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尚扬的“董其昌计划”

(2009-05-08 12:00:37)
标签:

杂谈

文章出处:  中国油画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5-8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07.jpg
《董其昌计划-16》 布面综合材料 128cm×496cm 2008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08.jpg
《册页-08-2》 布面综合材料 100cm×150cm 2008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09.jpg
《诊断-3》 布面油彩、丙烯  193cm×153cm 1994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10.jpg
《董其昌计划-22》  布面综合材料  360cm×290cm   2008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11.jpg
《董其昌计划-20》  布面综合材料  360cm×306cm   2008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12.jpg
《董其昌计划-15》  布面综合材料  300cm×276cm   2008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13.jpg
《95大风景-1》 布面油彩、丙烯 173cm×200cm 1995年

http://www.bbtnews.com.cn/yh/images/40414.jpg

  尚扬

  1942年生于湖北,四川开县人。1957年进入湖北艺术学院美术附中学习;1965年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任湖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1981年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毕业;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7年湖北美术学院教授;1989年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1997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面对尚扬的作品,我们首先能感到一种时空的错位,在那里,山峦和云气的形象是松散的,与其说是描绘了某种自然的景观,不如说是通过移植、并置、拼贴和组合自然的片段形成自然的肌体。一方面他使用着传统的画布和油彩,另一方面他借助数码技术获得的图像来形成画面的组合。可以说,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连接起古代的图像与当代的视像,也连接起传统的技法与当代的“反技法”。正是在这样一种混合的语言表达中,尚扬塑造出了一种从可视的事物之中超越出来的视觉图景。当这些图景变成连续的画面或尺幅巨大的画幅时,它们强烈地表达出一种幻觉中的真实。

 

  尚扬:在解与构之间

  中国古代画家在表达自然时重视的不是自然的实像,而是自我的心像。以此衡量尚扬的作品,他画出的乃是他观念中的自然。但是,如果从他的语言方式来看,他的作品不是对古代绘画观念的演绎,而是通过运用当代图像语言形成对传统方式的颠覆。因此可以说,尚扬的绘画就处在从观念到语言都对传统概念的双重解构之中。

  作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艺术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家,尚扬从来就在他的探索中走着一条与传统法则偏离,但又重在自我建构的道路。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用类似于传统绘画“写意”的方式画出一批批的“风景”,但显而易见,这些风景不是对自然的再现,而是把自然看成生命的活体,试图表现出它们与他自我心理活动和生理感应相默契的某种运行特征,甚至通过自然生命的意态表达一种文化关切。他画的是自然生命的呼吸和表情,表达的则是自己的生命感悟和文化认知。近些年来,他更加沉浸在心灵与世界、自然与文化的神秘契合之中,表现出在艺术的过程中注重过程的偶然联通,形成一种造型的写意。

  尚扬的作品是某种重组的现实,他以对于当代图像世界的敏感开启了新的中介物的组合。在传统的绘画技法之外,他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图像,形成了画面上混合的效果。这种语言可以在情感和象征之间、在部署和概念之间机动变化。他的天才在于能够把握图像符号的类似性,把传统和当代的图像都看成一种生态系统,把它们放在化合与转换的过程中去解释,从而消弭了传统图像形式与当代图像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物质的状态和主观的状态在这种组合中形成诗意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他使自己从传统型画家变成了一位当代型画家。

  尚扬的作品充满着一种生命肌体的气息,或者说他意欲表达的就是自然生命“活”的形态……他作品中的语言特征是十分明确的,他运用无意识般流动的线条、晕化开来的色泽、特别是一种松散的笔触和有节制的色彩,都是为了传达与自然生命气息同构的感觉,从而使作品洋溢着生命的动感。

  有意味的是,尚扬把他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称之为“董其昌计划”……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董其昌堪称处在时代转换进程中的一位“文化解构主义者”,他以艺术史家的身份重新解读在他之前已经十分成熟的中国绘画体系,把本来在历史中一体化的绘画体系拆解成南北两种流脉,尤其推崇表达文人逸兴的画家群体,在理论上把他们归纳为“南方主义”(南宗)。与此同时,他也在实践上表现出涉笔草草、重视墨韵的风格,作品具有烟云流润、神气充足的面貌。实际上,在董其昌的艺术价值观中,反对的是艺术创作中理性占主导地位的“渐悟”(渐次觉悟),提倡的是破除各种法则、顿然觉悟到真理的“顿悟”。这种顿悟能够在心灵与世界悄然际会的瞬间产生神秘的体验,进而获得表达的语言和表现的快畅。这些年来,尚扬的艺术状态就处在这种“顿悟”的体验之中,在他将不同媒介带入画面的时候,在他从容地用流淌的方式书写心中意态的时候,他获得了世界的显现与澄明。毫无疑问,他的这种实验艺术本土化的探索,为当代艺术走出文化观念上西方崇拜和表达方式上的西方模式提供了崭新的经验。(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满地都是岁月的碎片

  黄扉

  我不敢写尚扬。

  这有点像一个孩子站在久违的高山下,仰头看着被云环绕的峰巅,眼里除了感叹和紧张,语言一下没有了作用。面对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我常常选择失语。

  说许多人是看着尚扬的画成长的,这一点也不夸张。这么多年过去了,尚扬仍在美术这条路上引领着、摸索着,用自己的顿悟和智慧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尽管在这条路上,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付出和得到的常常无法解释和评价,一切现象似乎都彼此对立,而又无法单独存在。但在电光石闪的瞬间,你能瞥见他的痛苦和艰辛,而多数时间里他所张扬的理想境界,让我们遥不可及。

  尚扬的风景——高原,便是这样一个难题。你看不懂他,别人会误解;你一旦读懂他,也不见得免于误解。它们是说不清楚的梦,讲不完的幻,像是某个清晨,我们站在草原上,大漠风沙绝尘飞奔,你什么也看不清,分明说明了什么,但是一转眼,一片空彻清明,沙瘠大漠翻眼不认账,寂天寞地无限深情又无限无情。惯于平常思维的人,怎么能体会那令人神为之夺移、色为之沮丧的天地。

  在拥挤和困顿的文明都市里,对城市美学的要求,无非是淡雅和简洁,越是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们,越是要求色彩与形象的淡出,仿佛这种宁静和空白之处,才是可以稍稍喘息的角落。尚扬的画似乎从表面满足了这些要求。有时会觉得奇怪,他的颜色用得那么克制,那么理性,一片片割舍下来,拼在一起令人心疼,像是什么东西被撕裂了,微微的疼,而一切美与好又都是从这疼中来。

  其实,他正是在表现对生命的一种退让和放弃,对自然的解脱和漠视。一个社会到了不得不如此的地步,确乎是在宣示着存在的虚亡和悲凉。

  尚扬用他神来的笔和坚实的刀,为我们打破了命运之杯。这满地的碎片,这透过岁月缝隙的微光,这自然的自然挥泻,是上苍通过他的手,带给我们的最好警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