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在哪里
海地在那里,恐怕在中国老百姓里,知道的不多,因为海地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没有多少人会关心那个地球背面、人们都“脑袋朝下站着”地方。现在,那里忽然一瞬间成了全世界最让人瞩目的地方。
国内各个大报这一两天都在最醒目的位置登载了大幅照片:海地孩子无助的目光、母亲眼中最后一点生命之光、一眼望不到边的废墟------这让我们想起了不久前的汶川。
《新京报》社论的标题真好——《是灾难让我们学会感恩和守望》,试摘一两段文字如下:
“如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让各国民众都站在一起,那这种力量就是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凝聚力。所谓文明,指的并不是堆砌物质和炫耀财富的能力。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高楼大厦或许不堪一击。但是自然征服不了人类的友爱和互助。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理解,其实征服自然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互相帮助和扶持的过程。
“因此,是灾难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和守望。感恩是国际合作的责任。而守望既是惦念,也是防范。
“感恩和守望,是公共精神的一种体现。没有感恩,我们就不会在灾难来临时感同身受;没有守望,我们就不会变得更坚强,更互助。感恩和守望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面对灾难所学到的。
下面是我编篡的一点参考资料: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全称为海地共和国,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总面积2.78万平方千米,人口892万,黑人占95%,因此有“黑人共和国”之称。
海地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货币为古德,首都太子港。
1804年1月1日宣告独立,取国名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美洲本来是没有黑人的,美洲的黑人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规模贩运来的非洲黑奴的后代。因此,黑奴后代的海地,就有着和黑奴一样的,苦难而悲壮的历史。
海地自古以来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日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自此,海地的人口数量渐渐以黑人为主。1502年该岛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
1790年至1803年法属圣多明各黑人爆发大起义,于1804年1月1日起义成功,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成为拉美大陆最先获得独立的国家。独立后不久,海地因内战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1820年重归统一。1822年海地统治者布瓦耶东征圣多明各成功,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东西两部合而治之。1844年圣多明各脱离海地,成为独立的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1844年至1915年为海地内乱时期,先后更换了22位统治者。
其实,自1804年海地正式独立以后的二百多年里,包括1915年至1934年海地被美国占领期间,海地就没有停止过动乱。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实行独裁统治,1986年2月7日,在人民反暴政斗争浪潮的冲击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国。以原军队参谋长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接管政权。10月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立宪议会选举。1987年3月通过新宪法。1988年1月17日马尼加当选为总统,组成文官政府。1990年底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9个月后被军事政变推翻。以后,军事政变频仍,海地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动荡、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