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诗集与兰马速度的博弈

(2009-12-10 21:37:25)
标签:

诗集

诗人

兰马

诗歌评论

文化

分类: 蓝马访:媒体上英雄本色

一本诗集与兰马速度的博弈

        ——读兰马12小时即兴创作诗集《新尝试:12小时与45首诗》有感
    
    
        
    兰马是一匹快马。
   
    我说的“快”,常上网的诗人们都知道指的是2003年4月末,兰马经过12小时即兴创作,写出了在当时诗歌论坛广获好评的45首诗,第二天他就把这些诗未作修改便自印成诗集寄送诗友,一时被诗界喻为文坛奇事。我在事隔刚好一年后在兰马的书斋见到了这本薄薄的诗集,印刷精美,现代装帧,这大概得益于他多年在媒体浸染而来的经验,也许是他与生俱来的追求完美的气质使然。
   
    这种有点像行为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按他自己的话说,“我也是仅作为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尝试行为,一种在速度、激情、性感、口语、现场等非质以外的尝试。”他将这本诗集命名为《新尝试:12小时与45首诗》,源自胡适的《尝试集》。胡适的诗集我拜读过,虽然现在看来,那些诗歌读后都要撇嘴微笑,但在当时文言文一统天下的气候下,这是一项惊人的尝试。兰马的“新尝试”,也可说是一项惊人的尝试,是对自身天赋(一气呵成45首诗!),也是对体力的挑战(连续写作12小时!)。无疑,他的挑战是成功的,我看到里面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我个人相当喜欢这几首:《往事和草的叶子》、《火车》、《鸟的飞行》、《五点钟一种情绪或困惑或感伤》、《火车,火车》、《他们的存在定律》。后来,我对照了他自己划定的创作高潮表,发现这几首诗刚好分布在各个高潮中,可见这种创作激情的饱满和稳定,我也发现,他除了曾经因为生计停顿过一段时间后,接触网络,回归诗坛,这种创作激情是一直饱满和稳定的。
   
    “回归文本才有意义。”(浪子语)我仅就上面几首诗谈谈我的“观感”(不是读后感,读后感是在读后形成的,往往有点总结的意味,而我认为欣赏的感觉是伴随“观察”这个动作的,也许更能反映心灵细微的原初的跳动)。《往事和草的叶子》,以淡淡哀伤的情绪和精妙的意象打动了我,请看这样的句子:“他们一起割草/一站直腰杆/头发就白了”,夸张的手法或者魔幻的手法,我借此体悟到对一去不返的往事以及不知不觉“催人老”的岁月莫可言状的感伤。“白发”是一个运用得好便常能感人至深的意象,比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通过色彩的对比传达孤旅的颓伤情思和老境的凄凉感喟。我坦言,我那首《联想》是看到兰马这首诗后颇受启发才写的,“那黑黑的土地上/一枝有着白发的芦苇”,我把挑粪走在洒满晨光的小路上的母亲比作“一枝有着白发的芦苇”。兰马这45首诗中有两首是写火车的,我想集中在一起谈论。据说他写这些诗是受于小韦的诗集《火车》感染。于小韦的成名作《火车》在诗坛是耳熟能详的,尤其是其中的句子“它走着/像一列火车那样”。这是一首我至今都难于心领神会但总有感觉的诗,因此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于诗人怀有敬畏之情。我想兰马的诗,我是读懂了的,因为读懂也便喜欢,因为喜欢也便对兰马感到亲切。当我同时知道这是在12小时内创作的,也有了敬畏之情。我有了结识兰马的欲望。不久,见闻兄打电话给我说兰马来了珠海,我便风雨兼程赶过去,见到了瘦高瘦高的他,真像唐先生的马,而我第一感觉兰马就是那个怀有幻想理想主义者“愁容骑士”。他的笑容中有掩饰不住的忧愁,我喜欢这种神色。我有个直觉:忧愁的人总是比较诚恳。围火锅而座,一番闲谈下来,知道他有深厚的诗学,也精通人性之道,这跟他在媒体做了多年的记者有关。现,他在某上市企业从事房产策划及企业文化的管理工作。他说,可以摆脱自己平常很厌恶的世俗(卑下)困境,做一个心平气和的写作者,做生活中的平凡人,由此,他难道不是寻找到安静的潜心写作的诗意栖居之地?他近期的作品呈现可喜的内敛浑厚品质,与他的心态、个性和生活经历有关,这些我想在另外的文章再谈谈。现在我们回到他两首写“火车”的语境中来。第一首《火车》,我做为一个“观察者”看到两个平常的物体(“火车”和“毛毛虫”)所叠印和置换出来的意象,全诗不长,兹录如下:
   
   
   
    他第一次向我陈述的一列火车
   
    上面爬满毛毛虫
   
    眨下眼
   
    就消失了
   
    不像松树上的毛毛虫
   
    爬了半天
   
    还在那根松针上

 

一本诗集与兰马速度的博弈
   
    火车和毛毛虫本身在诗歌语境之外,并不具备象征意味,而在这里,因为几组通过想象/联想可以构成关联互成对比的关于“速度”,“形体”以及“时空”等的反差,扩展了词语的能指和所指,火车的“快”与毛毛虫的“慢”的反差,火车的“长”和毛毛虫的“短”的反差,“眨下眼就消失了”和“爬了半天还在那根松针上”的反差,值得深思这些简单意象通过一连串的反差带来的丰实的诗歌意蕴。火车和毛毛虫都可以象征行进的事物,包括更迭不止的生命。而诗中出现的陈述者的“他”,已经消解了作为陈述者的功能,具有了神秘的“隐喻”色彩。既可以摆出一列“爬满毛毛虫”的“火车”这个独特的意象,又可把对这种现实可能性的质疑弱化,这是对卡夫卡的奇异的昆虫象征的大胆模仿,又不拘泥形式,不落刻意而为的痕迹。另外一首是《火车,火车》,读这标题就有呼唤的语速和火车的节奏,我看出这是“我”对一个要来登上火车的“她”的呼唤,最关键的是最后的一句反问:“我已厌倦了这条铁路/现在/火车与我何干?”无须对“我”和“她”的关系进行探讨,诗歌在开头已经阐明“她的上帝/赐给我一辆火车/源于爱”,这种冷峻低沉的基调,已经决定了全诗意义的指向,如果不转折的话,那就会流于一般的情诗风格,幸好诗人在最后发出了一声有力的又有深刻代表性的反问,使得这首诗容易在一部分处在无情之爱的困扰中的男人获得共鸣。埃兹拉•庞德认为,情感是作为一种“形式单元”出现在诗歌写作过程中的。从兰马这两首写火车的诗,他在诗写中把握情感的能力也即是对“形式单元”的结构处理能力是很强的,第一首引而不发,第二首仰天一吼,均恰到好处,是情感的“智取”。我们都看过鸟的飞行,在天空或者在荧屏。我们也都看过写鸟飞行的诗句,对那种千篇一律的抒情方式烂熟于心。兰马这首《鸟的飞行》却独辟蹊径,先讨论在城市看见鸟以及一群鸟在报纸不同的反映程度,然后写作为一个记者对“鸟”这种人类的朋友美好的事物在城市上空飞过职业病式的反映,环保的主题隐匿在这种疑似“黑色幽默”的幽默调侃中,我不得不佩服他对主题的阐发技巧。我看够了网络上泛滥如决堤之水的“口水诗”,粗一看《五点钟一种情绪或困惑或感伤》,也是,这么矫情的题目我也很反感。但再读一遍的时候,我不禁对这首诗刮目相看。看窗户上的“我”的属相龙的图案,听远处的歌,等人来搬家,这些组成全诗的基本事实,揭示了都市人的孤寂和焦虑,揭示了打工者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轻——海德格尔所说的“大地上的异乡者”——这种无根漂泊的命运,之所以说是轻,是因为不可具体地修正不可自己把握,是因为漂泊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所受的命运的精神迫害。刘亮程问住多久才算是家?城市中的人向往乡村生活也是对物质之家的反叛,家总是与精神家园的意味更紧密相连。我认为只有埋葬童年的地方才是故乡,而当母亲老了,埋葬母亲的地方也是流浪者的故乡吧。这首诗给我思考的地方还很多。而哀而不伤的结尾:“我的可怜的龙/正在夕阳的余辉里作最后的道别”,暗合福楼拜极力倡导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方法,没有累赘的抒情,也很为我欣赏。曾经向评论家格式请教过关于进入文本的问题,格式称之为“打开”,一是评论者把文本打开,二是评论者的感觉被文本打开。格式认为后者更加重要。我觉得这首作品刚开始受到我的排斥,是因为我没能打开文本,而当我再次阅读被它感动,则是文本以其自身的魅力打开了我的感觉,我有了想说的冲动。最后说一说《他们存在定律》,请允许我再一次全诗摘录:
   
   
    有你
   
    有我
   
    就有他
   
    同理
   
    有你们
   
    有我们
   
    就有他们
   
   
    我不想做任何解说,因为这样的定律我们都能理解,证明没有意义。我也不想谈我为什么喜欢,因为你是你或者他是他。我只想把梭罗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的一句话作为给你的引申:“让他们去漂泊去考察异邦的澳大利亚人,我从上帝得到的多,他们得到更多的路。”另外我想说,他们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灵魂中,我们不得不用他们的耳朵去听,就像我乐意以非私人的耳朵听梭罗述说听兰马述说。
    
       
    我们都知道,马必须是健马才能跑出速度来,那么就是说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马本身必须拥有一定的力度。我看到,兰马的实力是足够的,也有奔跑的欲望,但他是否具备长途奔袭的能力我有所担心。12小时,是一个短途吧,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那么12个月,12年呢?尽管他已经有了12年的诗写历史了,但是他仅把诗歌当作“物质以外高尚天堂的一种娱乐追求方式”,也就是说他的诗歌追求没有预设高度,他反感一些传统诗歌发表途径而对发表有所保留或拒绝,这影响了他奔跑的速。这也是他在70后(我反感这种分法,但已约定成俗,真是成“俗”呵!)诗人中被遮蔽的主要原因。这个倚重自我推销的时代,还是可以适当推销自己的。

一本诗集与兰马速度的博弈   20047月底 于珠海)


                                             
    
                                             ——详见2004年10月《汉诗评论》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