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001o8i9Fzy6Xkab6Fmqd2&690
人不能攀比,对孩子就更不能攀比。但有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攀比有两种:一种是和人家孩子比,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好;另一种是与人家的孩子比,觉得自己孩子差。后者占得比数更大一些。
攀比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不管是认为自己孩子好,还是认为自己孩子差,都是一种伤害。认为自己孩子好,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容易自高自大,影响孩子与小朋友们的关系。我认识的一个老太太对孙子说:你比邻家那个孩子强多了---结果孩子跑到邻家对邻家大人孩子说:我奶奶说了,我比你强多了----弄得老太太很尴尬。
若是认为自己孩子差,对孩子伤害更大。有一种人生的遗憾叫“看看别人家孩子”
,而有一种伤害也叫做“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人家丹丹长得多么漂亮;你看看人家彤彤为啥奥数学得那么好;你看看刘阿姨家儿子已经去美国留学,还拿到全额奖学金,你怎么就不学学人家孩子;你看人家田田,钢琴过了10级---你看看…还有好多的“你看看”!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家长,你是在培养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培养自己家的孩子?你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的面子?焉知孩子恰恰是与人不同才凸显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源于对孩子期待值过高,“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一辈子都要和别人去比较,是人生悲剧的源头。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轨迹。而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期待过高,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家长的攀比多来对全社会“标准”的热烈追求,家长总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对立起来,也无非是遵循着社会默认的“各年龄段做人守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长成“该有的样子”。可是,死板的守则和流水线只能造出缩手缩脚、千人一面的螺丝钉。
爱攀比的家长培养孩子绝大多数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攀比,实际上是自己爱攀比穷富的反映。一般来说,好将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好差”的家长,多是自己爱与别人比“穷富”的人。比如对女孩子的养育有“穷养”“富养”之说,一般来说,少年时候缺什么,长大后会更在意什么。所以穷养的女孩子长大后会更贪慕物质,缺爱的女孩子长大后会更贪慕温情。一种人格的形成,是无数经历与细节造就的,有时候不是穷或富本身,而是比较。比较才会产生落差,产生匮乏或丰足的概念。促成孩子健全人格的,不是单纯物质上的穷养与富养,而是综合的、平衡健康的环境,以及少一些对比。真正的好教养,是在孩子进入社会前,告诉她们人的差异天然存在,但人人生而平等,让孩子得以平静地接受这个世界。最坏的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不断提示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像日复一日的“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远比穷养还糟糕得多。那些极其在意穷养与富养的家长们,许多都是自己少年时,被父母这么简单粗暴教育出来。于是,才会将一切问题、一切评断标准、一切不安的来源,归咎于物质差距,不安与焦虑导致的物质主义一路向下传递,会导致封闭到不可扭转的价值观,这才是最麻烦的教育。
还有些家长以爱孩子的名义,实际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发泄不满和满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是为了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不让自己在家长会上丢脸,在同学会上可以吹嘘;还可能是为了完成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所以极力把孩子变成一个可以展示的产品,或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渠道和工具,始终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主体和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孩子内在的需求和心声。
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轨迹。而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期待过高,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父母对孩子抱有高期待,本身也不是坏事。如果对孩子没什么期待甚至不管不问,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积极的、正向的期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有利于孩子努力并获得成就感。但是父母期待过高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没能准确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或者只是从某个单一的维度来了解孩子。
他明明是苹果,你认为西瓜个头更大,口感更好,更解渴,于是非要把他培养成西瓜;他可能只是一株狗尾巴草,可是你喜欢牡丹,艳压群芳,国色天香,硬是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牡丹;他也许就是一块石头,可是你发现隔壁家有一颗钻石,就拼命地打磨他。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人生规划,但不能简单地自己觉得什么好就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每个家长都要认真的反思一下,你所期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而塑造的模样,是不是只是你的一个面子工程?你是否真的思索过,到底是要为你眼中的成功而努力,还是塑造一个以孩子本来面目为原型的一个真实的、真正有自我价值的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孩子很多的不自信都源于家长的比较。也许家长们有口无心,但这些念语像魔咒一样在他们的生命里如影随形。与其花时间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如抱抱TA,和TA聊聊,给予支持、接纳的眼神,温暖和爱的怀抱才是孩子一生爱的源泉和成长动力。
其实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原本都是钻石,只是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被成人不断的否定、批评、比较,使自己童年时被爱、被赞许、被保护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再是什么钻石而是玻璃。这个对自己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的所有工作、生活、以及亲密关系相关的行为中。美国著名心理导师迪帕克·乔布拉就说过,“我们今天现在的样子不是我们刚出生婴儿的样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个错误的容器里挤出来的变形样子。我们从宇宙间来到人世间犹如一次因公出差,千万不能忘了完成这次公出的主要任务找回自己最初的钻石般的样子!”
现实中家长很难做到不将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家长关键的一点一定要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要看到自家孩子的长处。爱恩斯坦说过:“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每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纹理,或深沉厚重,或天真烂漫,都因岁月的雕琢和经历的打磨而蕴藏深意。不存在一条比另一条更美丽的纹理,也没有一颗比另一颗更高贵的灵魂。评判,比较,是因为你不曾轻抚TA的纹路、倾听这深深浅浅背后的光阴。学着倾听每一个孩子生命背后的故事,接纳和慈爱使他们健康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时区,就像地域有时区有时区差别。 澳洲比中国时间早三个小时,但澳洲的时间并没有变快;美国比中国时间晚一个对时,但美国的时间也没有变慢。人也有自己的时区。有的孩子早说话,有的孩子晚说话;有的孩子早学会走路,有的孩子学会走路晚;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却在50岁去世;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奥巴马55岁就退休了,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边,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生命时钟”,有人遥遥领先,也有人落在后面,不用嫉妒或者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你的孩子也是,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候到了会自己醒来。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放轻松,孩子没有落后,孩子没有领先,在命运为孩子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坚持个人特有的节奏,不被别人打乱节奏,一切都准时到达。
每个孩子都像花的种子,每人花期不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季节,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每一个孩子的生长发育亦有快有慢,快和慢没有优劣,只是节奏不同。生命本是不同颜色的花朵,有人认为花开需趁早,但开得早也同时意味着更早的凋谢;有人着急晚来花开,但晚开的不是不开,而是在向下扎根,根不扎牢,再暖的春风也吹不开它的颜色。不要看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细心呵护慢慢长大,陪他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很多时候,父母因为外界吵杂的声音,而急于让孩子去绽放,却忘了花开有时。生命犹如在不同季节开放的鲜花,有的开放在初春,有的开在盛夏,有的开在秋天,有的开在严冬,正因为在不同的季节盛开,使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富。很多时候,父母因为外界嘈杂的声音,急于让孩子去绽放,却忘了花开有时。放下评判,接受每一个生命本来的样子看到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别因世俗观念盲目的追赶和攀比,在孩子的心里的种下自卑的种子。好的教育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快乐、尊重成长,让孩子在爱与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的人。请学着放下攀比和评判,接受每一个生命本来的进程和样子,看到每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它是一颗参天大树,需要你养深积厚。
用不着刻意将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就像名字、长相各不相同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才这样丰富而有趣,人生才这样多彩。
http://s8/middle/4a0a2b32hb2ed698e5ad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