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浩的心声与媒体的噤声
(2009-07-11 03:05:28)
标签:
伍浩昆明316事件杂谈 |
近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媒体的最高领导伍浩先生以“求真的力量”的网名在网络上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式的膝谈。其情之真、其意之切、令我动容,伍先生通过自己的博客,不仅传达了蓄积已久的心声,也传递了昆明3.16事件许多至关重要且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得事件的真相得到一定层度的还原。
原来3.16事件自始至终一直得到省里高层的关注,公安厅长也是“毫不护短”,虽然警方承认的“简单粗暴”一说网民还难以接受,毕竟是在第一时间“高姿态”认错,还是受到了网民的欣赏。3.16事件若就此落下帷幕,虽有瑕疵民意也会将就。谁曾料到事件在趋于圆满之时,伍先生却来了个“优雅的转身”,他的一句“学生处女膜造假,记者涉嫌作假”的“新闻发布词”,给云南媒体带来一场不小的倒春寒,两张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报纸,先后刊登认错致歉书,涉事的值班副总编和采访记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连网络上热议此事的网民也难躲厄运。一时间云南网络媒体全体噤声,纸媒对此事件也只字不提。于是坊间的看法成了主流:“报纸在瞎搞,警方遭冤枉”。
事发不久我就发文质问伍先生,你既不是警方新闻代言人,发布“学生处女膜造假,记者涉嫌作假”的信息有何用意。事后在伍先生的博文中方得知,他只是“随便说说不代表官方的意见”。这就奇怪了,一句信口之言就害得如此众多媒体噤若寒蝉。现在反观媒体对昆明3.16所做的报道,至少基本事实清楚,角度导向没有背离新闻从业人员操守,报纸头版刊发认错致歉信一举大可不必。我省媒体连王家桥派出所如此厚重的铁幕都敢捅破,却被一层薄薄的“处女膜”击得溃不成军,发人深省,催人警策。既然社会赋予媒体监督的权利,我们为何不能充分利乃至用活用够,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且支撑新闻真实的证据充足,就该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压力,媒体的领导也不必用公器的公信力去做抵押,保全一两顶尺码不大的乌纱。须知,媒体的最高“主管”是民心民意,官场上的话叫“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
云南的负面新闻资讯历来都是靠“出省转内销”供给,今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为我们云南媒体人争了大面子,孰料昆明3.16事件又让云南媒体人把刚争到手的面子全部退还,还贴进几层“里子”,叫我郁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舆论环境,亲民勤政的政府领导层,应该视媒体为自己的诤友,身边有敢为“挑刺”的媒体,应该说是政府的一份福分。
当今社会已进已入了信息时代,网络监督网络反腐得到国家高层的认可和支持,网络部队被称为反腐大军中的“摩托化师”或“空降旅”,足见其反应迅速战斗力之强。虽然云南这支部队还在集训阶段,但其战斗力不可低估,我们欢迎伍先生到“摩托化师”或“空降旅”来先当当顾问,若你真能践行“以人格的力量赢得公众、以坦荡的力量赢得媒体、以求真的力量赢得信任”的诺言,也可以弄个师长旅长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