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批注阅读随笔(舜玉张真)
学校要进行普听课活动,我讲的是《爬天都峰》这篇课文。
课前为了更好地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首先我查找了天都峰的资料,它是黄山的主峰之一奇险陡峻,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峰顶平坦,极目云天,风光无限。我又查找了很多图片,文字图片相对照,更能体会到天都峰的险峻。也正是因为天都峰的险峻,所以小作者第一次面对天都峰时,是一种犹豫、不自信、害怕的心理,但是当她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的时候,受到了鼓舞,同时老爷爷也从小作者的身上受到了鼓励,最终他们坚定了信心,克服了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课文中的语言,细细咀嚼,令人回味,此外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分角色朗读,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复杂心理。
学生刚升入三年级,还没有接触过“批注”这一学习方法,我想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这一学习习惯,三年级应该从理解词语、抓住泡泡语和课后题进行训练。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学生还不适应新的要求,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查找天都峰的资料,读熟课文,读熟生字,并画出词语,查找“笔陡、汲取”的意思,抓住泡泡语,想想“从终于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我确定了一条主线就是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的大体思路是:
一、导入部分:由《黄山奇石》入手,引入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介绍天都峰的资料。有文字,也有图片,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
二、词语:复习本课生字新词。关注多音字“发、相”的用法,理解了词语“笔陡、汲取”。
三、理清文章顺序,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第一个学生概括得很啰嗦,我引导学生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第二个学生就概括得相对比较简单了。但是后来信校长给我评课的时候,说到三年级就让学生简练地概括主要内容,要求有些高,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后我会注意的。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前(2至5自然段)、爬天都峰时(第6、7自然段)、爬天都峰后(8至10自然段)。
四、爬天都峰前:
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天都峰的高、陡及作者缺乏信心、害怕的心情。先让学生自读谈体会。学生能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有多高呢?“在云彩上面哩!”有多陡呢?“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写出了陡。出示天都峰的图片,铁链直上直下,真像从天上挂下来一样。这样通过朗读、体会、抓住重点句子、词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再体会作者面对天都峰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运用三角符号标注关键词语,并运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体会,渗透批注阅读方法。
第3至5自然段抓住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两句话中出现了同一个字“也”,要学会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能体会到当小作者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心想,我也一定能爬上去。当老爷爷看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来爬天都峰,心想,小孩子都有勇气爬天都峰,我也能爬上去。这样他们互相给了对方信心和勇气,所以决定一起爬。其实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渗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爬天都峰时:
第6、7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的过程,抓住了几个训练点,一是画出爬山时的动作,体会爬山的艰难,还有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我爬山时还有哪些动作,第三个点是泡泡语“从终于体会到什么?”学生回家以做过简单批注,能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在这里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终他们克服了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
六、爬天都峰后:
抓住老爷爷、小作者、爸爸之间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从而体会到人与人相处要善于学习,相互鼓励。
课后信校长评课,评价我的课堂训练扎实,指导朗读非常到位,对教材理解准确到位,不足之处是教师引导的太多,对学生放手不够,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后我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