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论《聊斋志异》中“一见钟情”的双重内涵

(2018-05-23 16:53:20)
标签:

转载

论文提要:《聊斋志异》中有许多优美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相爱在书中多处出现,研究者多注重其体现出的单一爱情内涵,而忽视其中寄寓的人生内涵。一见钟情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由爱情的理想,突出了一种知己之爱。除了表现爱情内涵,一见钟情也表现出作者寻觅知音、渴望被人赏识,追求理想人生境界的内涵。一见钟情的双重内涵表现出蒲松龄对人生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一见钟情;知己;双重内涵

 

西方有一经典的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化妆舞会上一见钟情,双双陷入爱河。但是后来他们的爱情成了昙花一现,最终两人殉情而死。古往今来,许多爱情故事都是采用“一见钟情”的男女相爱方式,这似乎成了浪漫爱情的基本模式。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也不乏“一见钟情”的描写,《婴宁》、《画壁》、《青凤》、《白秋练》、《花姑子》、《阿绣》、《王桂庵》、《娇娜》、《连琐》、《连城》、《瑞云》、《乔女》等,可以说在《聊斋志异》写得最精彩的爱情篇章中,一见钟情的相爱模式被蒲松龄屡次采用,这种模式在蒲松龄的小说中多次出现不是偶然的,自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中多刺贪刺虐之笔,文中揶揄世态,谈狐说鬼,嬉笑怒骂皆文章。除此之外,蒲松龄还饱含深情地描绘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相爱也被他发挥到了极致。《婴宁》中王子服见婴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便“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回家后相思成病。《画壁》中朱孝廉见仙女“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浮想联翩竟入幻境神游。《青凤》中耿去病一见青凤,“停睇不转”,酒中拍案曰:“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 [1]《白秋练》中秋练见慕生吟诵,暗生爱恋,主动托媪说媒,还病倒在床……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没有了父母之命,抛却了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爱情发生得如此迅速,可谓现代开放,令人瞠目结舌。“一见钟情”在爱情篇章中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举足轻重的。

“一见钟情”并非是蒲松龄的发明,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民间传说中也经常见到。曹植《洛神赋》中作者与神女一见倾心,可惜“人神之道殊兮”含恨而别。《西厢记》中张生风魔崔莺莺,《人面桃花》中崔护与村姑,也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墙头马上》中裴少俊与李千金,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如果说以前的作家偶尔为之,无心创造。蒲松龄则是有意挥洒,妙笔成趣,并在故事中抒发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生理想。读者也就不必奇怪在《聊斋志异》中见到如此繁多、精彩的一见钟情了。

一  《聊斋志异》中一见钟情的两种表现形式

《聊斋志异》中的一见钟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见如故、两情相悦式的。如《花姑子》中安生见女俪酒“嫣然微笑”,心摇神荡,情不自持。《阿绣》中刘子固对美丽阿绣一见倾心,托言买扇后来终日思恋。《王桂庵》中王桂庵见榜人女“风姿韶绝”便心志飞扬,又吟诗又投金钏,表示爱慕。男女双方单凭第一次会面即许以终身,反映出两情的相悦程度。第二类是高山流水、互为知己式的。最明显的是《娇娜》中娇娜为孔生治病,孔生见娇娜精神为之一爽,几乎忘却病痛。当人论婚嫁时,生面壁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明自己对娇娜的爱恋。后来虽未能成为夫妻,但两人精神的契合已是心有灵犀,于是有了孔生舍命救娇娜一幕。《连琐》中男女主人公则是通过吟诗来引起第一次相遇的。连琐作诗:“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杨生隔壁续之曰:“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这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多么相似!下文中连琐与杨生的相识相爱都建立在共同的旨趣爱好之上。《连城》中也是以诗择婿,乔生见连城“启齿嫣然”,虽未说一字,乔生喜曰:“连城真知我者”,一笑之知,以身相许。后文中乔生不惜割胸头肉救自己的知己。

男女之间的爱情抛弃了世间的一切,金钱、地位、才貌通通放到一边,两人的感情、心灵达到相通的程度。如果说第一类中的女主人公都为绝代佳人,让人一见难忘的话;而高山流水、互为知己式的相爱却不是总建立在外表美丽的基础上的。《瑞云》中才貌俱佳的瑞云对贺生情有独钟,但后来蓬首厨下,丑状类鬼。贺生见之,并不因瑞云变丑而改变初衷,货田倾装把瑞云赎回家,并曰:“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乔女》中乔女是丑女“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对这样一个丑似无盐的女子,孟生“忽见女,大悦之”,想娶乔女。这样的一见钟情和郎才女貌不沾边的。乔女不肯再嫁,可是在孟生死后无赖欺凌其家时,她毅然挺身而出,捍卫田产,抚养子女,俨然孟生之妻。“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已者容”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两种类型的一见钟情当然不可能截然分开,更多的是两种类型水乳交融。共同点在于青年男女一见之后即生爱恋,互认对方为红颜知己。

二  一见钟情在《聊斋志异》中的双重内涵

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在《聊斋志异》中屡见不鲜,它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另一方面则反衬出蒲松龄“寻觅知音、渴遇伯乐”的人生理想。封建制度下婚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男方要高中状元,女方则为富家千金。在《聊斋志异》中男方一般为贫穷书生,女子也是平凡人家,这就使文中爱情具有了反封建的色彩。抛开世俗的荣华富贵,繁文缛节,爱情异乎寻常得简单明了:一见钟情,以身相许。联系蒲松龄的自身生活,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爱情理想。他的妻子刘氏,贤慧端庄,勤劳能干,并且在求仕问题上,更有远见卓识。在刘氏去世后,蒲松龄做的悼文《述刘氏行实》中这样记载“先是,五十余犹不忘进取,孺人止之曰: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 [2]当可谓是蒲松龄的红颜知己,尽管蒲松龄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下的婚姻。蒲松龄更多的思考那些父母包办下青年男女的爱情不自由,当时条件下青年男女往往是有情人劳燕分飞,不能娶到自己的意中人。蒲松龄曾哀叹: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蒲松龄深感于怀,痛斥封建婚姻,哀叹美好爱情化为乌有。而故事结局则打破了大团圆模式,固为精神的契合,知己之感,成与不成眷属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男女双方互为知音,超越世俗的爱,一见钟情让那些痴男怨女为情甘愿生死轮回、甘愿身体憔悴,正是这些爱情篇章打动人心,感染读者之处。《娇娜》中蒲松龄赞曰:“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这种精神的爱恋与柏拉图式的爱情很相似,追求心灵的相通,显得更为崇高纯洁。在蒲松龄的一生中经袁世硕先生的考证,也有书中所描绘的可作“腻友”的女子。在袁世硕先生《我与聊斋志异》中写道“考察蒲松龄与孙蕙的关系中,发现了一位女性顾青霞。她是孙蕙在做宝应县令期间买的小妾,蒲松龄应邀去做幕,与孙蕙的关系是亦友亦宾,不妨出入内宅,与顾青霞常见面。后来,孙蕙入朝做官,将顾青霞留在了淄川家中,蒲松龄也时常见到她。在《聊斋诗集》里留有八题十三首写顾青霞的诗,透露出她的出身、才艺,读过书,工诗,字也写得好,特别赞赏她吟诵唐诗,声调极其优美,形容为‘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令人陶醉。蒲松龄为她选过唐诗百首,赠诗中竟有‘付与可儿吟与听’如此亲昵失态的话语。孙蕙死后,蒲松龄没有哭吊诗,顾青霞死后,他却写了《伤顾青霞》” [3]由此不难看出他对顾青霞的一片真情。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蒲松龄的一生不正说明这一点吗?他少有才名,三试夺魁,早年《蚤起》以早起讽刺了世人汲汲于富贵,熙熙皆为利来的庸俗心态,含蓄地表现了自己不慕荣利、放达自适的性格。施闰章对他的文章倍加赏识,评价甚高,“首艺室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高贵丑态,毕落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易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4]。高山流水,文遇知音,这在作者的眼中是多么可贵。而在以后的考试中,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在词中写道“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蒲松龄词《大江东去·寄王如水》)[5]蒲松龄感觉自己才华横溢,却一直无人赏识,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写的爱情故事多为一见钟情正是他渴慕知音,希望有伯乐来慧眼识千里马的思想寄托。蒲松龄自称他的《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孤愤正说明作者的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聊斋自志》中“才非干宝,雅爱搜神……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乎!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6]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可以一见钟情,作者在现实世界中却屡屡碰壁,一直被考官冷落,“知我者”对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见钟情在《聊斋志异》中有着双重内涵。一方面蒲松龄崇尚自由平等的爱情,用一见钟情来打破封建婚姻传统;另一方面作者借这些爱情故事寄托自己渴慕知音的人生理想;也反映出作者不甘媚俗、以幽冥之事发孤愤之笔的个性追求。既写爱情故事,也写人生感悟,作者在“一见钟情”描绘中做到了水乳交融,不落言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把双重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168.

[2]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62.

[3]袁世硕.《我与聊斋志异》[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0~107.

[4]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9.

[5]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6.

[6]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29~30.

 

 

作者简介:

1. 王登龙(1969-),男,汉族,山东沂源人。山东省沂源鲁村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山东省沂源鲁村中心小学,邮编:256100.

电子邮箱:lczxxxwdl2009@163.com  电话: 0533-3653188

 

2.黄亮吉(1979—)男,汉族,山东沂源人,山东省沂源县徐家庄中心学校二级教师。   

通信地址:山东省沂源县徐家庄中心学校  邮编:256116。

 

 

A Study on The Double Implication of “Love at First Sight ”inStrange Stories from Chinese Studio

Wang Denglong    Huang liangji

(Lucun Primary School , ShanDong Province,256116)

 

Abstract: Many colorful love stories of “Love at First Sight”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Chinese Studio》.Scholars usually attention the single  implication of love that has shown in the book,whereas they ignored the implication of life experiences in these stories. The author expressed his hope of desiring free love by Stories of “Love at First Sight”, and emphasized the love of confidants. Besides of expressed love implication,“Love at First Sight” also expressed another implication that the author looked for a confidant,and wanted to be recognized and he pursued an ideal life. The double implications of “Love at First Sight” expressed Pu Songling’s peculiar comprehensions about love and life .

Key Words: Love at First Sight; confidant; The double implication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