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2012-07-12 08:48:16)
标签:

卡瓦列里

法国

同性恋

小健

依恋

教育

   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不知道男孩女孩们有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青春期独特的现象:在青春期的时候,男孩同男孩之间,女孩同女孩之间,容易形成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这样的亲密关系,通常会被别人和当事人自己都认为是“同性恋”。那么,他们或者她们真的是同性恋吗?青春期时候这种非同寻常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男孩小健的父母带着小健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父母气的浑身发抖,男孩小健满脸通红,嘴角瘪下来,紧张的低着头不说话。

小健的父母非常激动的讲了小健的事情:今年十五岁的小健,最近表现的很不寻常。原本生活循规蹈矩的小健,变得经常回家特别晚。回来之后,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再出门。爸爸妈妈有几次半夜两三点起床,发现小健屋子里还亮着灯光。爸爸妈妈偷偷去看,发现小健每次都是拿着手机在不停的发短信,嘴角还带着欢快的笑容。

有一次周末,小健带回家一个男孩,说是自己的同学,来家里做作业。两个男孩子在小健屋子里呆到中午,小健妈妈为他们削了水果,送了进去。谁知道推开门,小健妈妈发现了令她震惊无比的一幕:两个男孩正躺在床上,互相抚摸身体!

妈妈当时就傻了。两个男孩子也都涨红了脸,小健的同学飞快的站起来逃跑了。

小健的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家里的气氛这几天都沉默冰冷到了极点。每个人都尴尬而小心翼翼的回避这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试图当做它没有发生过。然而没过几天,又发生了一件让小健爸爸妈妈无法接受的事情:有一天,小健那个男同学的爸爸妈妈打来电话,说因为那个男同学不再理他,小健就半夜偷偷跑出去,跑到那个男同学家门口,非要小健同他一起聊天。男同学不出来,小健就用砖头砸碎了他家的玻璃!

小健的爸爸妈妈讲到这里,已经泪流满面。小健是他们唯一的儿子,他们在小健身上寄托了无限希望。没想到,他却成了一个同性恋!这个残酷的事实,爸爸妈妈怎么能够接受?

心理咨询室里,小健依旧低着头一言不发。

难道小健真的是同性恋吗?

小健说:“我不知道,我只是很想跟他聊心事……”

如果男孩女孩们稍加注意一下,就会看到,在青春期的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两个男孩或是两个女孩形影不离,举止如同恋人般亲密,甚至同性之间会出现“性游戏”,尤其在男孩子之间比较常见。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青春期同性恋”症候群。面对此类情景,有些家长和老师也是疑窦顿生:“他(她)们该不会是同性恋吧?”其实“青春期同性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准确地说,它应该被称为“青春期同性依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大相径庭。

真正的同性恋,是只对同性感兴趣,只有面对同性才会有性的冲动,同性恋的两个人之间通常会有性行为,而同性依恋只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一种情感联结方式,同性依恋的男孩女孩当中,真正是同性恋的极少。无论是家长还是青春期的孩子们自己,都不要轻易的给男孩女孩们扣上同性恋的帽子。

从儿童期到青年期的性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在两性疏远期,少男少女往往会经历另一种情感体验:同性依恋。这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升学等因素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加上爸爸妈妈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多半持戒备或禁止态度,使他们一时间无所适从,很多心事不能跟爸爸妈妈说,更不能跟老师说,又被限制了同异性的交往,于是导致他们更多地与同性交往。另一方面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并乐于尝试。超女偶像李宇春的中性路线、演艺明星中的同性恋行为、社会上对“同性恋”话题的讳莫如深等等都让他们感到新鲜和刺激,想一探究竟。他们也喜欢刻意模仿一些看上去很有“个性”的行为,以引起他人关注或证明自己已经是“成人”了。三是由于在青春期生理上会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往往容易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渴望恋爱,但其恋爱过程却极易受挫,这样就可能导致对异性恋失去信心,转而倾向同性。

其实男孩女孩们出现的这些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而只是情感上的相互依赖。爸爸妈妈们和老师们应认识到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过分关注或采取过激行为,那样反而可能使孩子们“弄假成真”。但也不能不闻不问,不予关心。应该注意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于依恋,就容易失去与异性交往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对未来成年后的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也许会造成孩子真的成为同性恋。家长和老师应鼓励他们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不要陷入两个人之间的狭小圈子,以减少特定对象之间的同性依恋感。同时,鼓励他(她)们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以发展其性别角色认同感。此外,也可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如: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社交技巧训练等。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我们就有可能帮助和引导孩子们走出“青春期同性恋”的误区,顺利渡过青春期成长的重要阶段。

青春期是一个性倾向方面比较混乱的时期,从混乱走向有序,就是一个矫正性取向倒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应该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心理。那些爱慕英俊潇洒、健美强壮的同性的男孩子,主要是认为自己外表上缺乏阳刚之气,性格方面也比较柔弱,因而产生了“性别同一性障碍”,认为自己还是做女孩好。或者家庭中父爱的缺失,使得男孩子无意中寻找同父亲的角色相似的男子汉形象,并形成依赖。女孩子感情细腻,敏感,本来就很容易形成“闺蜜”,在这样亲近的交往中,也会对性别角色以及对对方的感情产生错觉,形成同性依恋。实质上,这是心理幼稚的表现,只要男孩女孩们努力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建立起鲜明的性别角色,男孩更像男人,女孩更像女人,慢慢就必然会走向成熟。

第二,男孩女孩们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与周围的同性平起平坐,毫不退缩;男孩们如何在女孩子面前潇洒自如,体验男子汉的自豪和奔放。女孩子们如何在男孩子面前落落大方,体现女性的温柔细腻。与异性交往比与同性交往要困难得多,必须克服恐俱和犹豫;如果你能够主动交往,得到异性的接纳,便是成功,在这种交往中有利于塑造自己的个性,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男孩女孩们都要思考,要探索:做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你信任的成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当你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时,就能够使自己摆脱性困惑,不再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疑虑。

第四,男孩女孩们,以及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对“同性恋”的存在都应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性恋的人和现象,而真正的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是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改变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在青春期有不少男孩女孩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态的范畴,所以,青春期的所谓“精神同性恋”或是“同性恋倾向”都是易于矫正的。

如果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生硬的遏制孩子们之间异性关系的发展,反倒可能会导致同性恋的发生。

真正的同性恋,无论情感还是性欲都指向同性,他们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欲望。同性恋的产生有几种原因:有一些同性恋是产生于特殊的环境:例如军队,监狱,接触不到异性而导致同性恋发发生;研究倾向于有些同性恋是先天基因的产物,这种真正的同性恋很少,并且也不那么容易矫正。他们不感觉痛苦,也没有任何求治的欲望;现在的社会对同性恋持理解宽容的态度,在有的国家中,同性恋已经成为合法的存在。

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是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这应该不是真正的同性恋,改变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在青春期有不少男孩子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态的范畴,所以,青春期的所谓“精神同性恋”或是“同性恋倾向”都是易于矫正的。”

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许多人并不了解这种现象和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这个隐秘世界的人群被人们误解和憎恨。同性恋不是新生事物,从古到今都能找到同性恋的例子,比如中国古代周定王有"裸合"之境,龙阳君留下了"龙阳"一词,卫灵公留下了"余桃"一幕,汉哀帝和董贤留下了"断袖"典故。包括中国古代很多权贵都会养着娈童,就是同性之间产生的性爱。国外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和发明家达芬奇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都是同性恋,米开朗基罗曾狂热的爱过一个叫做卡瓦列里的青年贵族,他们的恋情几乎全城皆知。卡瓦列里就是作曲家小卡瓦列里之父。英国大哲人培根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王尔德是众人皆知的同性恋者,他曾因为自己的独立秉性而入狱。支持瓦格纳的有同性恋倾向的路得维希二世和管家双双跳河自杀身亡。法国作家科克托是双性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俄罗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身上,他因为爱上外甥而被迫自杀。与卡拉扬齐名的大指挥家伯恩斯坦曾与老师科普兰同居过。另外,法国当代哲学大师福柯,是公开的同性恋者。英国数学家图灵由于是同性恋而遭到迫害性无效治疗,英年早逝,他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同志在政治家中比较少见,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使然。然而我知道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市长和澳大利亚大法官之一是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

现在社会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跟异性恋一样自然的存在。他们并不是精神病,性变态,而是心智完全正常的人,今天我们的社会把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都认为是不同的性倾向来接受,性倾向就是一个理智的中性词,不带有任何具有感情色彩的意义。同性恋也被描述为:对同性别的成员持久的性爱,感情和幻觉上的吸引。

不过同性恋毕竟属于性倾向的少数,有悖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也违背了人类繁衍的本能,所以现在依然被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歧视和迫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