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把百元消费券贴上“拉动内需”的标签
(2008-12-17 14:41:25)
标签:
杂谈 |
消费券:以拉动内需的名义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成都政府给困难群众发放人均100元消费券是一种最直接的财政补贴,算是惠民措施,消费券可以购买一些东西,加上现在双节在即,对老百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张鸿:发放消费券拉动内需?小马拉大车,不太可能!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成都市政府给困难群众发放消费券,这首先当然是好事情,每年临近岁末地方政府都会有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活动,发放消费券是政府为百姓做善事,为百姓提供的一种补贴,至于3千多万元的消费券补贴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但如果说3千多万元能拉动成都市的内需,就有很大的问题了。究竟成都内需是不是3千多万元能拉动起来的?成都去年的GDP是3324.4亿,这次3791万消费券投入只相当于万分之一,这么大的悬殊?难道仅凭政府部门的美好愿望就真的能拉动3千多亿的GDP?我想还是小马拉大车,不太可能!
内需到底靠什么拉动?
霍德明:当前靠消费券拉动内需还不太现实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成都市政府对困难群众的补贴是一种社会福利,和所谓的扩大内需是两回事情,实际上如果成都市政府真要扩大内需,不仅仅要发这个消费券,还可以发出租车券、按摩保健券、发牛肉面券等等。真这样做的话,金额绝对不只3千多万,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消费是很长远的事情,补贴可以对扩大内需有影响,但条件是必须今天补贴、明天补贴,甚至一辈子补贴下去。如果说政府财力真能这样做的话,对扩大内需应该有实质性的效果,很显然,这对与当前地方政府的财力、物力来说还很不现实,有相当大难度。
霍德明:拉动内需急不得 做好基础面是起点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所说的扩大内需,一定不能着急,必须回归理性。要根据切实的统计数据,因为扩大消费的内需,必须有很多基础面的事情要做好,比如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只有这些基础条件都具备了,消费增长的漫漫长路才开始,这对老百姓来说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张鸿:不能让“拉动内需”成为通用的状语
(《今日观察》评论员)
的确我们现在处在非常时期,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极为复杂,政府就应该对那些低收入的人有更多补贴,但这个补贴不是为了让人把它掏出来、花出去,来增加GDP、为政绩添彩。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低收入人群补贴和救助力度,可见地方政府加大补贴、救助困难群众是本职,而不是为了扩大内需才要来救助。
当前语境下,我们不能让拉动内需成了通用的状语,无论说什么都扣上一顶拉动内需的大帽子。不能说发展教育是为了刺激内需、发展医疗也是为了刺激内需,不要都往上面靠,对于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来说,补贴低收入人群是应尽的职责,不是拉了扩大内需的虎皮,本身的职责就会有更多的光环,其次,我认为不要靠这种口号式的、表态式的方式来管理经济,政府管理经济还是得讲实效。
哈继铭: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才能解除消费者后顾之忧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发消费券短期内还是可行的,对于拉动消费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比减税、发放现金更管用,但这种政策不宜长期适用,根本推动消费的不是消费券这种形式,关键还是要看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消费意愿比较弱,第一跟未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支出等有关,现在大家花钱的时候,会有一种后顾之忧,所以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消费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