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本抄底,普洱茶格局待变

(2009-08-24 11:05:04)
标签:

龙润

普洱茶

茶业

立顿

财经

分类: 茗茶馆:嘉木处隽永甘露
资本抄底,普洱茶格局待变


 

-
   龙润:跳出普洱做普洱
-

 

 

  记者发现,龙润官方网站上已经打出大红横幅:“热烈祝贺云南龙润茶在香港主板上市”。在其名为“龙润茶”的新网站上,直接打出了“中国大陆香港第一家茶业上市公司(2898.HK) ”。
-

  原来,近期云南龙润集团获得黄健华的火箭资本注资5300万港元。据消息人士对记者透露:龙润集团已经在香港联交所申请将旗下股票名“龙发制药[1.17 -1.68%]”改为“龙润茶”,以“龙润茶”为上市股票名的手续已通过。不过,记者联系龙润方面的相关负责人就此话题采访时,几位高管均以在香港出差为由拒绝了采访。
-

  事实上,早在2009年5月底,龙发制药就以1.6亿港元收购龙润茶业创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润茶业”),并改名为“龙润茶集团有限公司”,从药业主攻茶业市场,为今日的龙润茶的融资、上市埋下了伏笔。
-

 

  对于为什么要投资龙润茶?投资者黄健华的逻辑很简单,“作为投资者,当然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你看中国市场,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他领域都已经有各自出名的品牌,唯独茶业没有。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投资领域是很幸运的,这次的回报一定会超过以前。”黄健华如此解释他从篮球跳到茶业的逻辑。
-

  事实上,黄健华所投资的龙润普洱茶是行业里的异数。

  -
    在2005年年底龙润进入普洱茶行业之初,他们的定位就非常明确:将快速消费品作为战略重点。如今,龙润茶集团在2008年度的营业额为1.1亿元,除税后溢利3500万元,目前在全国有自营店8间,另有特许经营店120间。
-

  龙润普洱茶曾坦言,其学习的标杆是立顿红茶。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额与中国其他所有茶类的年销售总额相当。然而在龙润推出了速溶、袋泡普洱茶等方便茶之后,发现市场并不乐观。
-

  业界人士对记者分析,定位快速消费品品牌,龙润要快速发展,其背后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本维系。这也部分解释了龙润跨界整合,引入火箭资本进行财力补充的原因。
-

  “龙润一直推速溶茶以及建专卖店模式,这样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因此在经营层面业绩不佳,但是其在资本层面进行题材的转换,战略调整,做中国茶却取得了成功。”对于龙润这次在香港市场资本运作的成功,方一知认为,因为各种茶有其活力周期,如果定位在茶行业,卖多种茶就可降低风险。
-

  据悉,目前龙润战略的转型也使得其学习的标杆从立顿红茶改为了天福茗茶,希望在其专卖店体系中售卖多种茶。“还是以普洱茶为主,其他茶叶为辅。现在龙润是跳出普洱做普洱了。”方一知对龙润的这次战略转型评价颇高。


-

  普洱茶业格局待变
-

  龙润此番转型,和国内普洱茶市如今集体面临的压力有关。
-

  2008年,国内普洱茶产量为5.28万吨,同比锐减4万吨,普洱茶从之前的被热炒逐步进入以品饮为主的理性消费阶段。
--

  而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则直接使得之前疯狂的普洱茶市场面临着高囤货、价格缩水的双重冲击。大批有实力但资金压在茶品上的茶企无力回天,资金链的紧张无疑限制了茶企的发展。而随着国家、云南省等对普洱茶行业的重视,相关专家认为,下一步普洱茶的发展重点应该在茶林的所有权上,而不是产品本身。从年底开始,就将有大量资金涌入云南普洱茶市场了。
-

  据此,拥有茶叶基地、有较长产业链的龙润茶率先成为这波投资的幸运儿。
-

  “茶产业本身是小产业,但是发展空间大,过去的操作力度相对比较少,资本进驻的操作空间大。”方一知透露,现在外来资本已经在云南版纳、临沧、勐海等地考察。
-

  事实上,中国茶整个产业都给了资本无限想象空间。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虽然产茶面积世界第一,但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较弱。中国茶的品牌主要是茶类品牌,比如龙井、铁观音、竹叶青等等,都属于某一种茶类,始终没有形成真正强势品牌。
-

  如今在资本推动下,品牌意识率先在普洱茶行业觉醒,和资本对接上市已经是很多茶企的梦想。
-

  据有关人士透露,云南龙生的上市正待证监会审核。如上市成功,云南龙生将会收购更多的茶业原料基地,同时还会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整体提升茶产业的支柱地位,最终走向茶企并购的道路。 |
-

  另外一家普洱茶企业下关沱茶同样在筹备上市事宜。下关沱茶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尽管目前上市受阻,但目标不会改变。另外一家普洱茶连锁企业的兰茶坊也正酝酿在创业板上市,其董事长杨泽军表示,努力在3~5年内进入资本市场。
-

  “中国茶叶的终端市场非常破碎,被区域消费习惯分割成很多小块,通过某一个企业来构建遍布全国的终端营销网,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完成的,要改变茶叶的渠道形态,就必须先打通茶叶终端消费市场支离破碎这一最大的结。”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说,以黄健华为代表的资本看准的正是这个机会。
-

——转载之《中国经营报》记者张文杰  博主稍作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