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书—北京(大型组诗)(附:诗评)

标签:
秋之书北京兰马的诗评论文化 |
分类: 藏典阁:蓝马作品精选录 |
|
|
http://article.hongxiu.com/images/bianzhean.gif |
1、 大地澄明,纸一样的心境通体纯净 我在京郊之野 看见一条没有被污染过的鲤鱼跃过一道水栅栏 灵光一闪,一架飞机剪开天空蓝蓝的帷幕 演员还没上场,观众秩序井然 我转身的一刹那,戏剧早已结束 从小虚构的梦中场景 像秋天的树枝终于可以斜向路径的拐弯处 不必提着笨重的苹果,轻松得直起身子看朝阳东升 我心灵的兔子任其四处为巢 忘记身世、忘记耻辱、忘记荣誉,忘记一切与兔子相关的事与物 我只活在当下 倔强如京郊的一根新草,谦卑得不低头 锋芒的图钉按进天安门的城楼 10—3 2、 汽车驾驶秋天的白云飞越黄河边缘的村庄 城市可以忽略 我多么希冀遇见挎着花篮子的姑娘棉花一样洁白朴实 一头牛把夕阳拱进云的西边 炊烟次第袅袅 没有鸟飞入灯红酒绿 夜晚像个神秘的百变箱 使地狱或者天堂发出无所事事的邀请 快乐了城市 忧郁了梦乡 我假装成行者 穿梭于孔隙中的一丝无拘无束 10—4 3、 错过最后一班地铁抵达的身影 我沉默如鞋 走廊是一行受难的诗 在我足底躺下 若有夜莺在树枝上歌唱,倒影是羽翼的丰满 我该不会如此惆怅 诗人无序的鸟散 使一本诗集贫困一生 我的皮肤渐渐接近午夜的暧昧色光 风吹进别墅的窗纱 10—5 4、 现实是限制的存在 我只需要一张长椅,长椅上落满树叶的忧愁 风刮起夏末的尘埃 母亲夕阳西下 纱巾如炊烟飘 在父亲坟墓的秘密曲调荡漾处 命脉注定了迁徙与漂泊 这是京郊,城乡结合的一个北京的阑尾 玉米、苹果、白菜,偶然果园深处的狗叫、鸡鸣 由它们的气囊传到白云上顶 我内心的宁静,宛如湖水里的莲藕深藏不露 独自歌颂的一朵白云 即不模糊又不清晰 诡秘如鬼火 可在熙熙嚷嚷的人群中 我努力抬起一张高昂的脸庞期待被人发现 10—6 5、 谁还能听见铁匠营上急如马蹄的打铁声? 一队清兵的殇 凝固一个地名 琉璃的牌坊云端或许站着一位寂寞的说书老者 我瘦弱的脸颊像一个随时路演的舞台 唾沫轻柔的歌舞 越是悲壮,越是真实 尘土飞扬的铁匠营坠入星辰的江河 刀枪涂满剧毒 蒿草从风的摇摆中退场 仰望苍穹 我仿佛是一株夜晚中的向日葵 聆听打铁声从耳旁流过 月亮渐行渐远 大雁的翅膀融入南归的气流 10—7 6、 面包,昨天的面包,一袋裂口的面包放于桌上 等待一张嘴 蚂蚁已集体出动 我的那张嘴应该与面包亲密得像裤子的左右袋 没有私利,方向一致 一条心连着一条心 北京的大地 丰盛的一场酒席 我像新郎一样迎来故宫石狮头顶的第一缕晨曦 消却浪漫的梦境 我还给我锁不住的一寸物质的微光 微光面向微光 面包面向面包 我像一支冰激凌 被不懂事的孩子融化在长安街头 10—8 7、 温度计下降 缓慢,蜗牛的爬行 出租屋的一碗快餐面冒着不冷不热的讥笑 树木一片漆黑 我透过窗前一束光线的明亮 远处别墅一对男女的低语灼伤了一朵高贵的玫瑰 风吹过苹果园的清香 一张写有诗句的纸送入神圣的书柜 几乎在山水画里 两河之间停泊的是一叶小小的孤舟 我欲行又止 雾已罩千里 月光清冷 我听见一只蜗牛在窗户的玻璃上打着呼噜 匀称得像温度计下降的刻度 我半闭的双眼 击败万家灯火 10—8 8、 香山红叶未红 泛着生冷的光泽 风筝落入忧郁的湖面 树叶一样的漂泊,伤感旅居的匆匆脚印 入京多日 我操守的姿态,以书本的版式打开一扇门 白日仍然灯光如豆 取悦开瓶器开启啤酒的清脆 我把快乐交付昆虫的沉寂 在一个个屋檐下隐蔽自己的脸庞 这是选择的停留 秋天的心越冷却,香山红叶便越鲜艳 我红豆的歌颂 撒下如盐的雪花 10—9 9、 青春的草堂独自跟随秋风飘零 我点燃一支小小的蜡烛 让烛光照亮黑沉沉、空荡荡的巨大洞穴 我探索、询问、质疑 洞穴深处青蛇恩赐的一件青衣 流水向东 光阴向西 我前十四年后十四年 像一条废弃的铁轨被暴风雪掩盖 只是村庄旁一座肃穆的教堂 常被一只雄鹰怀想 忘记流浪、苦难、抗争 青春的水漫过一根轻柔的陆草 我将在河的尽头确定海的起点 宛如渔夫 10—10 10、 茱萸不再睡眠 芳香的弥漫像浓雾一般掩盖山顶高耸的树木 谁能理解登高望远背后的一个符号的深邃 每年一次 被我翻新的那一叠王维的古籍诗本 谈论中占据绝对优势 那支茱萸涨满乡愁的毒素 我曾在故土清澈的溪水里百毒不侵 说愁,山风吹起的一片枯叶 被潮湿的炊烟那优美的弧度遮蔽 上弦月弯曲的眉毛挂满弯弯曲曲的忧伤 像一片红叶上的露珠 当香山沉没于街灯的五光十色的海洋中 一株茱萸便是我的祠堂 风吹醒睡眠的白云 我看见祖先放在北京上空的一架风筝 10—11(2005年重阳) 11、 长城下一棵孤独而将死的槐树 秋风里艰难地皱眉,急促地喘气 山谷中的鸟不再光顾老巢的庭院 宛如一个卧病不起的孤寡老人 被季节拖进死亡边缘 我惦记着,一面把深深的问候请求上升的月亮给予传答 天空不会一直阴冷不晴 小草与昆虫接近如此裸露而褐色的田地 在这忽寒忽暖的时刻 我将远游秋的西方 使大地公正廉洁 树木倍受关怀 一个死亡像一个宪政发达的民族的强盛 春雨的甘霖 为病了一场的树林穿上嫩绿的衣裳 10—12 13、 三环路上车辆像蚂蚁一般缓缓移动 这是一个毫无创意的比喻 像我的北漂 常说是人群中一个可有可无的浮萍 车厢在车轮上打盹 修理过的头发 潮湿的呼吸声 中关村一个拐弯使我看见高楼伸出的空中花园 蝴蝶不飞 彩球拒绝云朵的预定 有人从后门搬迁而入 富裕的颤动凭借一台小小的手提电脑 我在座位上占卜时来运转 一座别墅的三元桥边矗立 2005/10/3---13于清华园 |
[延伸阅读]
在春天欲走还留之际的南方读到兰马的《秋之书•北京》也算是一种机缘。在细雨绵绵的希望之春聆听秋之书一页页翻开的刷刷声,我随同诗人在对生存与梦想的自我抉择和拷问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不愿意以正统的诗歌评论来界定这首诗的是非,只想做一番感想式的解读仅仅是出于对诗歌的挚爱以及与《秋之书•北京》心灵上的某种契合。如同诗人一直在现实与梦想的断裂中坚守一样,我同样不敢亵渎诗歌以及视诗歌为神灵的诗人。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但我更愿意把这种痛苦理解为诗人探索、询问、质疑等种种精神砺练后心境的澄明。兰马的《秋之书•北京》正是这种痛苦的产物。当一行行受难的诗在诗人的笔下依次躺下,诗人便拥有了痛苦分娩后新生的喜悦,这种喜悦绝不亚于母亲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时的欢愉。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当诗歌早已不再承载“道”的使命,与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它更无缘在商品化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还可幸运地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随价值规律的波动而沉浮,诗歌无以成为诗人养活自己的方式,只能成为8小时工作之余的另一种精神生活时,“诗人无序的鸟散”,做精神的逃离、梦想的放逐,这是诗歌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
穿行于荆棘丛生的生存时空中,宛如诗歌的命运,诗人纯粹的精神坚持是否会受到现实欲望的招安。在收获的季节,“我”的北漂与其说是找寻自我建构的梦境,不如说是为生存的现实所逼迫。作为70年代出生的诗人,兰马的诗歌不再指向一种虚妄的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对自我生存状况的个体言说。《秋之书•北京》是一首大型的组诗,共十三首,每一首都是生存的挣扎、理想的歌唱,情感的丝线串连起珍珠般散落的事件,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脚步、诗歌的内在韵律作一次心灵的旅行,同诗人一起演算一部现实与理想不对等的方程式。
兰马以沉稳与砺练的笔调抒写了一次北漂的感受,通过对生存状况的片断性描述来还原个人的沉思。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倾斜使得诗人不得不注重叙事的份额,但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的情感,抒情在作品里包上了一层叙事的外衣。叙事和抒情的内在统一、结构的完整、情感的张驰有度、意象的协调、想象逻辑的连贯、感觉的敏锐、语言的精到及诗节的整饬拼贴起《秋之书•北京》的亮点。
诗人从“飞机剪开天空蓝蓝的帷幕”起笔到“飞机跨越昆仑”落笔,似乎“一念之间”,“我”转身的一刹那,“戏剧早已结束”,而“我”却完成了一次生存的考验、一次自我的拷问。从“我”追寻梦想的最初将“锋芒的图钉按进天安门的城楼”到希冀“遇见挎着花篮子的姑娘棉花一样洁白朴实”,因“错过最后一班地铁抵达的身影”而惆怅到意识到“现实是限制的存在”,依然“努力抬起一张高昂的脸庞期待被人发现”,却发觉自己像“一株夜晚中的向日葵”迷失在物质利诱的微光里,“我欲行又止”,而我在“伤感旅居的匆匆脚印”时依然以“操守的姿态”选择停留,我在“探索、询问、质疑”时看见“洞穴深处青蛇恩赐的一件青衣”,于是决定“在河的尽头确定海的起点”,坚信“天空不会一直阴冷不晴”,万物终会“萌动发芽”。这一切只有“沉默的石砖”知道,它像一本本流传盛广的纪实小说,印证着“我”曾经追寻梦想的足迹。生存是那样的难以守望,而“富裕的颤动凭借一台小小的手提电脑”。梦想与现实之间霍然张开一道口子,分裂分裂,成为一个黑洞,吞噬”我”同样欲望物质的灵魂。抽去抒情的诗行,剩下的便是“我”北漂的生活旅程。而贯穿诗歌片断式生存场景叙事的是诗人情感的纽带,张驰有度的情感让读者在洞穿“我”自我的拷问中共鸣,但是诗人的抒情并非是直露的,而是将测量情感的温度计交付于意象,情感温度的骤然升降伴随而来的是意象的相应转换。“谦卑得不低头”的新草、“棉花一样洁白朴实”的姑娘、“深藏不露”的莲藕、“夜晚中”的向日葵、“清冷”的月光、“涨满乡愁毒素”的茱萸、“自由飞翔”的鸽子,每一个意象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态度,浸润着诗人情感的汁液,都是诗人心理感觉的外化。一连串意象的组合传达出了诗人希望、质疑、挣扎、坚守的心路历程。在这种内在思想感情与外在形象和形式(包括韵律)的和谐交融中,读者获得了审美自由和解放的感觉。梦想在现实的步步进逼中节节退让,可贵的是梦想终究没有为现实所裹挟,而是让追求梦想的锋芒裹进现实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