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刚刚逝去的一年中,尽是徒劳的事情。徒劳地奔波于客户之间,应酬、吃饭、送礼,烦闷而又无奈,结果多数是徒劳地一无所获;徒劳地往返于中美之间,为了一个无法持续但又不得不维持的公司,为了还要兼顾家庭的团聚,徒劳地一次次地飞越过太平洋;徒劳地为今后自己的潜在发展筹划,时间、精力、心血,浓聚在某一个非常不具象的事情上,主观地认定这是个机会,最终徒劳地磨灭在“潜规则”和“怪圈”下。
再高谈阔论,都无法逾越人不满于现状的贪婪。“知足者常乐”是很逍遥的心境,但往往又无法摆脱理想般的雄心壮志的诱惑,于是不自量力地一次次地扑倒在“豪言壮语”下。已经很清楚地定义自己非“社会人儿”了,为什么还要不间断地用脑袋撞击石头哪?不入流的、真空似的、理想化的心态和由此必然所定的现实结果痛苦地扭打在一起,于是就时而患得患失,时而若喜若悲,时而惆怅徘徊。被现实不断击打的理想中的抱负,使我忘却了所拥有的幸福和天伦之乐。在外人看来是“有好日子没好过,吃饱撑的”。现在自己回顾,也认为自己就像是一个傻人徒劳地越过千山万岭,为了摘取一朵本已经盛开在自己家庭院里的鲜花。是“愚”非“蠢”,是“蠢”非“傻”,非“傻”定是“贪”!只是这个“贪”,却让我浪费了近五年的风华正茂。
我太富有了,不知道生命还会有枯竭和局限;我太奢侈了,不知道时间去了就不再复返;我太挥霍了,不知道逝去的岁月就是生命的倒计时。抛开所有的身不逢时,才发现岁月不饶人。纵使你再志向远大,已经过了冲锋陷阵的豆蔻年华。感悟了很多,却从没有进入过角色。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部英文小说“最后的演讲”(我有把它翻译成中文呈现给网友们的冲动)--
叙述一位知道自己只有三个月生命的正当年的大学教授如何经历心理路程,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演讲。富于想象的我开始了进入角色的遐思:假如我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我会怎样数算和度过它?是不是到那时才明白太多太多的与生死无关的事情已经无足轻重;是不是才发现时间由自己掌握的必需性和重要性;是不是才感到对人无亏欠的内心平安和毫无遗憾;是不是才懂得珍惜最为宝贵的亲情和友情;是不是才拥有对阳光之下万物的眷恋和回味;是不是才真的感悟生命价值的根本就是“活着真好”!
如果我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我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和我最挚爱的人日夜不离;我会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把我平淡而又碌碌无为的一生尽可能地记下留给儿子;那剩余的如我所愿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能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如果我能预知自己的时间而且还能行走,不喜欢眼泪和痛苦、讨厌仪式和悼词的我会悄然离开所有爱我的人,去到一个最自然的美丽的地方,静悄悄地让自己归于大地,归于尘土,归于我们原本来自于的地方。。。
此篇是过于伤感了,但谁又能摆脱地了这个结局哪?
http://img.users.51.la/16597139.as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