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妮日记》密室博物馆阿姆斯特丹旅游 |
分类: 风情世界 |
十几年前,德国的贝塔斯曼第一次步入我生活,当时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安妮日记》。安妮是谁?我一无所知,只是那时一时的冲动,买了她人的一本日记。记得书中穿插着30年代的许多老照片,一个犹太小女孩,甜甜的,那小可人的模样,渐渐的长大成人,安妮,第一次我认识了她。
http://otho.douban.com/lpic/s1039012.jpg
这便是当时我在贝塔斯曼买下的安妮日记,她出生于1929年,于我来到这世上,整整相差半个世纪。
后来,有了时间,我便细看《安妮日记》。我才知道这是一位犹太少女在二战期间,在两年多的躲藏中,写下的对周边生活的记录,她内心的痛苦,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我清楚的记得安妮日记的后半部分,那字字句句是如何触及我的心灵。那时处在青春期的我,极为敏感,而日记仿佛就是折射着一个与我似曾相识的安妮。她内心的骚动,渴望,追求,尽管时隔半个世纪,我觉得我能读懂。。。然而,我们有着太不一样,不一样的命运!那时,冲动的我,就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安妮。
时光飞逝,来英国后,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叫安妮?我一般的回答总是:因为安妮很简单,也好听。事实也确是如此。偶尔的,我也会同朋友们提起我心中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但正真将我把记忆拉回,是我在查看阿姆斯特丹导游书时,注意到了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从那一刻起,那个已埋藏在我脑海许久的安妮仿佛又活跃了起来。我强烈的想要参观她的隐藏之处。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咖啡馆,和其它许多灯红酒绿赋予了这个城市浓郁的色彩,但其背后的故事,我想唯有在这众多的博物馆中能被一一解说。
上周六,我如愿以偿的去了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出乎我的预料,在这样一个旅游淡季时,博物馆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这就是位于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边,当年为免遭受迫害,安妮一家躲藏的地方。这里,1960年就开始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了。看着这幢被保护起,装修过的老建筑,我心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失望,明亮的玻璃窗给人现代化的气息,于我想象中的如此不同。若不是外面的标志提醒着人们,恐怕我永远不会注意到这便是当年的隐居地。
我们走近博物馆,前面的主楼内,播放着一些短片,有当事者的回忆,有对那段历史的描述。一些当年曾用作办公室的屋子内,陈列了一些旧照片和那时的文件资料。而让人始终会伫立许久的便是墙上的一段段安妮日记。每个参观者都是如此的安静,或许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她的日记,然而在此地,在她当年写下日记的躲藏处,来念每字每句,心中不免隐隐作痛。
楼的上面便是当年安妮父亲所经营的公司的办公室与储藏室,而储藏室一直延伸到了后面的“密室”,当年在这密室里,安妮和其他7位藏匿者在此居住了两年多,他们每天必须低声细语,蹑手蹑脚,而每天的饮食就完全依靠求助者。当我一步步走上通向密室的楼梯时,我才明白楼梯的陡峭,抬头,我终于看到了这个在书本中及其许多资料中一遍又一遍出现的书橱。今天,当我亲眼目睹时,我还是震惊了。
这个通向密室的书橱在安妮的日记中有着记载,的确,如她所描述,我必须先弯腰,才能跨进房间。屋内,空空的,我们必须放慢脚步,放轻脚步,这里曾经所发生的一切,八位犹太人在此两年多的躲藏生活到最后被出卖,和逮捕。我走进了安妮的房间,这是间很小的屋子,墙上保留着当年安妮所贴的图画明信片。安妮当时就是坐在这个小房间内写她的日记。
博物馆内是不允许拍照的,这张明信片上显示就是安妮当时居住的卧室。然而,我们现场看到的就只有墙上安妮所贴饰的图片与明星照。
安妮的原日记本,原来她是用荷兰语记录的,只是我至今未学荷兰语一词
1944年8月4日,在德国警察收到一通匿名电话后,8位犹太人的躲藏就这样被出卖了。1945年3月安妮和她姐姐在德国的卑尔亨-贝尔森集中营,染上了伤寒,去世时,安妮年仅15岁。8位藏匿者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逃过死劫。当他再次回到密室,人去楼空,物在人亡,留下的是无尽回忆。
在参观的最后,我终于看到了奥托.弗兰克的采访录像。我一直无法想象他是如何面对女儿的日记,一个内心复杂而又真诚,一个成长在战争环境下,迫切需要诉说的女孩。日记无论在何时,都是私人最好的朋友,给予无私的慰藉。老人在采访时,语气郑重,叙说到自己花了许久的时间来阅读日记,他才了解到自己的女儿,一个完全不同的安妮。
今天的《安妮日记》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有着各类不同的版本。我想,让安妮可以欣慰的是,她的心声即使是在这段悲痛的历史过去许久之后,仍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记住。她日记中描述的内心世界,有着和我们新一代的年青人许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