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蟒天府

(2008-11-26 15:29:10)
标签:

杂谈

分类: 寺庙寻踪
探访蟒天府
 
 
连江县城西郊玉山村,古称西龙境。玉泉山山高林茂,重岩叠嶂。绿树成荫,鸟鸣啁啾。深山古寺,点缀其间。玉泉寺对面,怪石嶙峋,其中三石相叠,呈“品”字形结构,称品石岩。品石岩上,耸立着供奉蛇王的品岩寺,又称蟒天府。神秘的蟒天府,留下了古代闽越人以蛇作为图腾崇拜的实证。
       
一、品石岩上蟒天府
    
玉泉山蟒天府是闽中古老的蛇崇拜遗迹。历史的发展变迁,如今,蟒天府的蛇王形象、庙宇的建筑结构、乡村的崇蛇习俗,我对这些怀着极大的兴趣,约几位文史爱好者前往探访。
       
玉泉山的石阶随山势盘旋而上,路旁翠竹、芭蕉,随风摇曳。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古亭翼立。明宰相叶向高、兵部尚书吴文华题写的摩崖石刻,更增添玉泉山的文化韵味。我寻思,在这茂密的树林中,是否还有蟒蛇的踪影。
       
连江负山襟海,山野溪谷、江河湖泊,不时出现蟒蛇的身影。先民对这小小的生灵百思不解,花纹表面,脱皮蜕变。无足无翼却能窜突腾越,行动迅捷,来无影去无踪。有时静如处子,蛰伏不动。有时发怒狂奔,呼呼作响。不仅能伤害弱小的人畜,甚至可以吞食毒死凶猛的野兽。人们睁着惊恐的双眼,充满着敬畏、恐惧。先民正是这样由害怕、恐惧到祈拜、信仰,经历了先是将蛇形刻在岩石上,而后建庙供奉的过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神。”闽越族以蛇为本民族的象征,在很长一般时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把蛇形刻画在身上,以祈求免遭凶猛动物的侵害。汉唐以后,中原衣冠南渡,这种蛇形纹身之俗才逐渐淡化。
        
玉泉山脉逶迤连绵,陡峭的品石岩,绿树掩映,朱红的马鞍形围墙内即蟒天府。蟒天府内有一副楹联,“吴宇蟒天府神除邪匡正,斯授玉泉圣水泽济于民”,蛇王弃邪归正,护国佑民,在这里,如同玉泉山的泉水,惠泽于民。主殿砖木结构,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庭前小院,乃在山岩间水泥柱支撑的平台。殿内分列神龛供奉蟒天洞主、刘夫人和九使、十使、十一使等。蟒天洞主高大魁梧,长须飘拂,双目炯炯有神。头戴皇冠,身着龙袍,左手抚腰带,左肩执芴,一副王者之相。刘夫人一身绿袍,戴凤冠,插双簪,手抱两个婴儿,富贵的眼神中透露出丝丝柔情。蟒天洞主右边,是蟒天洞主和刘夫人所生的三个儿子,九使、十使、十一使。三尊神像装束大同小异,头戴冠,身着官服,端庄而坐。蟒天洞主旁还分列四位配将,龙将军、凤将军、黑将军和贵将军,乃蟒天洞主的麾下,帮助蟒天洞主护佑一方。
      
蟒天府旁,奇岩怪石形成许多景观,如金元宝锭、神龟回首、蟒蛇出洞等等,无不维肖维妙。绿竹丛中还有一些阴森森的岩洞,洞口爬满绿树枝蔓,使人想起悠远的蟒天洞府。
      
蟒天府始建于明代,具体年间无考。但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的记载。在蟒天府,我们看到,香炉上有“道光甲申年”、“光绪戊子年”等模糊字样,香案上刻着“光绪乙未年腊月吉旦立”。这些,都透露出蟒天府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现存建筑为1992年重新修建。
       
二、弃邪归正蟒蛇王
    
品岩寺旁,一棵古老的樟树,清风吹拂,树影婆娑。汲取玉泉山清泉,泡一壶绿茶。樟树下,庙祝为我们讲述蛇王的故事。
       
相传,唐僖宗时,福清黄檗山有巨蟒为崇。道士刘遵礼之妹三娘,年轻貌美,被巨蟒掠入洞中为妻。遵礼入洞穴,想救出妹妹。无奈法力有限,找不到妹妹。刘遵礼气愤发誓要杀死巨蟒。于是,离家到江西龙虎山学法,求杀蟒秘术。在龙虎山得遇异人,授以驱雷秘术。数年后,归与蟒蛇斗法。遵礼先作法封山,杀入洞内,斩巨蟒之八子。血流洞内,惨不忍睹。其妹抱三子出,跪求饶恕不杀。遵礼厉声问道,“所抱何人?”刘氏答:“是被蛇精挟为夫妇,甚是恩爱,共生十一子,已被你杀死八子。今只留下这九使、十使、十一使,看在妹妹份上,同妹夫一并恕之,令其弃邪归正。”遵礼见其妹哀求,遂恕之。向天师求情,启奏玉帝,准许改邪归正。从此蟒蛇转为正神,扬善惩恶,佑护一方百姓。遵礼在殿前辅弼。殿前九使、十使、十一使的塑像,脸上似乎还有悲凄之情。
       
蟒蛇王受封正神为“蟒天洞主”,成为人间正义的象征,为民惩邪罚恶,保一方平定。其所遗三子,也经常巡游民间,惩治山精水怪。所以,九使、十使、十一使也成为闽中百姓的保护神,特别九使在庇护百姓战胜蛇精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连江县晓沃镇尚有“九使庙”祀之。
        
或许是刘夫人的慈悲善良、亲切可敬,刘夫人又成为救助婴孩脱离痘疹的保护神,尊为“种痘夫人”。传说,痘疹为上天玉帝所设,由刘夫人专管。痘神能发痘也能收毒,祈之则能化险为夷。
       
一段段神奇的传说,翻阅明人徐勃《榕荫新检》、清朝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等都有相似的记载。
       
三、崇蛇遗风尚依然
    
清施鸿保《闽杂记》载,“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名蛇簪。”“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义”。蛇簪似乎就是闽越人的族徽。解放前,连江沿海地区妇女亦普遍插此蛇簪,可见闽越人蛇崇拜的遗风。
       
玉山村至今尚存哪些崇蛇的风俗?
       
玉山村民笃信蛇王,以蛇王为当地保护神。在称谓上,不敢直呼其为蛇神,而尊称“蟒天府洞主爷”或“洞主爷”。当地村民不敢打蛇、杀蛇,不食蛇肉。途中偶遇蟒蛇,则默念祷告,待蛇离去,行人方可慢慢通过。
        
当地村民到蟒天府烧香,主要是祈平安、求子嗣、避祸灾等。仪式比较简单,先上摆上线面、鸡蛋等供品,祷告本人籍贯姓名,烧香跪拜,抽签许愿。一旦如愿以偿,则到庙内或摆酒酬谢、或捐钱捐物、或献戏酬神。玉山村口古戏台,经常有人有这里演戏酬谢。
        
最隆重的当数一年一度的农历十月十五日蛇王辰诞。农历十月十四日晚,玉山村民家家户户制“龟桃”,一种糯米为原料加工的食品,类似水饺,中间以甜点或素菜为馅。村民以“龟桃”为供品,到蛇神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山上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红烛高照,鞭炮声声,村民在蛇王庙奉上供品,烧香祈愿。祭拜活动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文史专家林蔚文先生称,“至今为止最能反映九使蛇神崇拜习俗的遗迹,应以连江县的品石岩蛇神庙为是”。
        
玉泉山上云雾飘渺,更增添些许仙风道骨。幽静的蟒天府诉说着一段连江先民蛇崇拜的历史。
                  (2008年12月2日《福州日报》、2008年11月《海峡旅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