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臧志建:论魏碑方横之书写(二)

(2012-07-28 09:07:56)
标签:

康有为

敦煌

魏碑

方笔

北魏书法大字典

分类: 《画畵》杂志2012

方笔是魏碑笔法之魂

                                       ——论魏碑方横之书写(二)

                                                               藏志建

http://s16/middle/5d41db9etc5c81f74a3df&690

四、方笔横画的演变

    楷书来源于草隶及汉代各类草写。楷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草体笔画,隶书遗痕,而又有今楷特征的复合性书体。

    自汉以来,隶书已逐渐向楷书转化,其过渡颇为缓慢。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重点集中在横画收笔处(因为它是书写中的节奏点,又能引带后面的笔画。)这一字体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隶书:字型扁,其左右波磔,极端铺展,横画平行,起笔斩钉截铁,这种“折刀头”是汉隶、隶楷、楷书的基本用笔特色。收笔“燕尾式”(用一个动作写成),横画则含有波势逐步加重尾部笔力。形成汉隶蚕头燕尾式隶书。

    第二阶段:早期楷书:如东汉末,东牌楼简牍墨书,长横右端收笔做顿按并含下垂之状。左尖细,右重顿(用一个动作完成),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画或下一字的顺接。

    第三阶段:魏碑:《始平公造像记》(498年)率先脱尽隶法(但隶意犹存)。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横画成上斜状(隶书则平行)向右下收笔(隶书则右上收笔),魏碑横画收笔应是一个动作,当时书写仅是为实用,并无心作为书法创作。

    隶书由横势发展为竖势,衍变出楷、行、草字体,是书法史上重大变革。

    现在写唐楷、魏碑,用的是同一个方法。横的写法过于强调书写时起行收三段,尤过于关注收笔。收笔处用四个动作,4是驻笔,5向右下,6略驻笔,7回笔收锋。

    魏晋书法收笔不甚讲究(只一个动作),多强调中段(铺毫用笔)。唐楷书法强调收笔动作(四个动作),中段略细(提按用笔)。

    从文字便于书写的角度来讲,隶书写起来比篆书快捷。人们后来发现,隶书的燕尾虽具有装饰性,但影响书写速度,为了便捷,于是逐渐改变这种笔势收敛波挑。楷书横画收笔呈下方出锋,较前更便捷。

    去掉“燕尾”的楷书有五大好处:一是简捷便利,二是流畅,三是有草意动感, 四是由横势变纵势,五是促成草书、行书字体的产生。

    隶书横画向右上收笔,中段铺毫。收笔一个动作(横势)。

    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中段铺毫(隶意犹存),收笔一个动作(纵势)。

    唐楷横画向笔画内收笔,中间提按(脱尽隶意),收笔四个动作(裹势)。

    唐楷在横画收笔用四个动作存在的问题:

    1、由于动作不简约,有描、摹、填、画的倾向。

    2、影响下一笔画,气不贯,不流畅,破坏了笔力。

    3、不够自然,变成追求尽善尽美的做作。

    4、有程式化、规范化、美术化倾向,使书法成为一种纯粹性技巧的重复,会平庸乏味(由颜字规范成宋体美术字)。

    欧阳中石先生认为:“写过唐碑之后 ……入规矩难,一旦规矩即成,再完全摆脱也非常不易。”10

    唐耕余在《笔阵图蜉化阶段及其内容》中说,“古人未讲(书法)之前,先有(书势)卫恒、索靖虽讲书势而不言法。书势者,书论之起点,亦为形成字体之初步,更为用笔原始之动机,字体与用笔都由顺势而来。”11

书“势”是字形初步形成的关键,也是笔法崇尚简约的原始动机,更使书法形成动感,气到势成。起笔容易收笔难,难在收笔后而回到原笔锋,为下一笔做准备,笔锋特别顺。认真观察一下古代的优秀作品,秘密就在这里。唐楷因收笔动作繁杂,法度森严,过度强调收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破坏了笔势,从而导致书法“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离。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12

    魏碑书家们长期受“馆阁体”的影响和帖学的束缚,用写唐楷的笔法来写魏碑,形成了清代“帖学化”、“唐楷化”的魏碑书法。

    繁缛的法规,扼杀了书法的艺术生命,奠定了封闭式理论的深厚基础,加上唐代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巩固了书法创作稳定性框架。这一框架延续了上千年,至今没有人敢从根本上去否定它,动摇它。根深蒂固的惯性,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传统的用笔方法,最后导致“馆阁体”的产生,使书法走进了死胡同。几位清代碑学大家,功力精湛,今人无可望其项背,但也没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笔雄浑的风格,而又怀疑魏碑方笔是刀工任意凿刻所为。

唐前、唐后是书法史重要的分水岭,唐后古法已荡然无存,用唐楷方法写魏碑之路是行不通的。

五、工具导致书风变革

    宋以前的毛笔正如杨文涛所说的:“均重以紫毫,笔管并不粗大,笔毫却很短粗,有四项标准: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其笔心柱硬甚至笔毛中心有物如枣木之核,故称枣之笔”。 13

宋以后,毛笔发生很大变化,制笔工艺一反旧习,逐渐趋向长锋,向软熟、虚锋、散锋、软毫等方向发展,致使书风发生一系列变化。

    我们在临习历代碑帖时,很少从古人使用的工具与字迹关系上去考察,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事实不符。用什么笔,对写出的风格至关重要。长锋与短锋,笔毛的软、硬,在提按转折之处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笔者在写《始平公造像记》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用有笔肚的笔才能表现出《始平公造像记》那样的方笔见棱见角的风格。

    朱义章站在书法变革的关键时刻,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大胆变革笔法,写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霸气十足的方笔魏碑。《始平公造像记》结字紧密,密不透风,为了整体的需求,就必须创新笔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力度,把笔毫向下按,增加笔毫的宽度,朱义章为此首创了三分用笔。

    所谓“分”笔即毫锋从二分之一(笔肚)向下再分三等份,每一份为一分笔。宋徽宗瘦金体用一分笔,褚遂良墨痕纤丽用一分半笔,欧阳询字迹险劲用二分笔。只有用三分笔才能写出雄劲浑厚的风格。朱义章挖掘了毛笔自身潜在的功能,把毛笔的功能从笔尖、笔腰、笔根发挥到了极致,是书法史上的重大突破。从二分笔到三分笔,虽然只是往下按的程度多一分,却迈出了前人无法跨越的一步。

    如皮球浮在水面上,你往下按,按的力度小,他反弹小。要把皮球整个按到水里,你必须加大力度。一松手瞬间皮球必然会反弹出水,而且会超出按的程度,这是物理现象。同理笔按得越深,要求控制笔的腕力越大,驾驭的技能越高。

    长锋笔细长没有笔肚,腰性小,弹力差,若重按则毫锋弯而不起,枯索而力散写不出棱角分明的字。导致写粗笔立时出现偏锋,写横时,锋尖实际是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画中间,写出的笔画扁片。

    中锋行笔时笔锋沿着点画线运行,始终居于中线,笔毫的墨汁均匀渗开,笔画质感浑厚。

    写方笔画必须用铺毫。如魏碑,侧锋起笔后,笔端着力于纸除用锋毫自然弹力外。还给锋端增加适当外力,以增强锋端自然发力,逆锋得势,因锋的上下两部分触纸,受力有异,笔毫顺势铺开。笔毫铺开的方向与笔画的方向一致(沿着中线运行)。笔画浑厚,证明方笔铺毫也是中锋用笔。

    陈振濂先生在《线——艺术的精灵》一文中指出:“书法线条必须具有立体感,中锋用笔,墨如‘黍米珠’,反对偏薄轻佻。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正是有了这一目标,才会有中侧锋、藏露锋、方折、圆转笔法、辅毫等一系列书法用笔体系存在的意义”14

    《始平公造像记》的精髓在厚不在方。厚怎样体现,就是把字写“鼓”了,坚持中锋用笔这个根本。写方容易写厚难,长锋笔因无笔肚,导致写宽笔画时、写横时,大多锋尖容易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笔画中间,形成侧锋用笔,不出立体感,这也是写不出雄浑刚健风格的主要原因。

    《始平公造像记》坚持中锋用笔,并敢于使用侧锋,使之有机结合,才形成棱角分明,斩钉截铁,浑厚华滋,霸气十足的方笔,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

    倘若用长锋笔,王羲之写不出《兰亭序》;假使朱义章用长锋笔,同样也不会有见棱角的方笔。可见,选择什么样的笔写魏碑是关键。长锋,短锋,各有优劣。其实质是哪一个时代,以哪一种笔法作为学书的基础和准则的问题。

注释:

    10、摘自欧阳中石《学习魏江阳次妃石夫人墓志铭的点滴体会》(《书法学习辅导》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主办第五期)

    11、摘自黄峰《势的美学内涵》(《书法》2010年第十一期)

    12、摘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3、摘自杨文涛《关于书写姿式及工具的问题》(《书法》1995年第五期)

    14、摘自《书法博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