有的缺失中,孩子被抱到3岁,是最可怕的。这样的孩子,身体内在的精神力量基本退化,很不容易唤醒,他们的大脑由于没有工作经历,没有对事物探索的刺激,所以一片空白,3岁之后,由于没有探索习惯和工作习惯,他们也很少进行自我学习和工作,他们的大脑和肢体基本被闲置起来,功能退缩,到了上小学之后,很难成为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所以,案例中的妈妈不用在这方面太担心,在孩子不需要抱的时候,就不要抱孩子;在孩子需要抱的时候,一定要抱孩子,这样做肯定是没错的。但是,在孩子需要情感,并需要妈妈安抚时,妈妈却故意不抱她,那么这个孩子日后可能会脾气暴躁,缺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其结果跟抱得多的孩子很近似。不同的是,抱得少的孩子会有工作的机会,抱得多的孩子连工作机会都丧失了。

看案例中的情况,妈妈在抱孩子的事情上似乎做得不太恰当。另外,由于不知道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工作材料,可能在工作需求上,孩子也不能获得满足。因此孩子大发脾气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温馨提醒: 妈妈一定要像感受艺术品那样去感受孩子,不要用大脑去思考孩子什么时候需要妈妈的亲昵,什么时候不应该给孩子亲昵。如果家长用心灵去感受孩子,一定能把握好给孩子情感的时机。

家里成人生活的用品是孩子工作的最好材料,每个孩子生养在家里,都是以家开始来探索这个世界的。因为人类先探索的物质正好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所以才能保证人类在没有其他物质的情况下能存活下去。在家庭的物质中,厨房和卫生间的物品最适合孩子玩,因为这里的物品形状极其丰富,尺寸大小又非常适合孩子的手和体形,孩子可以用这些器皿去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工作,这些物品不是玩具,而是工作材料,它们比玩具价值要高得多。从这样的角度看,如果家长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好,那么就可以给孩子准备类似厨房用品,或卫生间用品的工作材料,将这些工作材料布置成工作区的形式供孩子使用。

只是有了工作材料还远远不够,因为孩子不知道怎样去使用这些工作材料,这时就需要成人利用这些工作材料给孩子进行工作展示,引领孩子去工作。一个孩子获得了足够的爱,又获得了工作的满足,可能就不会再有什么不良情绪了。

乐妈 - 说的真好。这个周末小宝心情不错 - 身体舒服,只是流鼻涕;和爸爸妈妈撕混在一起,当然感到安全;另外就是拉者我的手到处走,不停地探索我们家的各个角落,又新鲜,又好奇,又满足,还去了儿童博物馆探索了两次。

关于给孩子建立工作区的主意挺好的,我们的围栏就会有用武之地了。我们也花了不少钱买玩具,那些评级五星的玩具,到了我们手里乐乐几乎没有喜欢的。后来我们就不买玩具了。在家里陪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感到黔驴技穷,也可以尝试给引进厨房和厕所用具跟她一起玩。其实厕所里的东西早被玩的底超天了。文章里说的和孩子如何玩的思路是对的。我似乎开始理解我小时候为什么经常大闹,也许是源于“不停地探索环境,使自己获得发展”这方面没得到满足。我记得只要我心理开始叨咕“没意思”,我很快就要开始闹事了。只是那是不明白表达,不知道为什么会心情不好。

 

***********************

 

我家遥遥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呀?我真的想哭

妈妈的问题: 遥遥是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并且特别犟。

每天都要哭很多次,比如喝完奶粉他还想要喝,我说可以,只不过说得有点慢,他就哭了,并且哭很长时间,不管什么事只要稍微不满意就躺在地下不起来。

让他干什么事他很少答应,比如帮扔个垃圾到垃圾桶,什么东西掉到地上帮助捡起来等等小事,他都坚决不同意。

昨天不知什么原因又躺在地下哭,我也是气急败坏,全然忘了影子给我推荐的《倾听孩子》中说些什么,躲到另一个房间去了,他就在客厅喊妈妈抱,可他决不会起来找我,只是喊,我试过我就在他旁边让他起来,跟他坚持达40多分钟他仍在哭着喊妈妈抱,就是不起来。

最后是表姐把他抱到我那,他也不伸手让我抱,只是嘴上说不动手,我无奈伸手后他才会伸手。

我抱他上客厅沙发上跟他讲道理,他拿了卷尺玩,不小心掉到地上,我让他捡,他就是不捡,我就把他放下来,非让他捡,他用手往地那个方向晃了一下,他说他够不着,然后又说喝奶粉。我说你不捡起来我就不让你喝,他哭不肯捡,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我说妈妈跟你一起捡,他说不行,他仍在哭,我又说了很多次一起捡,他仍不同意,最后可能时间太长了,他终于同意和我一起捡,我拉着他的手,他就给捡起来了,我把他抱起来,跟他说你早捡起来不就没事了吗?

其实这段时间我心里在哭,我的孩子是怎么啦,我甚至怀疑他天生在性格方面有什么问题,一个两岁七个月的孩子怎么是这样呢?他非常聪明,学东西之类的比哥哥快很多,逍逍(他的双胞胎哥哥)是个特别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孩子,从来不这样。

答: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妈妈和孩子之间有一股强烈的冲突的情感,妈妈只注意了这种孩子与她冲突的情感,一股脑地把孩子自然的发展阶段所出现的情绪与妈妈激起来的情绪连在一起,给孩子定性为孩子特别犟,脾气特别不好,却没有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与她有这种冲突,会这样倔犟。

案例中冲奶粉的事,是两岁七个月的孩子都会出现的情况,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不理解冲奶粉还需要时间,以为只要他想喝,奶就立刻会到他嘴里,如果没有如愿,他就会感觉到非常愤怒。如果妈妈把这理解成孩子的脾气犟,就会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容易把孩子的其他行为也理解成犟,而为了解决脾气犟的问题与孩子对峙。

案例中妈妈让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件事情,如果妈妈不认为孩子脾气犟,可能就会采取一种关怀和游戏的形式,引领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在这种心态下,妈妈可能会这样说:“我看到这里有一个塑料袋,有人愿意帮妈妈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吗?”或者领着孩子的手,说:“来,宝贝,跟妈妈来,我们把这个垃圾一起扔到垃圾桶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应该自己将垃圾捡起来,领着孩子,让孩子看到妈妈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但如果妈妈认为孩子是任性的,为了扭转这种任性的毛病,可能就会指着垃圾对孩子说:“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这时孩子可能正在做自己的事情,也可能正想找事情做,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命令的。如果孩子从母亲身上感受到母亲的不满情绪,就更不愿意接受命令了。

案例中描述的另外几个事件,都与这个事件类似,显然妈妈在处理孩子的这些问题时,是带着对孩子的不良看法的,一心想把孩子的坏脾气扭转过来,而不是满怀情感去帮助孩子建构起某种优良的品质,妈妈的语言和行为中都带着强迫的信号。

在后面的描述中,孩子躺在地上大哭肯定有他的原因,而妈妈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不是坐在孩子身边去倾听孩子,而是和孩子同样地发着脾气离开,这会使孩子感受到妈妈不爱他。如果以前他用哭的方式能使妈妈做出关怀的行为,如将他抱起来,哄他,那么,在这种妈妈发着脾气离开的情况下,孩子更得使用以前获得成功的手段来胁迫妈妈爱自己了,所以他绝不会爬起来跑到妈妈身边去,因为那样不能证明妈妈是爱他的,他一定要延长哭的时间,加重哭的力度,最后达到目的。孩子被抱到妈妈身边却不伸手让妈妈抱,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状态。只有妈妈伸出手要抱他,孩子才会确认妈妈是爱他的,孩子才会伸出手去回应。

在案例中,我们还注意到,这位妈妈有双胞胎两个儿子,如果孩子被唤醒了争抢母亲的需求,也会想尽办法吸引母亲的注意,将母亲留在自己的身边。像案例中的孩子为了尽可能多地把妈妈留在自己身边,用哭的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温馨提醒: 像案例中的这位妈妈,除了要懂得孩子,能够分析出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外,还需要修炼自己,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不能自己也变得情绪不良起来,因为母亲的坏情绪本身就能够影响孩子,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糟。

《倾听孩子》是一本很好的书,用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是非常实用的。那里面所描述的方法需要家长多次练习才能够做到。案例中,孩子如果用哭去胁迫母亲并占有母亲,母亲就得在这方面下工夫,妈妈要发明出两个孩子和妈妈共同玩耍的游戏,使两个孩子都沉浸在游戏中,不再注意谁占有妈妈多,谁占有妈妈少的问题;在一个孩子闹情绪时,妈妈首先要冷静下来,找到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如果发现孩子实际上只是为了占有妈妈,找着完全没有理由的理由大哭大闹,妈妈就应该平静地坐在孩子的身边,不要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不必让孩子非要起来还是躺下,等孩子脾气发完后,询问孩子需要不需要妈妈抱他,一般这时孩子都会哭得很伤心,我们能听出来孩子这时的哭跟刚才大发脾气的哭完全不同。这时,妈妈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把身体贴在自己的怀里。如果这时另外一个孩子在身边,看着这一切,妈妈就要征求正在哭的孩子的意见,告诉孩子让哥哥也过来和我们坐在一起,然后把另一个孩子也抱过来,搂在怀里,等哭的孩子不哭了,再提出一起玩的建议。一般到这个时候,那个哭闹的孩子都会很快地答应。

千万不能哪个孩子哭得多,妈妈就关注哪个孩子多一些。这样不被关注的孩子看上去状态是很好的,其实他是切断了对妈妈的需求。如果两个孩子都需要妈妈的安抚,可以同时抱两个孩子,也可以轮流在不同的时间里单独抱他们。可以给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现在轮到谁了就抱谁,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为了争抢妈妈的爱而产生不良情绪。

 

乐妈- 如果不看这篇,我会像这个孩子妈妈一样处理的。又想起小时候,自己就像遥遥似的,。呵呵。“...所以他绝不会爬起来跑到妈妈身边去,因为那样不能证明妈妈是爱他的,他一定要延长哭的时间,加重哭的力度,最后达到目的。”

谢谢大李给我们做这样的分析了。可能有人天生就是做妈妈的材料,我不行,所以好书就是给我这样的人看的。

当我叽哩呱啦地给乐爸讲我的感受时,乐爸说,他早说过了,只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attention)和关爱(love)以及时间,孩子不会有问题的。他说我们总害怕爱多了就变成溺爱了,但是溺爱孩子的父母绝不是给孩子最多关注和关爱的父母,他们用物质代替精神,为了省麻烦而顺从孩子。被溺爱的孩子也许反而没有安全感。

我问乐爸,我是不是特苯,自己在这又读又写,而你早就明白了。乐爸说不是,他说他的很多想法就是人之常情,有牛人总结出来可以帮助印证自己的想法,帮助自己想法成个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