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了,是关注了,可是我们做得对吗?
(2009-02-15 05:00:03)
标签:
第五个月亲子/育儿学无止境育儿 |
分类: 成长路上(0-1岁) |
(妈妈注:给宝宝写博客的好处多多。比如说多年没有联系相隔遥远的大宝同学忽然间变得距离很近,是因为博客,因为大家都是妈妈。另外新浪网有很多妈妈们写的亲子育儿博客,很好看,很受启发。今天看了豆豆同学的博客,转载了一篇文章,讲国内的记录篇《幼儿园》和由此引发的思考。妈妈很感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的父母像现在这样关注孩子。是爱了,是关注了,可是我们做得对吗?)
****************************************
原文: http://www.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48575&extra=&page=1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著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作者特意摘出的部分:
《父母必读》:但是,其实没有哪个时代的父母像现在这样关注孩子。
张以庆:有一个问题同时提给中国的老师和外国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中国的老师回答:“爱孩子。”这无可非议,和我们大多数父母的答案是相同的。而西方的老师的答案是:“理解孩子。”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但是,我们爱得不准确,爱得功利,爱得畸形。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在孩子面前,我们手足无措。现在的父母很茫然,我们在对待孩子上没有自己的标准,于是只好从众──一件事如果大家都做那就是对的,大家都学钢琴、学心算、学外语,那我的孩子也要学。
《父母必读》: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集体。他们需要在群体中学会一些规则,养成一些习惯,效仿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
张以庆:但是我看到的是无条件的效仿和格式化的结果。其实我想,“请你像我这样做”的初衷是要让孩子们效仿一些基本的做人的习惯和社交的准则,比如饭前便后洗手,对人有礼貌,尊老爱幼,先来后到等等,但是我们把它扩大化了。在孩子们很专注地用积木搭建自己的宫殿,很投入地画出抽象的“向日葵”,有板有眼地制作著黏糊糊的手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把他们从那种投入的状态拽出来,非得像我们这样做呢?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并慢慢地等待。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太想“帮助”孩子了。规范化、课程化地输送“请你像我这样做”的结果是,除了帮助他们养成一些必备的习惯以外,孩子们的成长也被压缩起来。外在的东西是“像你这样做”完成的,可是内在的创新、个性、生动、想象力没有人关心,这个交换成本太高了。
《父母必读》: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发生在西方的一所幼儿园里。同样是入园的第一天,老师把孩子带到图书馆,请他们各自讲一个故事,然后帮他们记录下来并装订成书。老师告诉孩子,这是他们写的第一本书,写书并不难。这是另一堂“人生第一课”。
张以庆:这样的“第一堂课”非常好。老师告诉孩子,你是个独特的个体,你可以构筑起一个了不起的事物。其实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精神──对自我和个性的关怀,这种局限性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幼儿园》里的这所幼儿园应该是这所城市中最好的幼儿园,园方开明,老师们善良而负责任,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现实和时代的局限性。这样的问题不是某一个老师,或者幼儿园所能担当得起的,而是这个社会,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
《父母必读》:“人生的第一堂课”如此重要,您认为这第一堂课要怎么上?
张以庆:我想说,老师、家长,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上著课。比如,你自己做人的规范,你的做派,你的举止,你的言语,你的好奇心以及你对孩子好奇心的尊重,你对孩子的情感的体贴真的不用逼著孩子“请你像我这样做”,每时每刻,他都会像你这样做。
心理学家陈会昌曾说,孩子身上有两颗种子,一颗种子是干别人让干的事情;第二颗种子是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第一颗种子的核心是自我控制,听话顺从;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是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幼儿园》的镜头里,孩子们身上第二颗种子成长得有些吃力。一起来呵护这颗无比珍贵的种子吧,也许这才是孩子最终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所在。
《父母必读》:听说这个镜头您拍了两次?
张以庆:对,片子里摞椅子的内容其实是两次拍摄的结果,第一次是在午饭后,第二次是当天的晚饭后。中午那一次,这孩子摞了好久都摞不好。老师也注意到他了,但她并没有走近,只是远远地说了句“你把它调个面”,然后就不再过问了。孩子闻言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当他用肚子顶著椅子几欲哭泣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停止了拍摄。我说:“孩子,我告诉你可以这样摞。”帮他把椅子摞了上去。晚上吃完饭后又要摞椅子了,我们再一次注意了这个孩子,结果他手中的椅子还是摞不上,又困在了那里。
《父母必读》:怎么会关注到这样一个生活细节?
张以庆:注意到这一幕非常偶然,孩子每天都被要求这样做,但我们发现这一幕时已是这个孩子入园两三个礼拜后的事情了。这之前他肯定也是摞不上的,为什么会被我们忽略?是这个孩子偷偷逃避起来不摞椅子?还是他紧赶著吃完饭,好把椅子直接搁在下面一排,这样就避免向上摞椅子了?谁也不知道。我们看到的是现在这个孩子很痛苦,很无奈。但在此之前他可能已经默默紧张了一二十天了。
《父母必读》:这个无助的孩子让人很心疼,看到这儿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张以庆:很多人看到这儿会产生共鸣,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个摞不上椅子的孩子,我们经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在事后或者当时别人来看觉得不值一提,甚至滑稽可笑的误区里,跌跌撞撞地想努力走出来,但却怎么都过不去。在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要解决的任务,于是摞不上椅子的问题会伴随我们一生。就拿做父母这件事而言,尽管我们随口就说“请你像我这样做”,但是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真的很茫然,经常会有摞不上椅子的时候。
《父母必读》:您觉得这件事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以庆:我在反思的是,这种好心的“独立”是这个年龄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吗?孩子究竟有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训练?我看到的是这个孩子吃饭的时候很紧张,摆不上椅子时孤立无援、痛苦和无助,这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伤害。也许老师鼓励他独自承受是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只是我的疑惑是,我们和我们的上一代都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如果这样的方式有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个性鲜明、人格独立的人。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并不独立,另一方面我们在遇到困境时得不到帮助,又特别无助。如果这个坎儿过不去,孩子受到伤害,变得不自信,独立的目的也达不到,又何必拘于其中?
《父母必读》:独立和关爱其实并不矛盾,儿童的成长是需要空间和等待的,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引导和关爱。
张以庆:孩子在向前探索的时候,有人在身后支持著他,在需要的时候听到我们温柔地询问“宝贝,你需要帮助吗”,会给他极大的安全感和前行的勇气,再看到别人的孤立无援时就不会漠然。而我们在帮助别人摞上椅子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别人帮我们摞上的那把椅子。
但是,很多人从童年起就失去了许多体验这种温暖的机会。行走在路上,看到的净是路人冷漠的眼神,一些人受不了了,组织了所谓的“抱抱团”,倡导陌生人之间的关怀。其实我们更需要的还不是拥抱,只要稍微微笑一下,就可以改变很多。如果成人之间多有戒备,那么,把微笑和关爱留给孩子吧。
也许,你不经意间作了一个承诺,但却没有兑现,次数多了,对孩子也可能是一种伤害。比如,他可能开始对很多事情漠然,对很多事情不信任,他的承诺也可能变得没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