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红滴滴地洒满石阶上,绒花,满山遍野地开漫山崖,绒花,热忱忱地把内心的火热散出,还记得那个久违的画面吗?一个年轻的姑娘跪在山路的石阶上,为了平衡起担架,为了担架上受伤的人不再多受痛苦,就这样用血肉的膝盖一步步地往上攀沿,直到如绒花般的血滴一阶一阶地留下一路的爱和芬芳。。。
这个画面突然今天灌满我的脑海,心中为了这个美丽的画面一直感动不已。
中午,给中国发完货,带儿子在久违的“江南春”上海小餐厅就餐,见到好久不见的老板老板娘,述说着彼此在美国各自的感慨和无奈。大概是一年多没见他们了,大家再次见面都感到彼此老了一些,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看到我们的孩子们都在长高长大。过一会儿,美丽的老板娘带儿子去上才艺班了,又和老板聊了许久。他们现居美国主要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在上海的古北已经买了两处房子,看来是想把老年安度到故土上了。很羡慕他们能够夫唱妇随,能够夫妇有着共同的愿望和期待。是啊,中国人叶落归根的观念在哪里都无法改变的。
餐厅里来了一群老外吃饭,老板致歉到厨房忙乎去了。不知是有意的还是不经意的,餐厅里传出“绒花”这首歌曲,是一首美丽的小提琴曲。熟悉的久违的乐曲悠悠荡荡地回旋在这间不大的餐厅里,在老外们咕噜呱啦的英文喧闹声中,在儿子漫不经心地发出的游戏机噪音里,我沉浸在这首歌里,千头万绪,无限感怀,都在这歌声里慢慢飘起,心也一点点地被融化在歌声里。。。

记得看“小花”这部电影时我才十四岁,应该是一九八一年吧。那时候人们的心情经过长期的压抑后释放,是何等痛快淋漓地酣畅。那蓬勃涌动的激情,那开怀大笑的爽朗,那无限憧憬的梦想,随着整个国家的春潮涓涓而来。人们重新感受人间春天的明媚,百花重新自然地绽放,一曲美妙的歌声就会唤起多少心底美好真诚的愿望。青春是充满理想和朝气的,思想宛如一张铺开的洁白的渲纸,热情就是那随意挥毫的画笔,在没有功利的人性飞扬中,让心中的理想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一波波地扩大展开。
回念那时的人与人,多么自然、率直、单纯、热情,在依然贫穷的生活条件里却充满很多渴望。那时候,为穿上一件花布做成的棉袄罩儿会兴奋很久,为吃上一顿大鱼大肉感觉就像是在天堂,为能够游玩一次市里有限的公园而忘乎所以,为能够在电影院里享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而不惜挥汗如雨。。。那时人们多么快乐,多么很容易地满足,不太奢望因为还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精彩,不太追求因为知道知足者常乐,不太让心肆意狂野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亦步亦趋是祖辈延续的路。那时的我们的确很快乐,简单着并且快乐着,我们的心踏实和满足,每一天都伴随着理想和梦想。

http://c.statcounter.com/5927091/0/1820fb24/0/
记得爸爸的迪卡干部装一沾水就坚硬无比,我和小姐姐每次洗衣服都会一边一个反向拧着才会把水挤干些。就这样没有一点柔软度和式样的衣服,那时候是男人们的主要服装,人们穿着它依然会兴高采烈、谈笑风生。那时,我们知道劳力士、欧米咖吗?爸爸身为一名局级干部,相伴后半生的只有一只海鸥表,那是他身上最值钱的了。那时候的干部,还不知道什么是贪,至少潜意识中没有把个人利益和身居职位联系起来,那时候的社会多么单纯和净化。那时受人尊敬的不是你有多少金钱和势力,而是你有多少知识和人品。一个干部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不同。
那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人们有那么多的梦想,有那么多憧憬,有那么多的激情。连那时的天,也是碧蓝如洗,阳光也永远是那样的灿烂。当看到现今人们对于物质利益和权力的狂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时;当看到是非观念和廉耻的意识在淡化,商业化头脑已经征服人们的精神时;当看到人们的道德快速堕落正在失去基本底线时,更加怀念那个自尊、自爱、自强的年代,那个随处可见责任、爱心、互助的年代,那个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友爱、祥和、温馨的年代,那个精神健康愉悦、头脑纯真上进、心中善良美好、人际关系纯朴淳厚、整个社会环境昂扬激情的年代,那个不是物质充裕,而是精神丰富的年代。
美丽的乐曲依然幽幽飘渺有如天籁之音,挑起思绪恣意地游走,无限美好的意境,曾经清纯温馨的年代,伴随旋律荡来心的起伏。在乐曲优美的旋律中,思绪豁然开朗,从浮华中脱身,修补好破碎的梦,抚平心痛,卸去心头的沉重。不再感叹人间的蹉跎,不再懊悔错过的感动,不再惋惜失去的时光和情感。顿悟人生宛如音乐,高亢时明白要永不停步地攀登,低沉时要适应逆转,平缓时要漫不经心地用坦然、从容、平淡、宁静的姿态保持着憧憬。。。http://img.users.51.la/16597139.as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