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几点感受
邵鸿萍
http://s14/middle/5d41db9etb596bd0c071d&690
自原始意象图像算起,先于文字,中国绘画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在此长河中,人物画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故人物画成就博大且传世尤多。
受庄子养心求德之说影响,中国画以独特的纸、墨、笔、水为材料,高度概括的技法,依形写神抒情达意,令人感悟其内涵,从而形成了浩瀚宏大的审美学术体系和很高的人文艺术价值,彰显了自己民族的形式、风格与气派。
中国画与其他的绘画形式也有共同点,就是同属墙上视觉艺术,均在平面材料上通过黑白、大小、长短、冷暖等一系列对比元素,传递着视觉信息,从而形成绘画的风范和个性。无一例外,每位有志画家都愿为此而投入毕生精力,否则是不好称之为“画家”的!
在多年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中,有一些个人感受,在此谈几点吧。
一、造型
从事表现现代题材的中国人物画创作,造型能力是最基本的。好的人物画,不但要求结构准确,而且要求生动、严谨、充满个性,是在简练中寓深刻,概括中见深入。中国现代人物画粗中有粗,易!粗中有细,难!粗中有细而且能够做到细而不僵、不死,充满着中国绘画之魂——自由“书写”,就更难!传统绘画的程式已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形象的表现需求,笔墨当随时代嘛!应在传统人物画注重传神的同时,通过写生、速写等较为科学的训练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捕捉表现形象,为创作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奠定必要的基础。
http://s4/middle/5d41db9etb596bd599cb3&690
二、笔墨
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说:“画以笔成。用笔既误,不必议其画矣!”笔墨不仅关系到中国画本质属性,同时还关系到中国画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方向,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笔墨运用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在国画创作中,要通过笔墨运用而表现客观现实生活形象。这个表现过程就是笔墨转换的过程要努力锤炼笔墨技巧,做到使用笔墨如同使用筷子一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要习惯以毛笔代替其他的书写工具,平时的写生、速写、草图等,只要有条件都应用毛笔直接完成。要结合自身特点,尽可能避免概念化,从生活中找出鲜活的东西,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我们要以前辈大师为榜样。
三、气韵
如果说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基,那气韵就可说是灵魂了。气韵的产生往往与环境、心情紧密相关,加之中国画采用材料的特征,不可复制,乃至不可再生,这也就是中国画魅力和价值之一。在我们品位国画时,总会说:“有味”,所谓“味”就是韵味,从而构成了作品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之要素。谢赫将“气韵生动”放在六法之首,说明营造气韵是一幅国画作品成败的重要条件,欲创作出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要表现出和谐的节奏与悦目的风致,散发感人的冲击力,大胆运用超脱的意象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运用中国画理之学说,调动和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主客观手段,使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依存渗化衬托,完整地体现出气韵之美。
四、色彩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其容量更大,要创作出丰满的现代人物画,只局限于传统色彩运用方法显然是不够了。这一点或可吸收一些西方绘画的养分。
中国传统人物画着色(特别是面部色)基本上不用间色(非赭石和朱磦),整个画面也不过是朱砂、石青、石绿、花青、胭脂和藤黄几种,且各自为政,画与画之间变化不大,共性多而个性少,纯色多间色少。
在千帆竞渡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传统的设色方法确实是力不从心,但也不必用其他颜料代之。我们要做的是丰富色彩知识,灵活运用色彩变化,将传统国画颜料多元组合,在“墨分五色”的基础上,增强对色彩敏锐的感觉。
http://s9/middle/5d41db9etb596bd389658&690
五、视觉
画是给人看的,增强作品的视觉感,使其能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给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每位画家为之探索和追求的。在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中,必须立足于传统的材料进行,要守住民族审美的底线,素描的东西不可没有,但不可过多。西洋画家可以画出令国人仰止的素描、油画,可他们绝对画不出纯正的中国画。
绘画的视觉感源于作者的内在之力,如列子所讲“纪昌学射”即是由外力向内力的转变,力从内在冲荡而来,胜过外在强力,力蕴其中,势余于外。故视觉感不仅是外在的、感性的,更要有内在的理性深度,这一切都源于画家的气质和学养,文化与风骨。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克短扬长,力争极致,冲击视者,视觉中包含着思维,观察中孕育着创造。不知动脑卖傻力气,靠创作出力的意识不可取,没有修养,越做越苍白!
纵观当今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画家们天各一方,背倚之山光水色迥然不同,为人性情各异,故而画作之于画家,因地而异,因人而异。而今信息开放时代,个性张扬,极红尽绿,倍见风采,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尽其所能,画出好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