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最大的罪恶,就是过度保护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爱”的尺度

(2022-05-07 06:41:44)

      社会上有一类人,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但是精神上还没有断奶。在大多数家长的认知中,无论孩子成长到什么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家长保护。其实,家长会出现过度保护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如今社会给人带来的巨大压力,成年人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下,就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工作进行保护性干涉。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2b190f69b4cc67afde9594bb18b6d80c.jpeg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忙于养家糊口的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始终认为孩子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性,遇事很容易出问题,家长主观上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挫折,也会出现过度保护的现象。

过度保护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如下:孩子会无法理解责任心的重要性,还会逐渐失去独立性,就连心理方面都会发生扭曲,出现象窝里横、不善交际、啃老等,他们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得社会规则,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6438e315fc8ce3d82fe4bb0ac42e1ff7.jpeg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巨婴”!


一、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


知乎网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婴”,印象里,她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父母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支教、实习、旅行等活动更是想都别想。她从小到大没洗过衣服,甚至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粘烟火气。”


高中假期,同龄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职赚外快时,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东西。


后果显而易见,她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上大学后,因为不会装手机卡急到掉泪;军训时不会打包行李哭了一路;连如何到马路对面坐公交都需要问路人……


这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没有。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都被父母夺走了。


这句话,一语中的。所有“巨婴”的诞生,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爱孩子,保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则“翠鸟移巢”的寓言: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孩子就会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如果,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


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苦尽才有甘来。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父母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最后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bf49a2e19c9c9735e8f6f3d233986803.jpeg
二、你不让孩子吃苦,他会让父母吃苦


不久前,一则“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通篇充斥着负面词汇。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王猛母亲的话语中透着伤心与无奈。


王猛的信也许是真实案例,也许如一些网民所说,是写手的编造,但是却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这一极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过度保护和管制。


刘墉曾感叹说,“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736bc30db5de9e1935a7e70298542631.jpeg


三、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爱,是放手


于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换句话来讲就是,有一种爱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纪录片《狐狸的故事》,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7,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狐狸,狐狸妈妈怀孕后,狐狸爸爸毫无畏惧地独自觅食,被群狼咬得遍体鳞伤,却还是带着伤痛拖回了食物,并坚持觅食挨过了那白雪皑皑的漫漫劫期。


春天,狐狸妈妈生下了五只可爱的小狐狸。小狐狸在妈妈爸爸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


初秋的早晨,狐狸的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领着孩子们走向了草原的深处。在一块草木茂盛、小溪流水的地方停了下来。狐狸爸爸妈妈围着孩子们转了两圈,然后头也不回地向远处飞奔而去……


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扔”在变幻莫测的草原,但是他们早已把生存的本领教给了小狐狸们。


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是这样。即使有再多的不舍,父母都必须忍痛放手,因为孩子的未来必须由他们自己去走。


只有放手,让孩子脱离“父母”这个舒适区,他才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才会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7449b67fc21b7b0fb22fee3be9ff988f.png

否则,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孩子的人生,只是重复父母的人生。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家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等。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明智的家长,应学会放手,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我们不是居高临下,俯身教诲,而是站在孩子身旁,与他肩并肩,陪伴他们走过精彩的一程。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5065985419fbadfe6eac764076923d4f.jpeg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www.bmtsz.cn/wp-content/uploads/2022/05/frc-99ca25a94872095fa580683c05fbce1d.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