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爷爷奶奶来信 - 孩子要宠不要惯-从分床说起

(2009-05-19 21:06:22)
标签:

第八个月

亲子/育儿

亲情无价

成长路上

爷爷奶奶来信

育儿

分类: 成长路上(0-1岁)

妈妈注: 在这里特别感谢爷爷奶奶。他们为了小宝睡觉的事情翻阅大量的资料,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主要章节整理打印出来,提供给我们学习借鉴。我们代表小宝向爷爷奶奶说声谢谢了,谢谢你们对小宝的关心和爱护。

******************

看了Ella姨姥姥在母亲节的感言,我们深为感动。Ella的健康成长,姥姥姥爷功不可没,现在姨姥姥同样功不可没。我们表示万分感谢!希望姨姥姥多保重,使身体更健康。姨姥姥的照相非常好,风景很美,人显得非常光彩照人。希望看到姨姥姥更多的照片。

看来对如何训练Ella的睡觉问题,已引起你们的高度重视,并表示要“制定周全的计划”。不过,我们感到Ella现在还太小,不会说,不会走,无法与大人沟通。因此,在不了解孩子实际的情况下,我们不主张“用那种比较痛苦的办法”,让“宝宝撕心裂肺地哭,死去活来地哭上几个小时”。真要这么做,恐怕不利于Ella的身心健康,对大人也将是一种残酷的打击。对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你们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不管怎样,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是否有利于Ella的健康成长。上次给你们发去的“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请你们不妨试一试。

现将《一岁就上常青藤》中另一篇有关内容摘录如下,供参考。

 

孩子要宠不要惯——从分床说起 

 

孩子上学前是否要和家长睡?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在美国,主流的意见和习惯从来都是自幼分床。这和美国人强调个人独立、强调夫妻隐私的价值观念,以及美国住房面积大的物质条件恐怕都有密切关系。在日本,主张一起睡的就多,实际上许多人就是这么做的。这当然也是日本住房拥挤的反映。

我们的女儿是7岁以后才和我们分床的。其间也经过了一些小小周折。我们觉得孩子应该在一两岁时就和父母分床。之所以拖到7岁以后,还是出于“常青藤原则”中的平等的观念,和女儿商量,尊重她的意志,保证在她自己愿意时分床。为此,我还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不分床的理论。

小女出生时,我们夫妇都在读研究生,能力有限,住的地方十分狭小。再加上是第一个孩子,没有老人帮忙,非常紧张小心,所以她从小就睡在我们屋里。等她快一岁该脱离婴儿床时,我们就开始考虑分床的问题。当时全家还在日本。记得那天去看儿科医生,顺便问了一句:日本的不分床和美国的分床哪种好?没有想到,医生对美国很有成见。他说:“你们想想,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自己孤独地躺在屋子里,不觉得父母在身边,长大后也不懂得和别人沟通,最后闹不好拿枪杀人了。那会儿父母后悔也晚了!”

这几乎是你能听到的最强烈的偏见了。我本来应该不理。不过,因为他说得十分激烈,我不得不把问题重新想一下。孩子身体确实太小。这么小的一个躯体,自己躺在一个屋子里,害怕是最正常的。我还记得小时候去一个同学家,他姐姐向我们抖落他的丑事,说他晚上没有胆量上厕所,就把尿撒到暖气片上,弄得屋子里臊得进不去人。当时我们哈哈大笑。现在想想,那位同学也是怪可怜的。他后来是我们几个里面最强壮的,不仅练就一身武功,还是学校头号球星呢。这样的人都怕成那样,我们为什么要委屈自己的孩子呢?所以,我对妻子说,能分床就分,但不要在这方面推孩子太厉害。

女儿两岁多时,妻子说服她分床,并且告诉她:爸爸妈妈的床就在几步之外,而且门也不关,不要怕。另外,现在的小床也做得很讲究:床头有一个手电筒,孩子半夜醒来,可以用来照明。女儿一开始觉得很新奇,还挺高兴。可是,第二天晚上就开始哭。到后来,干脆半夜哭着跑到我们床边来。我心一软,马上把她抱在怀里,两人一起睡了。分床计划也就这样破产了。

为什么如此?并不是我溺爱孩子。我一直有个理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她的一切感情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她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也正是循着这个逻辑,我不仅没有和她分床,而且每晚要陪她睡,给她摸背,一直等她睡着了才起来干自己的事情。因为我工作忙,她总跟妈妈,晚上睡觉就成了我们难得在一起的时光。对此我异常珍惜,一直等孩子7岁后分床后才和她妈妈轮流哄她睡。

不过,在不分床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告诉女儿:别的孩子都是分床自己睡了,就你还和父母睡。这一来是让她有这个意识,为将来分床做心理准备,一来是让她感到自己与众不同,特别受父母宠爱,有信心,这样我们该教训她时又多些本钱。等到她上了学前班,她和父母睡这件事情就成了家庭秘密,说不出去。但是,等上了二年级,她自己开始有压力了。因为一些小朋友陆续开始互相串门。她把同班同学请来,人家问她卧室在哪里,她只好支支吾吾,结果主动和我们商量买床的事情。我们顺水推舟,满足了她的愿望,给她买了个单人床。她欢天喜地地有了自己的卧室,再也不要回来了。

我们的女儿,就是这样水到渠成地和我们完成了第一步分离,没有任何转型期的障碍和反复,一切快快乐乐。更重要的是,她发展出几个品性,我看都和这种渐进的分床方式有关。第一,她非常听话。(略)第二,她的小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马上就会和父母讲,父母可以及时应对。(略)

讲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说分床不好。我只想说,每一家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是因人而异,在这方面各种处理方式都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盲目和别人比,一看别人家孩子如何了,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如何。这里最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信赖和沟通,孩子的信心。不管你怎么安排,都要有利于孩子这方面的发展,让孩子更容易适应这个世界。所以,在分床的问题上,我们虽然一直抱有分床的目标,但最终还是遵循“常青藤原则”,避免单向指令,和孩子充分协商,最后启发她自己做出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