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寄居海外的人,总会有一份流浪的感觉?(张亦平画作)

或许我们的生命就如这样的一座孤屋,似有居所,却不知何处?(张亦平画作)
因为听了一曲《流浪者之歌》,竟然百感交集!有时候,一首乐曲,一幅画卷,都会令我冥思、深陷和感悟颇多。。。
我们的地方报纸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登出一则消息:今早在哈桑大街旁的奥伯森超市发现一位老年流浪妇女的尸体,因心脏病复发猝死在超市门口。
一篇文章,寥寥数语,告知了一个生命的结束。这个老妇人我们是熟悉的,在我们居住的这一块地方偶尔会看见她推着一个超市的小推车蹒跚地来来去去,推车上装着她的全部家当,只不过是两套衣服和一堆纸夹子,这些纸夹子是她的被褥和床铺。
有一次起了大风,我和老公正好看见她费力地顶风前行,狂风吹得她摇摇欲坠,这一番可怜的景象,让人感觉生命怎会是这般的凄凉和悲惨。老公下车帮她把推车推上一个道坡,给了她二十块钱,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这些,而她依然还要在寒风和饥饿中为生命搏斗。
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地方最常见的一个景象是一个流浪的人举着一个牌子祈求一点钱,每当看到这个场景,我都会既好奇又心酸。这些流浪的人大多数都是美国人,也看似身体没有残疾,怎会沦落到这般境地?有时就和老公探讨,很奇怪为什么像我们这些新移民,来到美国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却能够奋斗一些年就可以安居乐业,而他们在这里生长,有父母姐妹兄弟,却为什么最后流浪和乞讨,直至放弃生活和生命?
每当我来到洛杉矶downtown第三大街一带的地方,心里都会发闷很久。如果早晨来到第三大街,充斥鼻子里的尽是臊臭味,那是大小便的味道。一个个纸夹子胡乱被丢弃在路边,偶尔还看到纸夹子上有一只胸罩儿或者女人内裤,垃圾箱边经常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人拾捡食物和饮料,或者一只已经吸了一多半的香烟——连狗都不如的生命!这是我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时的感触。
老公说,大部分流浪的人都是生活中或者遭遇了变故,或者沾染了吸毒,或者精神不健全,总之,人如果想让生命听之任之了,总会要先扼杀了人心中所有的希望和斗志。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是这些人的悲惨,既然有了生命,却只把生命作为了一个皮囊,它在呼吸、鲜活和行走,却没有了知性、情感和灵魂。

世间万物,无不应有归属,哪怕是一座丢弃的城堡或者一块无足轻重的石头!(张亦平画作)

水在流,它们一直奔腾,将归向何处?(张亦平画作)
曾经听过一个牧师的见证,他经常会在贫穷肮脏的地方寻觅可以再度唤醒灵魂的流浪汉。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流浪的人即使没有神经问题,也会对财产和生命产生威胁。这个牧师和师母总会在祷告中获得智慧和勇气,把上帝呼召的流浪人接到家里,给他们做饭,为他们祷告,供他们食宿,而往往流浪的人们都会转回心性,让生命找寻到另一番前景。
当师母和流浪人们说“无论世界如何冷酷,但有耶稣永远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那些本来暗淡无光的眼中重新发出一股亮光,那是灵魂重新被点燃的亮光,那是被世间忽视的生命被重新珍惜的惊喜,更是一种重获生命后的快乐。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因为流浪而被上帝拣选,也因为被上帝拣选而在生命里寻得了真正的意义,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流浪是凄凉的,流浪是悲惨的,流浪是无终的,流浪是卑贱的,流浪是一首哀歌。。。
流浪的人,于物质世界体验生命没有保障后的飘零、孤独和冷漠,生命的可怜,尽显出来。茫茫的世界,漫长的时空,何处为我的归属?诚然成为一个流浪的人,定是一个不幸的人,生活中的错误用生命无法承重的代价来给生命画上一个句号,诚然的悲哀!
然而,世界上,即使在我们这些生活无忧,有计划地安度生命人的身上,何人不倍感流浪,何人不感觉孤独?一份欲望实现后,就是一种空洞,为了奔向另一个更高的欲望,我们在不停地奔跑,在一个虚晃的目标前,我们实际上是在生命的旅途上流浪,只是可悲的是,我们竟然全然不知。
也许我们有些人就一直在流浪,在生命的既定轨道里,我们别无选择地来来去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纵然也有很多别离故土的忧伤,却也要为了生活,一直要流浪!
我们的灵魂在流浪!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纯净的地方,那是美的化身,集成天地万物的晶莹和烂漫,在心的最底处时不时地漾出涟漪和期盼。那是对生活的热爱,那是对爱情的痴迷,那是对人情的依恋,那是对社会的祝愿。。。而一切的一切都总不会遂人愿,人们在美好憧憬中梦幻,也在美好追求中迷离,更在美好破灭前哀叹。这是灵魂的悲歌,更是我们的无奈!
一首流浪者之歌,一遍遍地倾听,竟然悲壮地不能自已。生命,没有真正灵魂寄托的生命,就是这样的一首歌,一首悲戚的流浪者之歌!
生命不要流浪!灵魂不要流浪!因为有真美丽在眼前,我已经知道,我也已经寻觅到。。。

花在凋零,这是一曲生命的挽歌。。。(张亦平画作)

窗外美若仙境,我竟隔窗轻吟寂寞,世间谁不流浪,谁不孤独?
其实天堂就在眼前,只需跨过心障——这道紧闭的窗户!(张亦平画作)







听了穆特与海菲兹的《流浪之歌》后,感觉仿佛找到了知音。能够渗透到我心里去的是穆特的版本,仿佛听到的是生命在世间生存中的挣扎,灵魂在黑暗中的伤痛和煎熬。。。
以穆特与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凉、悲伤、悲戚,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穆特多了点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作为女人,我更喜欢穆特的演奏,有一种非凡的气势,时而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时而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她冷峻而又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质感及音质、音色亦至真至美。
海飞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淡了一丝虔诚。以穆特、海飞兹和弗雷德里曼三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心是愿望,神是境界,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汇。咱们都相信穆特想演奏好,但她的性别底色是上帝给她涂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她就抹不去性别底色的脂粉气。穆特的手,是一双女人的手。”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
(此段来自于《天道》)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聆听《流浪者之歌》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六版本比较谈
背景音乐是穆特版本的《流浪者之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